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知、会通,走向审美创造

作者: 汲安庆 朱明德

一、释其题:走近杜甫,了解背景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诗。哪

位同学说一说你了解的杜甫?

生:杜甫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现实主义诗人。

师:你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为你点赞。谁知道杜甫的称呼还有哪些?

生:还有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师:从杜甫的这些称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因为他的诗写得好,所以称他为“诗圣”。称他“杜草堂”是因为杜甫住的房子是用茅草建成的。别的不太清楚。

师:古时候对于人的称呼,除了姓名之外,还可以称呼他的官职、住址、籍贯、名号、谥号等。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杜甫。(出示杜甫生平简介。扫描左上二维码查看。)他的诗歌沉郁顿挫,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官兵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师:是谁听到这个消息?

生:诗人杜甫听到的。

师:官军指什么?

生:指唐朝的军队。

师:题目中的“河南河北”指什么地方?

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确定是河南省和河北省吗?谁来帮助他一下?

生:我以前看过资料,古时候“江”是指长江,“河”是指黄河。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里的“河”指的是——

生:黄河。

师:这里的“河南”“河北”指的是——

生:黄河的南边和北边。

师: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应该是——

生:诗人杜甫听到唐朝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消息。

师:能不能把“消息”换个更好的词语?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喜讯。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收复失地的喜悦,

来读一读诗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诵其声:初读古诗,字词正音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如何学习古诗?

生: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了解诗意。

师:这是基本的学习步骤。

生:还要仔细看课文中的注释和插图。

师:你很有经验,不落下课本中的每一个细节。

生: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同时期作品,或者同类的古诗比较学习。

师:你的学习更深入。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接下来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出示学习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注意诗歌的节奏。)

(生自读。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哪里读得有问题?

生:我把“裳”读成了shɑng。

师:没看清楚文中的注音吧?知道诗中“衣裳”的意思吗?

生:不太清楚。

师:“衣裳”这个词和现在的意思不同。衣裳(cháng):上衣和下衣。古代的“衣”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面身体的衣服,像今天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

师:还有谁发现自己读错了字?

生:我把“妻子”的“子”读成了轻声。读轻声时,指丈夫的妻子。

师:读三声呢?

生:是指妻子和子女。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注意一定要读准字音。

生:(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我们一起来再读一读这首

诗,争取做到正确、流畅。

(生自由读)

三、解其意:疏通诗句,再现

画面

师:学习古诗,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意。下面同学们分组讨论字词及诗句的意思,重点讨论有分歧和不懂的地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古诗,教师巡视、点拨。)

师:同学们讨论时非常认真,都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第一组同学把你们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意思是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我的泪水就流满衣裳。

师: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第一句出现了两个地名。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当时杜甫流落在蜀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蓟北是唐朝蓟州北部地区,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预习时看了古诗后面的注释。

师:看,这是一位会学习的同学。我们读书时不要忽略文后的注释。

生: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刚刚听

说收复了失地时那种喜悦的心情。

师:想一想此时杜甫的心情是

怎样的。

生:他十分激动,战争终于结

束了。

生:他突然想起这几年背井离

乡的辛酸。

生:他想到了家人团聚的喜悦。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百感交

集的心情朗读这两句诗。

(生有感情地诵读)

师:接下来请第二组同学来说

一说。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意思是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孩子,平日的忧愁早已跑走了,我慢慢地卷起诗书,高兴得要发疯了。

师:“漫卷”是慢慢卷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漫不经心地

收拾书。

生:我觉得诗人不是漫不经心,而是胡乱地收拾书籍。

生:杜甫喜欢读书写诗,他一定很爱惜书,不会胡乱收拾。

生:虽然他很爱惜书,但是诗句中说他“喜欲狂”,所以才会匆忙收拾书籍。

师:讨论得很有意思。安史之乱让杜甫流落他乡八年,怎么能不着急呢!此时此刻他也不在乎诗书的整齐啦!

(生笑)

师:第三组来说说你们交流的

情况。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

伴好还乡。”意思是白日里我大声歌唱,尽情地喝酒,美好的春天正好陪伴着我返回家乡。

师:哪几个词语我们需要关注?

生:“放歌”是大声唱歌。

生:“纵酒”是尽情地喝酒。

生:“白日”指的是白天、晴天。

生:“青春”古诗中意思是美好的春天,现在的意思是青年时期。

师:请第四组的同学说说最后

两句诗的意思。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意思是我要立刻动身从巴峡乘船顺流而下,穿过巫峡,直达湖北襄阳,然后再北上故乡洛阳。

师:这两句诗有什么特殊之处?

生:我发现里面有四个地名,以前没有见过。

师:你真会观察,诗中除了题目和第一句诗出现四个地名,这一句又出现四个地名。请你把诗中的八个地名圈画出来,说说它们现在所在的省份。

(生圈画思考)

生:剑外在四川省,蓟北指河北省北部。

生:巴峡在四川省,是长江上的一段峡谷。

生:巫峡在重庆市,是长江三峡之一。

生:襄阳在湖北省,洛阳在河

南省。

师:(出示杜甫返乡的地理示意图)诗中的“蓟北”是叛军占领的土地;“剑外”是作者所在的蜀地;“巴峡、巫峡、襄阳”是作者回家要经过的地方,襄阳还是杜甫的祖籍;洛阳是杜甫的家乡。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你从中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生: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开心和急切回家的心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和急

切的心情,再来读读这首诗。

四、悟其情:反复诵读,感悟

喜意

师:大多数古诗都会有诗眼,诗眼就是最能够表达这首诗情感的字或者词语,你认为哪一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生:我觉得是“喜”字。

师:是的,明代的王嗣奭曾经评价这首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诗人又唱歌又喝酒,还可以回自己的老家,当然是开心、喜悦的。

生:古诗中有“涕泪满衣裳”,还有“愁”,我觉得作者有点儿伤心。

师:你读诗很细致,咱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生:我认为这里的“涕泪满衣

裳”是喜悦的泪水,不是伤心的泪水。

师:这种因喜悦而流出了泪水的情形,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喜极而泣。

师:这是一喜。

生:这里“愁”后面还有“何在”,意思是忧愁不在了。

师:愁不在了。那你说说,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喜来?

生:我从“忽传”看出了喜。

师:用一个带“喜”字的词来说。

生:喜从天降。

师:好一个喜从天降!这是二喜。看来大家都悟出了杜甫的喜悦之情。公元763年的春天,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他乡的生活,马上就要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让我们试着把这种“狂喜”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配乐,生齐读古诗。)

师:那么诗中还有哪些体现

“喜”的言行呢?

生:漫卷诗书。

师:用一个带‘喜’字的词来形容。

生:欣喜若狂。

师:这是三喜。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诗,注意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还要注意停顿和音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生齐读)

师:你知道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多大年龄吗?

生:应该年龄很大了。

师:当年杜甫52岁。古时候,52岁就是一位老人了,杜甫作为一个读书人,适合肆无忌惮地放歌吗?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适合纵酒狂饮吗?

生:(齐)不适合。

生:我体会出了诗人的喜形于色。

师:这是四喜。

生:我体会出了喜不自禁。

师:这是五喜。

生:我从“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归心似箭,说明他渴望早一点回到家乡。

师: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喜归故里。

师:这是六喜。你来读一读最后两句诗。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你为什么第一句读得快

些,第二句读得慢些?

生:因为前一句表达了作者急切回家的心情,所以读快点;后一句快到家了,所以慢一些。

(生鼓掌)

师:在作者心中,故乡洛阳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亲人好友仿佛就在眼前,

所以他才说——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家乡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诗人真切地描写了自己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全诗酣畅淋漓,充满真情。请同学们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歌是表达杜甫“欣喜若狂”的情感,你们确定无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