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对比融合中发展核心素养
作者: 丁长征 汪潮一、纵向比对,走进《从军行》
1.图文比对,创设情境
师:(出示关于沙场征战的图片)同学们,从图片中,你看到了
什么?
生:我看到了千军万马。
生:我仿佛看到了英勇的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决心。
生:我仿佛看到许多将士骑行。
师:从图片中,我看到了一首词。(配乐朗诵《渔家傲·题塞外从
军图》)
(生鼓掌)
2.四诗比对,发现异同
师:(出示王昌龄《采莲曲》)考
考你们,三年级下册学的这首诗还会背吗?
生:会。
师:(出示王昌龄《出塞》)四年级上册学的这首诗还会背吗?
生:会。
师:(出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四年级下册学的这首诗还会
背吗?
生:会。
师:(出示王昌龄《从军行》)这
首诗会背吗?
生:会。
师:真会?那一起背。
(生背诵《从军行》)
师:你们是不是学过这首诗?
生:没有。
师:没学过,怎么就会背了?
生:我们之前经常诵读这类
诗词。
师:经常诵读就会背了。好极了,同学们下课。(师调侃)
生:(大惊)啊?
师:今天计划学习《从军行》,你们都会背了,还学什么呢?课还要不要上?
生:要。
师:要上,那我们学什么?
生:学习如何把古诗朗读得更好。
生:学习理解作者的感情。
生:学习理解诗词的意境。
3.字形比对,诠释诗题
师:那我们今天就走进《从军
行》。(板书诗题)“从军”是什么意思?
生:参军。
师:把“从”字拆开来看,“从军”就是——
生:人人参军。
师:向往边塞,参军报国是每个人的梦想。诗佛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鬼李贺写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可见,向往边塞,参军报国,是流淌在大唐将士及诗人血脉中的基因。从注释中你知道“从军行”是题目吗?
生: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
(生齐读诗题:从军行)
二、横向对比,读懂诗家语
1.题材对比,学法迁移
师:从这四首诗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四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师:珍贵的发现。
生:都是王昌龄的。
师:都是王昌龄写的,诗人相同。
师:从题材上看,四首诗稍有不同,《采莲曲》是——(生:山水田园诗。)《芙蓉楼送辛渐》是——(生:送别诗。)《出塞》和《从军行》呢?
生:边塞诗。
师:我们在四年级上册的时候
学习了《出塞》,感受到其雄浑的意境和昂扬的格调。王昌龄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美誉,今天我们就走进《从军行》,读懂诗家语。(板书诗题)(出示《出塞》《从军行》两首诗对比表,见课件。)如果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相信更有利于同学们学习《从军行》。
2.词句对比,寻言观象
师:谁能够把这首诗给大家读
一读?
(一生读)
师: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在这首诗中,你能够像读
《出塞》那样,读出漫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吗?
生:我认为是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辽阔的空间。
师:言之有理。
生:从“不破楼兰终不还”我读出了漫长的时间。
师:言之有故。
生:我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中读出了时间的久远。
师:你从这句话中如何读出了时间的久远?
生:从“百战”一词。“百战”说明战争次数很多。
师:所以你觉得战争时间——
生:很久。
师:这一句,你除了能读出战争次数之多,战争时间之久,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从“穿金甲”中读出战士们身经百战。
师:身经百战,将士们的铠甲怎么样了?
生:穿透了。
师:被什么穿透了?
生:刀枪。
师:谁的刀枪?
生:敌人的。
师:还可能是被什么穿破的?
生:还可能是黄沙。
师:敌人的刀枪穿破的,黄沙磨破的,还有可能是怎么破的?
生:风雪摧残的。
师:从这一句中你们读出了——
生:时间久远、战争残酷。
师:厉害,给你鼓掌。你把这一句诗读一读。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
师:再读。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黄沙百战穿金甲。
师:他很会学语文,能从一个词中读出这么多的味道,这就叫会
学习。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从第一句中读出了空间辽阔,还从哪句可以读出来呢?
生:从“孤城遥望玉门关”可以读出距离之远。
师:再精准一些,从哪一个字读出了空间辽阔?
生:从“遥望”这个词。
师:再精简到一个字。
生:望。
师:怎么样叫“望”?我们这样做叫——(师拿起书本看)
生:看。
师:那怎样叫“望”?你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望”的动作)
生:往更远的地方看叫“望”。
师:那更远的地方,这句诗中哪一个字能表现出来?
生:“遥”。
师:会读书。前两句诗中写了哪几个地方?
生: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
师:如果从青海湖翻过连绵不绝、高大巍峨的祁连山脉,也就是诗中的雪山,到达玉门关,真有千里之遥。相隔千里的这青海、这雪山、这孤城、这玉门关,都定格、浓缩在 14 个字里面,多么高度的概括。你们脑海中能够想象出这几个地方吗?能想象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吗?
生:能。
师:那要把“暗雪山”换成“像墨团”,你觉得行吗?
生:不行。
师:理由何在?
生:这是讲述边塞将士的,如
果改成“像墨团”的话,就失去了边塞将士的这种艰苦,以及路途的遥远的感觉。
师:本来“暗雪山”看起来是写景,如果改成“像墨团”,它依然是绘景,但写不出将士们的——
生:艰苦。
师:生活环境的艰苦。原来景语中也含着——
生:人语。
师:人语和感情。还有谁有其他的理由?
生:如果把它改成“像墨团”的话,就有点像现代的语言,而整首诗都是以古代文言的语言来描写将士的艰苦生活。
师:原来是古诗词换成“像墨团”有些现代化了。
师:同学们从诗句中的“暗”字
中读出了什么?
生:黑暗。
师:这黑暗的是什么?雪是什么颜色呢?
生:白色。
师:为什么雪山现在黑暗了呢?
生:因为天空黑暗了。
师:天空为什么黑暗了呢?
生:因为青海湖上方的云是暗的。
师:这是什么样的云?
生:黯淡无光的云。
师:黯淡无光的云,不是朵朵白云。这黯淡无光的云遮盖了——
生:青海湖和雪山。
师:遮盖了青海湖和雪山,所
以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生:有点压抑。
师:有点压抑。你说的有点水
平!掌声送给他!
师:感觉到压抑。浓浓的云不只遮盖了雪山,还压抑了我们的心情。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呢?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请看一段视频。(播放“青海长云暗雪山”的相关视频)
(生看视频,建构想象。)
师:齐读前两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出示一篇五年级学生的习作。扫下列二维码查看。)这是一篇题为《记忆深处》的作文开头:“人生是一片沙滩,难忘的人犹如璀璨的明珠;人生是一组乐章,难忘的人仿佛动听的音符;人生是一个百宝箱,难忘的人好似珍贵的宝藏;人生是一片星空,难忘的人犹如皎洁的明月。记忆的深处,那个人让我无法忘却。”你觉得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猜猜王昌龄觉得这篇作
文写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
师:哎哟,厉害!你能够用这句话来回答。(出示)
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
——王昌龄《诗格》
师: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所以青海长云“像墨团”就没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写得好。
师:如果我把最后一句诗改成“明月何时照我还”,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可以,因为这个
“明月何时照我还”,我觉得有点闲逸,但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以体现出边塞战士所处的环境恶劣。
师:环境恶劣,但是战士们依然——
生:战士们依然守护着边疆。
师:你从“黄沙百战穿金甲,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会感受到一点忧伤。
师:忧伤?将士们想的是什么?
生:想的是何时能回到家乡。
师:他想念家乡的谁?
生:想念的应该是家乡的亲人。
师:想的是亲人,想的是他的家人,想的是他的——
生:故乡。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想的是什么?
生:攻破敌人的防线。
师:打败敌人,保家卫国。国破家何在?如果边疆没有将士来守护的话,“明月照我还”又如何呢?两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情感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戍守边疆,保家卫国。
生:这一句能体现出战士保家
卫国的壮志豪情。
3.两诗对比,披文入情
师:(出示唐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王昌龄《从军行》)有人说李益写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边塞诗中最好的一首;有人说王昌龄写的《出塞》和《从军行》是唐代边塞诗中最好的,我们来比一比哪首好。
(生齐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师: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是看到的;第三句写声音,是听到的;第四句写想到的,描写十分细腻。你觉得这两首哪一首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