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朗读进行到底
作者: 张学伟 施燕红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中的描写、对话、独白、叙述部分分别落实读出画面、读出角色、读出情感、读出发现的朗读策略。
2.对比海边少年和高墙少爷的不同,引发学生多维度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读“月下刺猹”——读出画面
(课前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朗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做一件事情——(指黑板)
生:朗读。
师:我们跟着鲁迅先生走进他30年来念念不忘的一位少年时期的朋友,他就是——
生:少年闰土。
师:30年来,闰土的形象一直在鲁迅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他的形象是这样的——(出示)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这是闰土月下瓜地刺猹的画面。好的朗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听的人带到文字描写的画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你们发现没有——这段话其实是分了两部分的,哪两部分?谁来具体说说。
生:我觉得这一段第一部分是环境描写,第二部分写的是闰土刺猹的过程。
师:简单说就是,前面是写景,后面是写人。
师:读给大家听。先读写景的——
生:(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师:再读写人的——
生:(朗读)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写景加写人,他的发现很重要。那么,我们再来发现——第一部分写的景给你什么感觉?
(生思考沉默)
师: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放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
生:宁静。
生:寂静。
师:对,这是一幅静谧的画面。第二部分写人的时候主要写什么?
生:写人的动作。
师:是啊,第一部分写景,是静的,后半部分写人——
生:是动的。
师:是有动感的,对不对?
生:对。
师:现在我想请你再来读一遍。前面的写景的,读得特别静;后面写人的,就有了动感,前后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来读。
生:(速度较快)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轻拍学生头,学生不解,停下来。)我们是要读出月夜静谧的感觉,我问你,声音是应该轻还是重?
生:轻。
师:语速是应该快还是慢?
生:慢。
师:对了。(范读,虚声、缓慢、拉长)深蓝的天空中……
生:(朗读,轻声、缓慢、抒情)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场上掌声)
师:下面开始有动感了——
生:(顿悟,语速加快)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真有感觉!谁再来读?让我们陶醉一下——
生:(朗读,缓慢、轻声、抒情)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语速加快,有跳跃感。)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真好!朗读就是这样。用心体会,用情传达。朗读是一件特别神奇的事情,它能够把我的感觉、我的理解传给你,把你的感受传给他……这位同学做到了!张老师来读一读,注意轻重、停顿和快慢。
师:(范读,前后变化比较明
显)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读出节奏变化)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
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
走了。
师:同学们,这就是朗读的
奇迹——再现画面。(板书:读出
画面)
二、读“少年对话”——读出角色
1.朗读“刺猹”,进入角色
师:人和景,动和静,就是这一段描写的秘密。其实,同样的“看瓜刺猹”这件事,在课文里还有一段描写——(出示)
闰土又对我说: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跨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师:这是一段对话。这段对话里藏着两个角色。一个是生长在海边的少年——
生:闰土。
师:另一个是困在深宅大院里的少爷——
生:鲁迅。
师:(板书:高墙少爷 海边少年)大家看这幅图(课文插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站着讲话的是闰土,坐着听的是鲁迅。
生:闰土讲的时候两手上举,手舞足蹈,应该很投入。
生:鲁迅托着下巴,听得很入神。
师:我们来谈谈闰土的生活
吧——
生:闰土的生活很丰富。
生:闰土的生活很自由。
生:闰土懂得真多——看瓜、
刺猹、、捕鸟、捡贝壳、看跳鱼儿……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趣。
师:你们想象一下小鲁迅的生活——高墙少爷每天面对的是什么?
(生不答)
师:你们还不了解——小鲁迅被禁锢在两点一线,从周府大院到三味书屋,每天面对的是枯燥的四书五经,是翻来覆去的背书、描红、练字……你们知道吗?学生不懂的内容,那时的先生根本不讲解啊,上课只做一件事——背背背,背多分!(生笑)小鲁迅的生活比你们还惨!
(生笑)
师:再观察这幅图——在高墙少爷鲁迅的眼里,闰土怎么样?
生:他简直是个小英雄。
生:他是个超人。
师:假如闰土是一只自由飞翔的海燕,那鲁迅就是——
生: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师:从高墙少爷鲁迅的眼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羡慕。
生:向往。
师:小鲁迅想不想了解闰土的生活?
生:想!
师:急不急?
生:急!
师:我们来读这段对话,读出海边少年的自信,读出高墙少年的急切。我们分角色读,同桌两个练一练。
(生同桌练习)
师:(指一个学生)我俩一起读
这段对话。你读谁的?
生:我读闰土的。
师:你读闰土的——闰土特别自信,特别阳光。我读小鲁迅——
生:(急切地读)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师:(问大家)他读得行吗?
生:行。
师:行是行,可惜不是说话,是念字,是朗读腔。读对话,要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要模仿说话的语气。闰土是多么自信!这样,你把我当作小鲁迅,对着我说,语速快点。(师范读)“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突出“你——也去”,表现闰土真心邀请鲁迅的心情。)
生:(对着“鲁迅”,语速加快,模仿闰土语气)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师:(模仿,急切地)管贼么?
生: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师:(打断)又不像说话了!像念字。“不是”怎么读?这样平淡不行啊,不够神气。(拉长音读)不——是!
生:(模仿)不——是!
师:(范读)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突出“不算”)
生:(模仿)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突出“不算”)
师:连起来读——
生: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突出“不算”)
师:下面一句应该读出悄悄的感觉——
生:(故作神秘)月亮底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师:对啊,这个感觉就对了。连起来读一下,表现闰土的自信——
生:(神气地)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突出强调“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变化,声音变轻)月亮底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师:好的。闰土特别自信,这样读才有感觉,我们一起再来一遍——
生:(齐读)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师:管贼么?
生:(齐读,语气有轻重变化)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师:(急切地)他不咬人么?
生:(语气轻快)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跨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师:这才有对话的感觉。读书要浸到文字里,才能活灵活现地把人物展现出来。来,同桌读一读。一个鲁迅,一个闰土。一个着急地问,一个自信地回答。开始!
(生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鲁迅是语言大师,别看短短的一段话,其实表现了两个小朋友的性格。阳光自信的闰土和心情急切的小鲁迅。
2.朗读趣事,再现角色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其他几件趣事——(出示)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扮小鲁迅,拉住一个学生的手)闰土哥,我们明天捕鸟吧?
生:(马上回应,读得比较口语化,有感觉)“这不能——(拉长音)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