

重构·重联·重估:小学语文“思本课堂”的操作要义分析
作者: 钱炳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的指向、教学内容的呈现以及学业质量的恒定这几方面发生了显著的调整和变化。就课程目标来看,素养型目标强调了语言和思维二者的相互促进关系。同时,也只有在此二者发展的基础上,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才能得以提升,文化传承与文化积淀才能得以实现。语言通过思维得以优化,思维通过语言得以发展,在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得以实现。
区域层面,在强调语用的基础上,为了突出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提出了以“思本课堂”实践优化区域语文教学——以“教的思维”带动“学的思维”,以“编者思维”触发“学者思维”,以“作家思维”牵动“读者思维”,关注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语文学习目标的精准设定,语文学业质量的整体实现,用思维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一、价值重构:思本课堂学习目标的转向与厘定
2022年版课标建构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学段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等“目标一族”,推动教育目标系统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因此,在思本课堂的操作实践中,作为“教的思维”的主导者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充分关注课程目标的转向,并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厘定单元与课时的学习目标。
1.语文课程目标的育人转向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可见,“让核心素养落地”是2022年版课标的目标导向和育人指向。在思本课堂的建设中,要尽量避免出现低阶思维充斥课堂训练、核心素养割裂的课堂、概念传递类的课堂,要强调学生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情境中,调动认知与非认知资源,通过学科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并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思本课堂的目标转向应朝着“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这一抽象的教育理想出发,靶向核心素养,综合考虑学业内容和学业质量,通过目标分解、内容关联、目标对照、质量评价等过程厘定单元和课时学习目标。(见表1)
依据表1的进程,将“理想而抽象”的育人目标,一步步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运用学业质量评价确保每一项细化的目标落地,从而确保课程育人价值的整体实现。在单元目标的制订过程中,思本课堂强化“任务群”和“群任务”的厘定和设计,遵循2022年版课标相应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教学提示展开“群任务”设计。在课时目标的制订上,思本课堂强化以“做中学”来包裹学科知识和技能,在深度理解中把握知识并突出迁移。同时,利用质量评价保障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偏离,质量能评估、能触发学生反省思维的发生。
2.依据学习任务群厘定单元学习目标
思本课堂的目标一族,除了面向“核心素养”的落地转向,还需要从中观层面按照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规律厘定单元学习目标,让“想得到的美丽”转化为“看得见的风景”。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化,“教的思维”才有可能转化为“学的思维”,目标制订的主体也从教师主导转向了师生共同协商厘定和理解教学目标,进而从目标制订开始就让学生参与其中,为“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提供可能。
根据2022年版课标设定的三个层面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依据各自的定位和功能,结合教材的“编者思维”和“作家思维”(含作品思维)进行统整,搭建单元目标体系。(见图1)
在单元学习目标的编制过程中,思本课堂强调从线性教学思维转向结构化教学思维,注重每个单元三类目标审视。基础性学习目标和发展性学习目标贯穿所有单元,拓展性学习目标视单元特性而定,但每册教材至少要选择各一个单元朝着“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两个任务群进行设定,而且随着学段的升高,要求逐步重视发展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的精准制订。
3.依据教材细化课时学习目标
在单元目标厘定的基础上,要注意细化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的细化要关注两个维度,一是依据单元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与补充,二是依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对课时目标进行细化与排序。(见图2)从而确保单元目标沿着“学者思维”分步分阶段得以达成。课时目标与教学内容适配,使“看得见的风景”成为“走得到的景点”,在主题统整的背景下让核心素养、语文要素得以落地。
“思本课堂”从学习目标入手,强调“拓展性学习目标”与“迁移性学习目标”的厘定,凸显高阶思维的培养和知识、能力在新情境中的迁移运用,从而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思维重联:思本课堂学习任务的指向与设计
2022年版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由此可见,发展思维即发展认知表现,拓宽思维类型,同时关注思维品质的提升。
1.在不同学段的课程学习中发展认知表现
学生的认知结果是经关键的思维动作获取,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如识字是通过认读表现出来,写字是通过书写表现出来,这些是显性的认知表现。但显性的认知表现蕴含着隐性的思维活动。思本课堂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在显性的认知(思维)和显性的认知(表现)之间走个来回,在学习成果的获得中关注学习思维的复盘,在学习思维的推进中丰富学习的结果。而且强调不同学段要从学段要求所设定的典型语文实践活动中探寻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到不同学段需着力发展的认知思维及认知表现。(见表2)
由表2所列的认知表现与认知思维可知,思本课堂的具体实践中,第一学段主要关联直觉和形象思维,适度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第二学段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主要关联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适度关注创造思维的发展;第三学段在第一、二学段的基础上,主要关联创造思维、发散思维,重在认知的逻辑和理据。三个学段一以贯之的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从丰富联想想象的形象思维训练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过渡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理性思维的发展。
2.在不同学习任务群中丰富思维类型
无论课程如何变革,课标如何改写,其目标一定是通过课程内容这一载体实现的。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教的思维”就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即学习任务群确定情境主题、设计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活动,“学的思维”主要完成学习任务、参与学习活动。思本课堂强调在不同的任务群学习中培养不同类型的思维。
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主要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主要发展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主要发展形象思维与独创思维,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主要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造思维。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中,主要发展策略思维、关联思维、整合思维和审辩思维。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主要发展整合思维、关联思维和创造思维。
从教的思维出发,思本课堂的路径(见图3)如下:
思本课堂的教学,用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统摄,用“项目制学习”“单元整组学习”等方式展开,整合不同任务群的思维发展类型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水平,共同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其具体的课堂操作样式可参照汪潮教授提出的“建群—做群—理群”三个阶段实施。(见表3)
3.在核心任务完成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
思本课堂所谓核心任务,一方面主要是指与语文要素、课后习题、交流平台所蕴含的语文能力相关的学习任务,从更高的层面来说也是指向单元大概念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是指与“发展性学习目标”“拓展性学习目标”相关联的学习任务。因为这两方面都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任务,都需要学生掌握新知识、学会新技能、理解大概念。这一切都需凭借学生的思维“跳一跳”,都需在思维品质的提升中得以实现。因此,在思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核心任务的情境化设计、活动化展开、综合化运作,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处、更深处多向度发展,提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见表4)
思维就是思想,第一学段重在“胡思乱想”,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强化敏捷性、灵活性的训练;第二学段重在有证据的“正着想”和“反着想”,发展思维的逻辑性,进行深刻性、独创性的训练;第三学段重在引导学生“正反合着想”,发展思维的思辨性,强化独创性、批判性训练。
三、质量评估:思本课堂学习评价的追求与嵌入
思本课堂重视对三方面的质量评估,一是对“教的思维”的评估,二是对“学的思维”的复盘,三是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省思。强调质量评估,即是强调整个学习活动中需形成评估的闭环。
1.从“教的思维”角度进行质量评估
从“教的思维”出发,评估点涉及学习目标的制订是否涵盖了“基础性、发展性、拓展性”三个层面;学习目标与课标、教材的吻合度如何;学习目标是否凸显了思维发展;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习任务群的特征;是否在文本内容的紧要处发展思维;等等。
2.从“学的思维”角度进行质量复盘
学习的本质是发生改变,思本课堂强调的改变,首先是“学的思维”的改变,强调复盘我是如何学的,怎样学才能学得更好。当然,也同时强调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过程的改变。
从学的角度进行评估,主要从学的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考虑,具体可对照表5进行。
在复盘过程中,学生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四个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出发,反思本节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在相应的具体行为的括号中打上“√”,充分体现“鱼”和“渔”的关系。
3.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进行省思
从教学视角看,“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围绕学习目标来实现的一体化。思本课堂强调这种视角的进阶,即“教—学—评”内部思维的一体化和整体外部思维的一体化。(见图4)
从思本课堂的评价模型中可见,课堂的“教—学—评”是基于学习目标的一体化,这样才能使课堂形成合力,结合学习任务群设计理念,依据课程内容定位和功能开发系列极具思维含量的、有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使核心素养得以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教育研训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