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走出英雄小说的阅读迷思
作者: 丛智芳《小英雄雨来(节选)》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课文。本文的解读受课后思考题的影响,通常有两个重点:一是鬼子毒打雨来的部分,雨来的英雄行为聚焦在这个部分;二是文中三次描写还乡河景色的部分,因为要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文本解读的迷思就这样出现了。
依据课后思考题来解读文本,其背后的逻辑是回答问题,而不是解读文本,更不能替代真正的文本解读。如何向熟悉的文本提出陌生问题,来重新激发它们的活力,以便澄清文本,深化内涵,让小说吸引远离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小读者,也让司空见惯的教师看到之前阅读错过的精彩之处呢?
我们回到小说本身,回到小说的相关概念本身,去发现并逐一破解阅读迷思。这是阅读小说不能逾越的路径。
迷思一:为什么研究小说景色描写的作用
从《小英雄雨来》整本小说来看,景物描写无疑呈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晋察冀边区的风物特点,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享受。即便节选的片段,景色描写也有三处之多,分别在第一、五、六三个部分。
结合上下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第一部分的景色描写,是交代芦花村名字的由来,也侧面表现了雨来家乡的风物特点;第五部分的景色描写,是对时间的交代,也是对前面“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和“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儿剩饭,因为看家,不能到外面去”两处时间的呼应,说明此时已经是太阳落山了,进而推动情节发展;第六部分的景物描写,在“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后面,除了继续表达时间,其中还乡河的出奇安静,还有渲染气氛、烘托乡亲们沉重心情的作用。三处景物描写从表达效果看,并没有在突出主题、揭示主旨、塑造人物等方面,有特别明显的作用。
至此,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让四年级学生如此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果不是为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没必要这样学习语文知识),那么对学生体会主要人物特点,也没有特别的意义。可见,如果教师舍弃自己对小说的阅读感受,舍弃用文学阅读的方式阅读小说,只是循着课后题功利性地进入小说,是会让小说教学走向细枝末节的。
迷思二:为什么小说情节有对应的重叠
阅读《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会发现有些情节似曾相识,呈现出一种前后对应式的重叠,既相互解释,又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这种重叠的情节至少出现了三次。
关于雨来挨打。小说第一部分写雨来耍水,妈妈拿着笤帚要打雨来,雨来前面跑,妈妈后面死命追;第四部分写雨来被鬼子抓住,遭受鬼子的毒打。
关于雨来跳水。第一部分写妈妈眼看追上了,雨来听铁头的话,往河沿跑,跳进河里不见了,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第六部分写枪响以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
关于雨来露头。第一部分写道:“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第六部分写道:“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
这三处极为相似情节的重叠出现,作者的用意一目了然,体现小说前后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前面的被妈妈追打跳水脱身,为后面从鬼子身边成功逃脱埋下伏笔。但对于读者来说,两个事件三处情节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呼应性的对立,这种对立让读者走出作者预设的因果解释功能,走向对两者变化的自觉比对,从而建构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阅读理解,赋予文本更丰富的意义和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这种比对下,雨来的挨打、跳水、露头等情节,就有了不一样的心理温度和心理变化。在妈妈面前,挨打是妈妈对雨来的担心和爱,主要是吓唬,雨来的跳水和露头,都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淘气,整个情节充满了轻松的生活气息和温暖情调。在鬼子面前,挨打是鬼子对雨来的刑讯逼供,既狠且毒;雨来的跳水和露头,表现出的是面对敌人的机智勇敢和警惕谨慎,整个情节充满了令人恐怖的肃杀和紧张气息。两相对比,雨来就从“淘气调皮的小孩子”形象中脱胎出来,蜕变完成“机智勇敢的小战士”形象,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阅读感受。
迷思三:为什么小说要进行重复的描写
重复是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的评论著作《小说与重复》认为,对一部小说的阐释,要注意小说中重复出现的现象,重复创造了极大的意义,对作品内在结构、作品和外部因素关系都有影响。因而,文本解读中识别小说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理解由这些现象衍生的意义,就至关重要。
《小英雄雨来(节选)》的重复,体现在两个句子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没看见”,也出现了三次。
具体来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三次重复出现,每一次都有些微的变化。前两句表现的是夜校课堂,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文字一模一样,第二句增加了破折号的使用,既表现了小孩子拉长声调的诵读之味,也突出了小孩子刚刚识字的稚拙之态。第三次出现在被鬼子毒打到鼻子流血时,那血一滴一滴地落在书中那句话上,这样的情节设计真是触目惊心。如果说前两次教和读,雨来还是对这句话的知识理解,那么这一次的出现,则表明雨来在用行为诠释。怎么爱祖国?那就是不管鬼子怎么毒打,也不出卖李大叔,也不帮着鬼子残害中国人。这里的“血”提醒读者,雨来是在用生命表达对这句话的理解,表达对祖国的爱。这句话如影随形地出现,正是诠释了雨来行为背后的信念支持和力量源泉。
而“没看见”的三次出现,除了第三次把“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变成了“没看见”,把句号变成了感叹号,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主要变化在雨来说这句话的动作里。第一次“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第二次“雨来摇摇头,说”,第三次“雨来还是咬着牙,说”,从刚开始的略微慌乱——他会有多余的动作“抹鼻子”,也会有声音的胆怯“嘟嘟囔囔”,到后来的无比坚定——摇摇头,咬着牙,让我们看到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毒打,心很快定下来,无论怎样也不会告诉敌人李大叔的去向,所以坚持说“没看见”。不再解释的简单三个字背后,是雨来誓死保护李大叔的决心,也是雨来宁死也不屈服的决心。
总之,注意到这两句话的三次重复出现,并以此为入口,解锁小英雄背后的精神力量和价值选择,不仅让雨来在非常情境中的迅速成长有迹可循,而且使雨来的小英雄形象更加朴实真实和立体丰满。
关于文本解读,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现在,可以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从小说的“景物描写”“重复”“情节”等概念出发,向熟悉的文本提出陌生问题,这样的文本解读,实际上也是从小说艺术价值的角度,让英雄人物雨来从扁平走向圆形的过程。了解了小说的艺术价值,我们在结合课标、学段、单元、课后题等思考教学价值时,在思考如何引领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篇英雄小说时,才有可能进一步思考如何对课后题进行教学化处理,而不是照单全收,如何以终为始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断走向深入,如何从《小英雄雨来(节选)》走向整本书的阅读,对这些具体细微的教学问题,也才有了真正的研究反思和课堂实践的底气。■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特殊
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