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六上)教学及评析

作者: 孙双金 李森

一、追问题目,引发认知冲突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什么?

生:(齐)“好的故事”。

师:什么是会学习的人?会学习的人是会思考的人。什么样的人是会思考的人?就是会提问题的人。孙老师最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对于“好的故事”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好的故事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好的故事为什么是好的故事?

师:为什么是好的故事,不是坏的故事?第二个问题。

生:为什么课文要以“好的故事”为题?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透过这双眼睛,能窥视到这篇文章的灵魂。还有问题吗?

生:好的故事真的是一个故事吗?

师:我特别喜欢这个问题。那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故事”。我们长这么大,听过刘胡兰的故事,听过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故事都有什么特点?

生:故事基本上都有情节,都有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是不同的形象。

师:他说了故事的两个特点。第一,故事是有情节的: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第二,故事是有人物的。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好的故事》中有情节吗?

(生摇头)

师:根本没有情节。《好的故事》当中有人物吗?

生:(齐)没有。

师:你叫得出他的名字吗?

生:(齐)叫不出。

师:没有情节,也没有人物,怎么能称为故事呢?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根本不是好的故事,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以后的中国会怎么样。

师:作者的一个理想。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作者做的一个梦。

师:给他掌声!就是写了作者做的一个梦。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题目改一改。(将板书中的“故事”改为“梦”)

师:(指板书)一起读!

生:(齐)好的梦。

二、聚焦第4自然段,感受“如锦如星”的梦境

师:我们长这么大都做过梦,是不是?你做的梦有什么特点?

生:有点模糊不清。

师:给他掌声!梦的第一个特点,模糊不清。梦还有什么特点?

生:梦没有什么逻辑。

生:梦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

生:梦和现实是有反差的。

师:梦和现实是有反差的,真棒,说得多好!梦是模糊的,梦是没有逻辑的,梦是虚幻的。对,这就是梦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走进鲁迅的好的梦,来研究研究鲁迅的梦好在哪里。迅速找一找,课文中哪一段话概括写了梦的特点?

生:第4自然段第一行。

师:请你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一段,鲁迅用两句话写了梦的特点,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第一句话就概括写出这

个梦的主要特点。有三个关键词,一起说。

生:(齐)美丽,幽雅,有趣。

师:接下来用一句话具体阐

述他的故事美、雅、趣在哪里。这句话当中有两个比喻句,拿出笔来,圈一圈,找到的请举手。

(生圈画后举手)

生:第一个比喻句是“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第二个比喻句是“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师:好极了!两个比喻很重

要。鲁迅的语言要会品读啊,第一个比喻句,像什么?

生:一天云锦。

师:云锦,你们见过吗?(出示云锦服饰图)古时候的云锦很贵,一寸云锦一寸金。谁穿的?皇帝。你看,(出示皇帝龙袍图片)这就是皇帝用云锦做的龙袍,这龙袍看上去怎么样?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看上去很精致,很美丽。

师:精致、美丽,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豪华。

生:柔软。

生:很有威严。

师:这云锦看上去是多么的华丽,多么的华美,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图案是那样的精美。这不过是一席衣裳,但现在鲁迅看到的是这么一点点云锦吗?他看到的是——

生:(齐)一天云锦。

师:整个天空看上去全像云

锦那样。这样的景象你见过吗?天空什么时候像云锦那样美?

生:黄昏时。

师:黄昏时,火烧云来了,那个时候是美的,那是通红的,是紫红的,是色彩变换的。但是鲁迅看到的是一天云锦啊。鲁迅看到的天如锦,(板书:如锦如____)还如什么呢?还有个比喻句。一起读。

生:(齐)“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师:鲁迅看到的此时的景,满天的星星在飞动。你看到过这样的美景吗?

生:(齐)没有。

师:孙老师记得,有一年在黄山顶上过年。晚上出去看星星,满天的星星亮晶晶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那样的星空。但是,天上的星星并没有飞动。现在鲁迅看到的是什么?

生:(齐)万颗奔星。

师:我找了一个图,(出示万

颗奔星图)但还不能表达鲁迅看到的美妙的景象。如果说前面是如锦,后面是什么?

生:如星。

师:如锦如星。我们长这么

大,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鲁迅看到了。能不能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

生:(朗读)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师:给他掌声!尤其是“万颗奔星似的”读得很有情感,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三、细读第5自然段,感受“如诗如画”的梦境

师:鲁迅的语言是要细细品

咂的,不能囫囵吞枣。鲁迅看到的景如锦如星,美丽,幽雅,有趣。那么,我们就来走进他的梦,看看他描写的梦中的情景。(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第5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学生朗读不流畅。)

师:给他掌声!不容易,这段话读起来比较拗口。怎么会这么拗口呢?因为它的句子有长有短。这一段就四句话,但第一句特别长,长得朗读时一口气都喘不过来。这样的长句子怎么读呢?用缩句的方法。同桌两个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把第一个长句子缩成一个短句。

(生讨论)

师:压缩法,这是读长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指名答)

生: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

经过山阴道,看到许多景物,都倒映在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夹带着闪烁的日光,在水里和游鱼一同荡漾。

师:谁能压缩得再短一点?

生:我坐小船经过山阴道时,看到两岸的景象,倒映在水中。

师:再压缩一下,就缩成了“两岸边的风景,倒映在小河中,一同荡漾”。我就觉得奇怪了,一句话写得那么长,把两岸的风景写得乱七八糟。一会儿景,一会儿人,一会儿狗,一会儿塔,鲁迅写得太糟糕了。你觉得鲁迅这样写糟糕不糟糕?同桌两个人讨论讨论,发表你们的高见。

生:我觉得他写得好,因为他是在做梦,梦里面经常一会儿梦到这个,一会儿梦到那个,不会非常清楚。

师:给他掌声!这样写,正是写出了梦的特点。没有严格的逻辑性。你太棒了,你是鲁迅的知音。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我想补充一下,他写得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但是第4自然段“错综”这个词,正好对应第5自然段很乱的景象。

师:掌声在哪里?(生鼓掌)第4自然段有一个“错综”,“错综”就是许多事情交织在一起,许多景物交织在一起。真是火眼金睛!

师:许许多多事物错综在一起,交织在一起。还有可能是因为,鲁迅小时候在绍兴的河边看到的景物也是没有规律的,所以他这样写,符合梦的特点,符合错综的特点,符合自然景物的特点。我们来读读看,试试看能不能不喘气。我仿佛记得乘坐小船经过山阴道,齐——

(生齐读)

师:如果说鲁迅在第4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妙,那么,第5自然段中的第一个长句写得也很妙,不仅符合河边景物的特点,而且符合梦境没有逻辑的特点。这就是鲁迅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咂。

师:第二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生:解散,摇动,扩大,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的特点。

师:这是文中的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生:恍惚。

生:虚幻。

生:飘忽不定。

生:自由的。

师:是的,梦中景是动态的,是变化的。这是梦中景的第二个特点。那么,第三句梦中景又有什么特点呢?他看到的景都有什么?

生:都有自己的颜色。

师:不仅有颜色,还有什么?

生:形状。

师:当然有形状,还有什么?

生:都有自己闪闪发光的样子。

师:给她掌声!都有光。你看到的景物不一定都有光,鲁迅看到的却有光,镶着日光。如果鲁迅概括写的景是“如锦如星”。那么现在,他梦中的江南水乡的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板书:如___如___)同桌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如幻如美。

生:如影如光。

生:如云如水。因为它的形状都是一直在变换的。

师:没关系,概括不出来没关系。我给大家看一首最美的诗,写的景跟鲁迅写的差不多。(出示《再别康桥》)一起读课题。 (师深情朗诵《再别康桥》,相机提示学生,徐志摩写的景和鲁迅写的景有不少相似之处:前有“云彩”,后有“云”;前有“艳影”,后有“倒影”;前有“青荇”,后有“萍藻游鱼”;前有“彩虹”,后有“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师:如果再让你来形容鲁迅所写的景,如什么如什么呢?再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再别康桥》是一首诗,又像一幅画。如什么?

生:如诗如画。

师:鲁迅写的江南的梦中之

景如诗如画,如果把它比作一幅画,你能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吗?

生:水中日光画。

生:水中美景画。

生:水中奇景画。

师:好!这个景象确实是很奇幻的。水乡倒影图,是不是?鲁迅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一个美学家,一个画家,所以他描写的景都有画面感。我们读鲁迅的文章,一定要注意鲁迅语言中的色彩,色彩描写太美了。

四、品咂第7自然段,感受“如梦如幻”的梦境

师: 让我们继续走进鲁迅的梦,一起看看第7自然段。这一段中的梦美丽在哪里,幽雅在哪里,有趣在哪里呢?一起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我从“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可以看出,它很有趣。

师:它趣在什么地方,你能不能说说看?

生:它会碎散,或者拉长,形状会不断变化。

师:(指现场摄影师)是的,我们看这位摄影师,你看到的摄影师是不会变的,但是鲁迅看到的摄影师,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小,一会儿又碎散,景物在不断的变换当中,好玩不好玩啊?这就叫趣!

生:我从“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感觉这里很梦幻。

师:很梦幻!一会儿红锦带织到狗当中,一会儿狗织到白云当

中,然后白云也织到地上的村女当中,你织到我当中,我织到你当中。多么的梦幻,多么的奇妙。所以,鲁迅这里也用了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