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开言语实践 习得复述策略
作者: 金磊 裴红霞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豹、娶”等生字,书写“豹、派”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梳理故事内容,能运用取舍、整合、提要等策略简要复述故事的“调查民情”部分。
3.将故事置于历史背景中,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认识到西门豹的智慧,产生积极阅读、讲述历史人物智慧故事的兴趣。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课前暖场
1.播放音乐,营造情境。
课前,我们先一起欣赏一首音乐,大家可能有点陌生,它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题为《历史的天空》。
当我们凝望历史的天空,除了看见一个个远去却又鲜活的背影外,还能听到一个个生动而又传神的故事。
2.欣赏图片,回忆故事。
请看,(出示《司马光》课文插图)司马光,七岁,用“持石”“击瓮”“水迸”的方法解除了小伙伴的危机;(出示《曹冲称象》课文插图)曹冲,七岁,用“赶象上船—做记号—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重石头” 的方法,破解了父亲和群臣的难题。
这两位历史人物都因充满智慧而闪光。
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1.分步揭题。
(1)今天,同学们再来认识一位历史人物,他是——西门豹。“西门”是一个复姓,他单名一个“豹”字。(相机学习“豹”字,读好人名。)
(2)西门豹做了什么事情,让他名留青史呢,老师再写两个字,同学们一读就明白了。(治邺)
2.理解课题。
(1)“治邺”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文章第一句话,你就知道了。(出示)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县。
(邺县,战国时代,魏国置邺县,现属河南省安阳市管辖。)
(2)带着理解再读课题。一读题目,我们就明白了故事要告诉我们的大致内容。
3.初读感知。
(1)布置初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一想:西门豹是用什么方法“治邺”的呢?能简要说一说吗?
(2)学习概括。课文比较长,同学们一口气读下来,真不容易。你知道西门豹“治邺”的方法了吗?不着急,我们先看看课本给我们的提示。(出示课后习题一,略。)
“治邺”的第三步是——兴修水利。这是课文的第16自然段。
(3)自主概括。那么第一步、第二步呢?同学们能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来说一说吗?
交流中相机概括,并随文识字。调查民情,惩治巫(装神弄鬼骗人钱财的人)、绅(绞丝旁,它本来和丝带、带子有关,古代官员束腰的大带子就是“绅”, 旧时“官绅”就是指地方上有权势的人)。
4.小结。故事以事情发展为序,写西门豹为治理邺县,先找当地百姓调查民情,而后惩治巫、绅,兴修水利。
三、实践复述,提炼策略
1.明确任务,初识“取主舍次”。
(1)初识简要复述。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讲故事方法:简要复述。
(2)初辨“取主舍次”。简要复述《西门豹治邺》,同学们觉得哪个部分是可以一带而过的?哪个部分是主要部分,是简略不得,必须要详细讲的?哪个部分可以讲得简单一些,但是又不得不讲的?(板书:取舍)
(3)明确任务。我们今天先学习简要复述故事第一部分“调查民情”,做到既讲得简洁,又交代得清楚,同学听得有兴趣。
2.实践体验,再学“取舍”法。
(1)请同学们合作分角色自由读一读第1~9自然段,看看西门豹是怎么了解民情的,他又得到了哪些信息。
(2)交流。
①聚焦四问。西门豹是怎么了解民情的呢?(生回答,师相机出示四个问题。)
(西门豹)……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儿来的?”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②读一读这四个问题,思考简要复述其实只问几个问题就够了。
是的,只问一个问题就够了,书上这句话不是直接引述的,而是转换了一种形式。读——
(西门豹)……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③一个问题能问清楚,但是故事中的西门豹还问了另外三个问题,读一读这四个问题。从这四个接连的追问中,你对西门豹有了什么认识呢?他是一位怎样的管理者?(有智慧,做事有计划,做事有方法。)
(3)提炼策略:简要复述时,我们可以舍弃次要信息,留取重要信息。
3.实践体验,学习“整合”法。
(1)唤醒前认识。西门豹问了四个问题,老大爷是怎么回答的呢?如果每段话都照老大爷的去讲,还是简要复述吗?有什么好办法?(抓关键词,抓主要意思,抓住重点内容,把握每段话的意思。)
(2)尝试新学习。读一读老大爷的四次回答,想一想,他每次回答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在四段话中呈现关键信息,并随文识字。预设:
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因为不娶媳妇,漳河就会发大水。(抓住老大爷话中的关键句提取了主要意思。生字“娶”“媳”“妇”,抓住女字旁书写的异同,指导书写。)
官绅每年出面硬逼着老百姓出钱。(一个“硬”字不能舍)
巫婆带着人去选年轻女孩,这些女孩都沉在河里淹死了,所以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这是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原因。)
其实漳河没发过大水。(原来事实与巫婆的话是矛盾的,看来要给河神娶媳妇纯属巫婆的一派胡言。)
(3)尝试复述。
(4)提炼策略:取舍、整合。西门豹的四个问题可以只留一个重要问题,老大爷的话语意思可以整合成一段话,这样讲述一定能做到“简”。
(5)反思策略。
①小豆豆同学试着运用“取舍”“整合”的方法把这部分连起来简要复述了,请听:(播放音频)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县,西门豹看到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来一位老大爷,问他是怎么回事。老大爷告诉西门豹,这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因为巫婆说不给河神娶媳妇,漳河就会发大水。所以官绅每年出面硬逼着老百姓出钱,除了办喜事,余钱就和巫婆分了;巫婆带着人去拉人,这些女孩都淹死了。其实漳河没发过大水。西门豹决定下次也去送送新娘。
②指名评价。(简单、明了,好像又太简单了。)
③反思问题。觉得哪里讲得过于简单了,有必要适当详细多讲一些?(第6自然段,是老大爷话语里的重点,需要讲清楚。)
4.反思重建,学习“提要”法。
(1)提取主要意思。这段话一共有五句话,请快速地去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各挑一个动词就可以抓住老大爷话语里的重要意思。
(2)聚焦五个动词:选、拉、漂、沉、逃。辨析:这五个动词,可否用“取舍”法,舍弃哪一个呢?你们觉得哪个动词最重要呢?
(3)动词赏析举例。“选”字不能舍弃,可见老百姓很无辜;“拉”字很重要,这些人不是去接年轻的女孩,不是去“迎”娶媳妇,而是“拉”,可见很残暴,不顾百姓愿不愿意,都硬逼着百姓出钱、出性命;“漂”“沉”不能舍弃,交代了女孩的命运悲惨,暗示了这里在官绅、巫婆的兴风作浪下,民不聊生的状态;“逃”字很重要,背井离乡,百姓辛苦,致使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4)提炼策略。抓住这五个动词,内容清楚了,人物形象也有了。看来,对于非主要部分的重点,我们要提取关键词抓住要点,用“提要”法来简要复述。(板书:提要)
5.运用策略,简要复述。
(1)尝试运用策略,小组轮流简要复述。推荐代表复述,同伴评价,完善表现。
(2)引发学习期待。为什么同学们的最后一句都是讲到西门豹对老大爷说下次他要去送送新娘呢?(引起下文)课后请同学们试着去读一读故事的重点部分,尝试复述给同伴听。
教学评析
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既体现在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历程中,也体现在课时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上。此教学设计以感受历史人物智慧,掌握简要复述策略为主要目标,参照体验式学习理论,将策略学习的基本过程设计为“亲历—体验—交流—抽象—重构”。此设计呈现出以下教学思想:
一、语文学习是工具也是人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助学系统中,课后习题要求“简要复述课文”,同时“交流平台”指明了多条简要复述的策略,但语文学习必须言意兼得,阅读与表达共生,因此,此设计指向掌握简要复述的策略,也指向在简要复述的过程中感受西门豹治邺的智慧。
首先,此设计在课前谈话暖场的时候,就借助已知,梳理曹冲称象和司马光救人的方法;在梳理故事情节时,设计的主问题是“西门豹是用什么方法治邺的呢”,如此既有方法提炼的渗透,又有人文情怀的熏陶。在讲述 “调查民情”部分时,借助四问,帮助学生认识到西门豹思虑周全,一问紧追一问,直到揭开巫婆前后矛盾的说法与做法:邺县常干旱而不是发大水。这其实也是在引导百姓进一步认识事情的真相,只有不迷信巫婆的话,不信河神的存在,兴修水利,灌溉庄稼,才能安居乐业。
其次,学生在简化复述老大爷话语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激疑,鼓励学生沉潜到文字中去,深度鉴赏“选、拉、漂、沉、逃”这些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或结合生活,或词语替换,目的是让学生在咀嚼涵泳,进一步体会故事角色特征的同时,建立良好的词感、语感。
因此,简要复述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途径、桥梁、工具,同时将获得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对西门豹的敬佩与智慧处事的启蒙,真正实现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三位一体。
二、策略掌握在学得更在习得。学生学习语文有两条途径:学得和习得。首先,为了掌握简要复述的策略,教师唤醒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的详细复述方法和确定文章重点的方法,然后共同探索,发现新的简要复述策略。其次,语文应该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注重策略的习得:教师先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即把西门豹的四个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把老大爷的四段话浓缩成一段话,在实践经验中提炼、抽象出“取舍”“整合”这两个策略;再通过倾听、评价的活动反思复述成果,重构更为完整、丰富的复述策略。
特别是在“取舍”“整合”基础上,学生已然把故事复述“简单”了,教师呈现样例,让学生听取、思辨,站在听众立场发现不完善之处,原来简要复述不等同于简单复述。然后让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中,发现老大爷在回答第三问时,说了五句话,每句话都有侧重要表达的意思,或传递百姓的可怜,或显露官绅、巫婆的凶残,或揭露邺县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原因,所以需要运用“提要”法来抓取重点信息,简要复述。
策略的掌握不应以“言传教授”为基础,而应让学生自主实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产生真切的体验,与同伴分享,而后教师指引提炼策略。“习得”是掌握语文学习策略的最佳路径。
三、活动设计重起点更重终点。教学设计的活动任务一定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起引领、促进的作用和功能。此设计站在学生已能详细复述,已能梳理故事内容,区分重点内容与次要内容,已会抓取一段话的关键信息或关键词的基础上,锁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基于次要与重要的合理取舍,梳理信息后适当整合,根据关键词提取要点是学生的最新发展需要,用简要复述历史人物的智慧故事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此教学设计的言语实践活动尊重学生起点,观照课时学习后的终点,同时找准了落点。落点之一:借助练习系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便于学生确认文章重点、次重点和非重点。落点之二:聚焦西门豹的四个问题,辨析哪个问题最重要,发现直接引述和间接引述的差异,指引学生形成区分重要和次要的新方法。落点之三:鼓励学生用已会的找关键词,提取段落主要意思的方法,简要复述老大爷的话;再通过欣赏、分析、思辨,感悟老大爷重要话语中的隐含信息。落点之四:给每个学生都有简要复述故事的机会,先是小组合作复述,再是推荐复述,这就使得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都有学习的表现和成果,力图实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与转变,实现主动学,做中学,人人学的新理念。
综上,此设计锚定“简要复述故事”,但不为策略而策略,重体验,重实践,重反思,重构建,摒弃了“讲授—运用—学得”教学路径的局限性,更多地观照、尊重策略学习的价值: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丰富实践过程和体验,提升思维,习得策略,熏陶文化,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