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指》课文欣赏与教学创意
作者: 余映潮【教学警语】
“教学艺术”的最重要之处,一是克制零碎提问,二是设计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三是形成学生丰富的课中积累。
【课文美读】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导语说:“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丰子恺先生的《手指》,就是闪现着智慧之光的精美散文。
从构思立意的角度看,《手指》是一篇咏物明理的短文,通过对“手指”的描绘,点示了“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的哲理。
全文呈“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内容的开头,有由实而虚、议论抒情的结尾,中间部分则以“五指”为序生动地展开。
文中特别的结构技巧是,分别从大拇指写到食指再写到中指,然后将无名指和小指放在一起写。这是“大家手笔”的精彩之处:调整、变化了文章的“节奏”,以防单调的、逐段推进的形式出现。
文中“段”的表达生动而严整,表现出“构段”的基本规律:先总说,再细说。如课文的第2~4自然段的第1句,都是全段的总说句,段落的内容就围绕着这样的句子展开。
《手指》语言的风趣与幽默表现在:(1)生动的拟人,如“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2)美妙的比喻,如“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3)在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基础上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中想象力丰富的叙述、描写句。(4)带有调侃意味的语气的表达,如“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风趣与幽默,表现出作者在写作中的生动“情味”。
【新颖创意】
《手指》所在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是“审美”的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我们的教学创意是安排富有美感的课中实践活动。课始,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知识,顺势认字、写字、识词,进行字词积累学用教学:
拇指 按弦 抵住 揿电铃 搔痒 窈窕 秽物 轧伤 螺丝 纽扣 堂皇 无如 屏障 冲撞 扶衬 研脂粉 蘸药末 渺小 两瓣
附庸 爱憎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左膀右臂 养尊处优 体态秀丽
活动一:有味地朗读
首先请学生各自朗读全文,教师点示:在朗读中感受课文风趣幽默的语言。接着教师进行“朗读体味指导”,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清段落的结构,读出描述的味道,读好文句中的重音,读出抑扬的语气。
然后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选其他段落进行反复的朗读练习;顺势勾画出第2~5自然段的关键句,使学生把握文意: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
活动二:快速地理解
请学生快速圈画出第1自然段中的关键句与最后一段的点题句:
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教师点示: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表现手法是“咏物明理”。
活动三:细心地品味
出示任务:请学生根据课后练
习二的要求,找出相关语句,体味课文风趣的语言。学生品析、交流看法,教师点示若干风趣幽默的句子,学生圈画,并顺势做好笔记。
风趣幽默的语言,是一种美好的表达风格,在本课中主要表现在比喻、拟人的手法,富有想象力的描述以及抑扬对比手法的运用,等。
活动四:简洁地表达
创造话题:“手”的赞语;要求学生用一组排比句,写“手”抒情。学生写作、表达、交流。教师出示短文:
有的手瘦弱,却能撑起一个家;有的手粗糙,却能建设起高楼大厦;有的手纤细,却能托举起鲜活健康的生命……劳动最光荣!每一位劳动者的“手”中,都隐藏着动人的故事与朴素的情感。
学生朗读,教师顺势收束教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