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联动:优化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策略

作者: 周子翮 阮琦

四维联动:优化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策略0

情境化命题是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设置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情境,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知识的迁移、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有效收集其在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上的具体表现。

笔者以近两年六年级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设计为例,就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关联目标、内容、结构、评价四个维度的优化策略,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证反思。

一、情境命题关联评价目标

命题中有许多情境,无论情境大小,其创设都要关联命题评价的核心目标,不要为了创设而创设,搞些“花架子”。所以教师首先要建立起对情境命题目标的准确解读,依“标”据“本”,才能使评价更精准。如习作评价标准:

研读评价目标是情境命题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情境命题关联评价目标,能使学生学业评价更客观,更有效。

二、情境内容关联真实生活

情境内容要关联学生真实生活,突破教材的局限,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在命题模拟情境中表现与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课堂学习体验

命题还原学科知识问题或话题创设情境,链接学生日常学习体验,更具真实性、实操性和适切性。这类材料更能考查学生在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试题1:

请你引用诗句或名言填空,完成毕业联欢会上主持稿的串联词片段,并选择合适的节目。

男:甲骨文中的“国”是这样写的,(展示)它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兵器“戈”;另一个是表疆域、地域的“囗(wéi)”。字形的含义最初指用武器守卫一方土地。家国情怀,是文天祥笔下“              ?

”的英雄气节;是于谦

“            ,            ”的磊落襟怀;是李大钊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时“               ,             ”的坚贞不屈;是面对危险时无数逆行者的“黄沙百战穿金甲,             ”的铿锵誓言。

女: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要虚心求学、严于律己,深知

“           ,忠言逆耳利于行”;要大胆创新、勇攀高峰,牢记

“           ,           ;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齐:强国有我,从我做起!

男:请欣赏         (选择最合适的节目序号),大家掌声欢迎!

A.诗朗诵《中国心,少年行》

B.古筝独奏《高山流水》

C.合唱《团结就是力量》

D.舞蹈《孔雀舞》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不同体裁的文本,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体悟到革命先烈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在口语交际中有“即兴发言”“辩论”等互动类的口语交际实践体验。在第六单元“难忘的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又开展相关主题的活动。巧妙设计“毕业联欢”情境,关联学生一学期课堂学习体验,相比传统的古诗句默写填空,试题1让识记建立在理解运用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思维。

2.联——作业实践成果

试题2:

班级循环日记开始了!请你阅读小组同学在“童年趣事”中的练笔片段,完成

练习。

(1)用修改符号修改同学练笔语段中的错误。

如果你养过鹦鹉,就知道它有多么招人喜爱了,用餐时间到了,你把它放出来,然后抓一把小米放在手心上,它马上大吃特吃一顿乖乖的立在你的手上,吃完后还不忘对你说声谢谢。如果它心情大好特

好就会为你唱歌跳舞。听着这歌声和舞姿,你会觉得这是一种享受。这样一只有礼貌会为你表演的小鹦鹉,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2)请你借助提示来给这位同学的练笔作业写一段简评。

读着这段话,让我印象最深的是

。在情感表达方面,我特别喜欢你“             ”这样的表达方式。你和小鹦鹉之间的情意也深深打动了我。

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中强调: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同时,第三学段的阅读中又有落实“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语文要素的学习。试题2设计“班级循环日记”情境,取材于学生真实的练笔作业,迁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亲切、友好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评价也是自身日常表达、交流的需要。

3.联——链接社会热点

命题中拟构现实生活场景,创设贴合学生的情境,利用情境化命题链接社会文化、民生热点等,在当下的命题研究中很常见。但是,对于那些离学生生活有点远或没有一定认知储备的情境设计,教师一定要结合调研酌情选择,否则会造成情境虚假、学情脱节、评价失效的情况。

三、情境结构关联优化进阶

2022年版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六年级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中阅读与鉴赏题是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常用方式。阅读情境结构中命题素材组合、考查目标确定的优化和进阶都是非常重要的。

1.优化阅读评价的文本素材

传统的阅读评价,选择为文学体验而阅读的文本类偏多,阅读是紧扣文学体验来研制的,有的还脱离学生实际经验和认知水平。所以在选择阅读评价文本时,要尽可能多样,考虑文学类文本、信息类文本、混合型文本或组合型文本等,同时考虑学生日常学习体验,对接课堂阅读能力习得,这样的情境阅读才符合学生真实的阅读。如:

六年级语文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与鉴赏”评价文本举例

其一,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第三学段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以上三篇择选的阅读评价文本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阅读基础。其二,三份选文有较强的文本情境真实性,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符合学生阅读特点。其三,三份选文都有较丰富充实的信息量,可以选择的命题点比较多。

2.进阶考查目标的评测落点

命题教师要充分学习课标“学业质量”“评价建议”中相关阅读测评理念,研读《小学语文综合评价指南》六年级学业评价细则,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让阅读命题测评的落点更精准,能真实反映学生达到的阅读能力,从而诊断、改进教师教学。

试题3:《铃声》(扫码查看。作者纪效成。六年级试题。)

(1)读短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变化。

①第3自然段中“我们终于有‘计划’了”中,“计划”指的是             。

②第8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中都提到了“我”的“哭”,这两次“哭”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写一写。

③读第4~16自然段,根据短文内

容,完成填空。

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情一步步发生着变化,“我”对田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2)第6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让我们体会到

第11自然段是对田老师语言和      的描写。联系上下文,从中可以体会到田老师                  。

(3)抒发情感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语境中,也是一种好方法。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请在第5和第14自然段的A、B情境中选择一个,用这种方法围绕一种心情写几句话。

(4)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悠扬、清脆的铃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读完全文,你对题目“铃声”有怎样的理解?结合短文内容写一写。

四道命题设置素养导向的阅读能力进阶等级,题1第①②、题2为理解阐

释,题1的③为提取信息、整体感知,题3为迁移运用,题4是赏析评价。这样的命题编排逻辑指向学生阅读能力,层级上分布比较均匀,且题组之间的序列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即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遵循阅读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态势。

四、情境评价关联学评迭代

积极践行情境化命题理念,转变原先固有的以检测、甄别为主流的价值取向,开始逐步从学习的评价转向学习性评价,实现评价理念迭代。学习的评价,目的是评定学生学习水平,而学习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学习。一份有温度的情境命题能够激发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法,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设计更为合理的学习目标。

笔者在区域六年级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测后抽样调研发现,学生对“综合活动体验情境命题”接受度最高,喜欢的理由排名前五的分别是:

其中,最受欢迎的题目是“仿照材料二第④自然段,赏析《寒食帖》中‘暗中’两字写几句话”,达到55.8%。收集学生这道题的答题,笔者发现学生的表达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暗中”两个字的字形、笔画的分析上,而是通过评价也经历了一场真实的再学习。

以下为3位同学的答题结果:

生1(A水平):看着“暗”字,我仿佛看到苏轼提笔一上,顿笔一下,然后轻提上钩,迅疾而稳健地完成了这个竖钩。这一钩,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自在与沉稳,此时苏轼已经从初到黄州时的郁闷、失落转向平静、开阔的心境了。

生2(A水平):“中”字的竖拉得较长,也突出了苏轼随性、洒脱的性格特点。我又联想到了他在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的经典佳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此时的苏轼不在乎年龄,不在乎世俗对他的评价,他遵从自己的内心,相信逆境总会过去。看着这个“中”字,我总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生3(B水平):我们细看“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中的“暗”与“中”两字,彼此牵动、一气呵成。“暗”字自然流畅,横竖微微带着连笔,点画苍劲有力,展现了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

一道融合文本阅读、书法赏析和创意表达的综合情境题,学生已经由一个字、一道题,转向去联想苏轼当时的生活境况,去揣摩他的心境,去了解他的性格,去体悟他的思想……学生通过命题创设的情境经历了一场新的学习,命题评价同样也走向更为开阔的自我觉醒。这就是一次可贵的学习性评价。

研究命题情境的设计是一项专业素养,也是一门艺术。运用“四维联动”优化策略进行的情境化命题是对接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着眼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学生综合评价提供基本依据的实践探究。情境命题,研究赋能,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市北仑区绍成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