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年级阅读教学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实施要义
作者: 曹爱卫
摘 要:结构化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的结构化水平,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文章结合一线教学实际,提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课程内容结构化实施的三大要义:立足“单元”,构建学科知识经验的结构化;着眼“学程”,实现学科思维方式的结构化;唤醒“内驱”,促进自我反思评价的结构化。
关键词:课程内容;结构化;深度学习;阅读教学
2022年版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的第二条“深化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 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前言”的“主要变化”里明确指出“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可见,课程内容结构化是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现实诉求。教师只有准确理解课程内容结构化,才能较为专业地引领学生的学习,实现课程内容的高阶整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基本理解
课程的四大核心要素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其中,课程目标是统帅,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要为目标的实现而服务。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往往需要基于真实的学情,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保障学生学习的“增值”。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开发、选择、重组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结构化”又意味着什么呢?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结构”有着不同的内涵,如哲学领域,认为“结构”的核心是系统,任何事物只有处在系统整体中才能获得其意义;在心理学领域,认为“结构”是描述人认识世界的方式等。但不管如何界定,其共同的特征是注重事物之间、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而结构化正是实现结构的过程。
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实质是要求教师以结构化的视角理解课程内容。崔允漷等学者认为,课程内容是一个整体,其内部也存在着不同要素,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学习者(经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1]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结构化,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结构化,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活动的结构化,还包括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
二、低年级阅读教学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实施要义
如何实现低年级阅读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下几条实施要义可供参考。
(一)立足“单元”,构建学科知识经验的结构化
课程内容结构化旨在发掘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共同特征,建立知识结构,并借助已有学习经验将知识结构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特点等,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组织和重构,帮助学生建构包含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研究方法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素养发展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
1.基于单篇课文知识经验的结构化。
目前在使用的统编本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编写的,且不像中高年级的教科书有明确的单元语文要素。同一单元课文的语文知识往往呈离散状态。如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彩色的梦》是儿童诗,核心知识点是联结生活场景展开想象,仿照诗歌的语言图式写一小节诗歌;《枫树上的喜鹊》是散文,核心知识点是初步感知散文“景语为情语”的特点,课后练习是看到情景写想到的内容;《沙滩上的童话》是儿童生活故事,核心知识点是感知故事的结构,课后练习是根据开头编故事;《我是一只小虫子》是自述性散文,课后练习是体会“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
这种语文知识比较离散的单元,就可按单篇课文的不同学习内容,把单课核心知识作为一个“知识单元”进行结构化教学,不必与其他课文的核心知识勉强捆绑。如《枫树上的喜鹊》一课,就可围绕“散文”这一“知识单元”,由表及里地构建结构化知识。
课前,猜鹊语——猜猜喜鹊心里话,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透过文字每个人都可以读出属于自己的意思。课中,围绕关键词“喜欢”,步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1)“我”喜欢的是什么?读课文,找出带有喜欢的句子,然后统整信息,感知课文主要内容。(2)“我”为什么喜欢这些事物?再读课文,想想原因,粗略了解作者喜欢枫树是直接写出枫树的特点,喜欢喜鹊窝要自己去联结思考,喜欢喜鹊弟弟是展开想象用模拟对话的方式来写,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3)结合课后题给出的情景,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课后,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事物,仿照课文写喜欢某一种事物的方式,试着说一说,能干的学生可以写一写。
这样的知识和经验建构,虽然没有对散文特点进行概念性教学,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散文便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为今后的散文学习垫下了基石。
2.基于单元整组知识经验的结构化。
有的单元,其核心语文知识和学生学习经验具有单元聚焦性。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单元语文核心知识指向“学习动词的准确运用”:《小蝌蚪找妈妈》聚焦“披、鼓、露、甩”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我是什么》聚焦“落、打、飘”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植物妈妈有办法》聚焦种子传播方法动词的准确运用。
这种语文核心知识高度聚焦的单元,就可采用单元整组知识结构化的方式开展教学。一般构建结构化知识步骤为“梳理语言材料—发现语言规律—揣摩语用特点—学习迁移运用”。
在学生能熟读课文、落实识字学词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课文里梳理出规律性的语言材料,再通过朗读、比较等方法,发现梳理出的语言材料里的语言规律,发掘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共同特征,体会语言运用的特点,最后学习迁移运用。因而,本单元重在学习准确运用动词:《小蝌蚪找妈妈》,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品悟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尝试运用动词说话;《我是什么》,合作探究品悟动词运用的准确性,练习运用动词说话;《植物妈妈有办法》,自主探究品悟动词运用的准确性,运用动词说话。
单元整组知识和经验结构化强调知识和经验的关联,要将单篇课文里的知识点转化为知识单元,不是逐课对知识点进行一一讲解,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一知识单元的整体结构的认识,把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挖掘出来,借助已有学习经验不断推动学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核,凸显学科本质。
总之,不管是单篇课文还是单元整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都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从更高的角度俯瞰学科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坚持以整合论为理论立场,关注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迁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二)着眼“学程”,实现学科思维方式的结构化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包括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可是,思维不像声音、图像可以直接感知,思维的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结构化是重要的方式。
思维结构化是指学生面对客观世界时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策略体系,体现为多维度和系统性的综合思维,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对学科问题和跨学科的生产、生活问题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思考,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2]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是指学生凭借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阅读经验,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理解蕴藏在语文学科知识、概念中的语文思想和方法,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意识的形式储存在头脑里,为学生思考与阅读有关的问题和现象提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而“学程”指的是学生在课堂里经历完整学习过程的总和。要让学习有意义、有成效,学生必须经历多轮的“学习—实践—反思”,才能促进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科思维的提炼和升华。
着眼“学程”的课程内容,一般具有以下三个步骤:一是了解学情起点,确定先备经验;二是选择和呈现情境化的梯度学习内容;三是反思和总结,贯通知识,实现迁移。下面以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羿射九日》一课教学为例,展开具体阐述。
第一步,了解学情起点,确定先备经验。具体可以分两个方面展开:
(1)请学生用一个字说说对太阳的印象。就“远”这一特点,进一步展开交流,体会真实生活中的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遥远,弓箭根本不可能射到,为体会神话的神奇做好铺垫。(2)结合课题“羿射九日”,学习“射”字,从课题中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神奇的人做神奇的事。
第二步,选择和呈现情境化的梯度学习内容。
本课的学习任务是“做神话故事传讲人”,把《羿射九日》讲给小伙伴听。本课是神话故事,语言丰富,表现力强,非常适合学习积累材料和语言经验,进行语言运用。结合二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去讲述,以任务带动神话类课文的知识、讲述故事技能的掌握,这样的任务情境具体真实。
情境化梯度内容分解如图1
所示。
第三步,反思和总结,贯通知识,实现迁移。
学生反思把故事讲好的标准,如:能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把故事讲清楚;脑子里能形成画面,这样讲起来就更生动;看着同学讲、加上动作讲等,更能吸引住同学。最后,把《羿射九日》讲给同学听,也可安排在课后讲给家人或同小区的弟弟妹妹听。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围绕“学习讲好神话故事”这一核心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实现了进阶,实现了“讲故事”知识结构化和思维结构化发展的层级和水平。
(三)唤醒“内驱”,促进自我反思评价的结构化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化、思维方式结构化外,还要唤醒“内驱”,引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思考,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的结构化。
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的结构化主要表现为对这几个要素的清楚认知:“我”学了什么,“我”是怎么学的,“我”学得怎么样,“我”为什么会学成这样,“我”可以如何改进等。下面以二年级下册《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教学为例加以具体阐述。
《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的学习,一个核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要了解“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分别‘趣’在哪里”。基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结构化的教学,可以分这几步展开:
第一步,自主阅读文本,了解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即“睡觉、活动、喝水、洗澡”四件事。学生在提取中存在错漏情况,此时可引导学生反思并总结提取信息的一种主要方法“从关键句中找到关键词语”。本文的关键句在段首,根据关键句提取信息就能又快又准确。第二步,再次自主阅读文本,了解做这些趣事需要的特殊工具:固定在舱壁上的睡袋、特制的扶手、带吸管的饮水袋、免洗湿巾。这一步里,大部分学生会把“密封浴桶”也画进去。为什么“密封浴桶”不是?课文里明确写出用“密封浴桶”是科研人员做试验用的。这里画错,是因为没有理解“试验”的意思,还是没有关注到“试验”这个词语?根据不同的错误原因,反思以后阅读时该如何改进。词义不懂的,可以查字典、请教他人;如果是没关注到关键词汇的,以后阅读时要逐句阅读,读完一句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第三步,第三次阅读文本,感受借助这些特殊工具做事情的有趣之处。关注做事的动词,讲述太空生活趣事。
这三个步骤的学习内容,不仅包含了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更为主要的是不断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科学监控,提升学生作为能动者的学习反思意识。■
参考文献:
[1]崔允漷,王少非等.新课程关键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66-67.
[2] 胡红杏,祁宁宁. 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内涵、构成要素与实施策略——社会结构化理论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9):176-188.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