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曹爱卫 王林波

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0

一、猜读生字,解码字词,提升朗读能力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纸船和风筝》,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猜字音,这篇课文没有标注拼音,所以遇到不认识的字,你得去猜一猜它们的读音。第二件事,读课文,在猜读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两件事情认为自己都做到的同学请举手。

(生基本都举手)

师:很好,大家都认为自己做到了,那就来检测一下学习成果,(出示课后要求猜读的带点生字词)课后要求同学们去猜一猜、认一认的字,认为自己能猜出来的,对老师笑一笑,好吗?

(生都开心地笑了)

师:很好,都认为自己能猜对。那我做一个动作,你来猜一猜,这是哪个字。

(师做“抓取”的动作)

生:是“抓”。

师:是屏幕上第几排第几个词语,请读出来。

生:第一排第三个,抓住。

师:“抓住”的“抓”是个生字,你怎么猜出来的?

生:“抓”有提手旁,提手旁说明“抓”和手部动作有关,右边是个“爪”,“抓”和“爪”读音是很接近的。

师:“爪”在提示我们这个字的——

生:读音。

师:没错,所以“抓”是一个什么字?

生:形声字。

师:对,我们可以借助形声字规律来猜。来,一起拼读。(板书:形声字规律)

生:zh-u-ā, 抓,抓住。

师:这篇课文里面还有两个生

字,也和手部动作有关。[出示“扎(zā)风筝、折(zhé)纸船”]一起读。

(生齐读)

师:(出示图片:用手制作风筝,用手折纸船。)扎风筝的时候要用到什么?

生:手。

师:折纸船的时候也要用到什么?

生:手。

师:对啦,把课文中有相同部件的字放在一起比较识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汉字。

师:我们借助形声字规律猜读生字是常用的猜字方法。剩下的五个词语里面的加点字,还有哪几个字也可以借助形声字规律来猜读?

生:“风筝”的“筝”和“愿意”的“愿”。

师:你也这样想的请打个钩。

(生集体做出“对”的手势)

师:谁来说一说这两个字,哪个部件在告诉我们它的意思?哪个部件在告诉我们它的读音?

生:“筝”的竹字头在告诉我们风筝和竹子有关,风筝的骨架就是用竹子做的。下面的“争”在告诉我们“筝”的读音和“争”很像。

师:那“愿”怎么猜呢?

生:下面的心字底表示“愿”和心有关,上面的“原”表示读音。

师:(指着自己的心脏部位)你们看,“愿意”是要哪里愿意呢?

生:心里。

师:对,愿意是从心里愿意。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生:(齐读)抓住、风筝、愿意。

师:我们借助形声字规律猜出了三个生字,读准了三个词语。其他三个带点的字,你又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猜出了“哭”的读音。

师:你是怎么猜的?

生:上面两个口像两只眼睛,下面一点像一滴泪水。

师:有意思,你是根据字形特点来联想,联系生活中的读音来猜的。这也是一种好办法。(板书:字形特点、联系生活读音)

师: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字也可以借助字形特点产生联想来猜,哪个字呀?

生:鼠。

师:对,松鼠的“鼠”字。你仔细看看“鼠”字上面的这一部分和什么很像?

生:老鼠头。

师:老鼠最厉害的还有它的牙齿,你看这里的短横就是它的——

生:牙齿。

师:(教师用手势做出尾巴的样子)老鼠除了尖尖的牙齿,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

生:尾巴。

师:对,所以它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个斜钩就是它的长尾巴,中间的部分就是它的爪子和身体。你看,通过字形特点去联想,就可以猜出生字的读音。来读一读。

生:松鼠。

生:老师,我认识“松”字,看着词语猜可能是“松鼠”。

师:不错,你是借助熟字组词来猜,也是一种很棒的方法。(板书:熟字组词)

师:现在还剩最后一个词语,再不猜可就没机会了。

生:幸。

师:这个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我看这个字,根据字形特点没办法联想,也不是形声字,也没办法用熟字组词来猜读,那你是怎么猜的呢?

生:我是联系生活猜出来的,因为我经常能看见贺卡上写着“祝你幸福”。

师:太聪明了,联系生活中经常有的语言环境来猜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板书:联系语境)

师:来,一起读好后鼻音,连起来读。

生:祝你幸福。

师:六个词语都会读了吗?一起来读一遍。

(生读)

师:那把这些生字词全部放到语句里去,你

会读吗?第一个句子,(出示第3自然段)谁敢来?那边小伙子手举得直直的,我就喜欢小朋友自信的样子,你来。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全体鼓掌鼓励)

师:你看,这个小朋友就是懂得欣赏别人、鼓励别人的人,你第一个鼓掌,要表扬。

师:曹老师还要把大拇指送给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第一,你们刚才听得很专注;第二,我看到不少同学嘴巴轻轻在动,在心里跟着他一起读,不浪费学习的时间,课堂上就应该这样珍惜每一分钟!全班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有一点点小问题改一改。看,最后一字“了”是轻声,就要读得轻而短,不要往上扬,比如这句话“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了”是轻声就要马上停住,可不是乐坏了,那可真的是在唱歌了呢!我们语文课读书可不是唱歌,再读,“乐坏了”“祝你快乐”。

(生读)

师:对,马上停住,语气不往上扬,真好。

师:那我再来一句难一点的句子,(出示第5自然段)这句话里有四个生字,谁敢来读?看,他肯定读得很好,举手举得可直了,你来读。

(生朗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像她一样来读,齐!

(生齐读句子)

师:大家其他地方都读得很好,就一个地方的轻声还不够准确。

生:“也乐坏了”。

师:对,小朋友们都发现了,“也乐坏了”这里的“了”是轻声,要读得轻而短,再读。

(生读)

师:不错,看来这两个句子难不倒你们,那我再来一个和前面不一样的,你敢试试吗?(出示第2自然段)

(生朗读句子)

师:太棒了。你看你声音往上扬,读得真好听。

(生主动鼓掌)

师:一起来一遍,准备,齐。

(生齐读句子)

师:不错,句子能读对,这一段话更难了,(出示第4自然段)能行吗?你来读!

(生读)

师:总体来说很不错,就一个小地方读错了,这个词语读什么?

生:扎风筝。

师:太厉害了,都会读了。

二、借助提示,串讲故事,发展整体感知能力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看来课文你们真的会读了。那课文围绕纸船和风筝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我这里有三幅图(见图1),再给你们一点点语言提示,看看谁会说。

图1

生: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他们是谁?第一次说故事要说出主人公的名字。

生: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吵架了,两个人都很难过。后来纸船和风筝,又让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说得不错。像他这样,说给同桌听一听,这篇故事就讲了这样一件事。

(同桌互相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真能干。同桌刚才会说的,请把大拇指送给他(她),然后真诚地夸一夸他(她)。

(生互相夸奖)

师:大家都收到了来自同学的夸奖,很开心呢!是啊,当同学表现好的时候,我们就要真诚地赞美、夸奖。

三、默读课文,理清事情,发展思维能力

师:这篇课文一开始就说小熊和松鼠是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到底纸船和风筝是怎么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呢?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1~6自然段,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读完以后你还要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松鼠向小熊表示友好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小熊向松鼠表示友好的。把它们找出来,明白没?

(生点头示意)

师:读好了,你就举手向老师示意。

(生默读完后举手示意。师手势表扬读好并坐端正的学生。)

师:好,最后一个也举手了。手放下。

师:刚才我们默读了第1~6自然段,你找到了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松鼠向小熊表示友好的?

生:第2、3自然段是写松鼠向小熊表示友好。

师: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熊向松鼠表示友好的?

生:第4、5自然段是写小熊向松鼠表示友好。

师:松鼠怎么向小熊表示友好的呢?我们再去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注意还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松鼠向小熊表示友好,他都做了哪些事?用“○”圈出表示松鼠动作的词。听懂了吗?

(生点头示意)

师:好,拿起铅笔默读第2~3

自然段,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圈好了,马上坐正,向我发出信号。

(生圈画)

师:好,同学们都好了,来说一说你刚才圈了哪些松鼠做的动作。那些举手但一次都还没发言过的同学挥挥手向我示意。

师:你来说,你都圈了哪些动词?

生:折、放、拿……

师:(打断)他圈出的第三个动词是“拿”。来,读一读课文句子是谁拿?

生:(齐读)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师:这里的“拿”是谁拿?

生:小熊。

师:我们刚才要求圈的是谁的动作?

生:松鼠。

师:我们要圈松鼠向小熊发出的友好动作,但这个“拿”是小熊做出的动作,算不算呢?

生:(齐)不算。

师:看来“拿”不是,接着第三个应该是什么呢?

生:漂。

师:“漂”是不是呀?“漂”是什么在漂?

生:纸船。

师:对,纸船漂啊漂。

生:放。

师:对,继续说。

生:挂、写。

师:这五个动作全部圈对了,请举手向老师示意一下,我可是都圈对了呢!没圈对也没关系,课堂上出错是正常的,要是都对了就不需要学习了。来,出错的现在赶快改过来。

师:借助这五个动作,松鼠究竟做了哪五件事呢?比如“折”,他在折什么?

生:折纸船。

师:对,那放了什么?

生:放纸船。

师:那下一个放呢?

生:放松果。

师:对,那挂的是什么?

生:挂纸条。

师:写的是什么?

生:祝你快乐。

师:“祝你快乐”这是一句祝福语,所以用三个字说,就是——

生:写祝福。

师:连起来说一说。松鼠向小熊表示友好做了五件事,分别是——

生:折纸船、放纸船、放松果、挂纸条、写祝福。

师:小松鼠做这五件事情的时候,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呢?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把这五件事情连起来,说一说松鼠当时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