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情境中熟读成诵

作者: 刘春

一年级上册修订版教材编排了三个阅读单元,凸显了学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导向、重视语文实践、关注入学适应期学生学习规律等教材编写理念。本文尝试解读阅读单元课文编排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阅读教学建议。

一、阅读单元课文内容解读

1.从目录和选文看变化:延续中的精简整合

(1)改变单元名称,凸显语文实践方式。教材目录在单元命名上,由原来的“课文”改为“阅读”,揭示了单元典型的语文实践方式,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以“语文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强化了阅读单元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教学路径。

(2)减少阅读单元和选文数量,体现儿童立场。一年级上册的拼音单元由两个变为三个,阅读单元由四个变为三个,阅读单元的课文删去了难度较大的课文,保留了9篇课文,新增了一篇课文《两件宝》。彰显了修订版教材更加重视幼小衔接,进一步减缓学习坡度,降低学习难度。

(3)调整单元的课文篇目,聚焦育人主题。各单元的课文根据主题进行了调整。如将《雪地里的小画家》调整到第五单元,和《秋天》《江南》《四季》三篇课文,共同组成一个具有文学意味的“四季”主题单元。《比尾巴》《乌鸦喝水》《雨点儿》三篇课文组成一个具有思辨色彩的“自然单元”。《小小的船》《影子》《两件宝》三篇课文组成了富有文学想象的“儿童生活”主题单元。单元主题的聚焦,为学生的精神生长提供了方向性引领。

2.从课后习题看变化:稳定中的优化设计

课后习题是最重要的助学系统。一年级上册教材修订后的阅读单元助学系统,沿用了原来“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背诵积累、迁移与运用”等主体板块,围绕以下三个语文要素设置习题:借助拼音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第五单元);读好长句子(第八单元);初步学习寻找明显的信息(第七单元)。同时,基于课标的学段要求,作了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进一步打开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

(1)强调拼音的工具价值。《秋天》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后第1题由“朗读课文”细化为“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进一步强调了拼音作为识字、朗读和阅读的工具价值。这一学习要求,也将贯穿在学生今后的课文学习中,并在朗读实践中不断巩固,逐渐达成熟练拼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识字、朗读和学习普通话。

(2)细化朗读的学习支架。读准 “一”“不”变调,是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秋天》《雨点儿》的课后习题分别设计了相应的练习,并提供了“一、一片片、一会儿、一群”“不多、不行、不久、不用、不去”等典型的词语,帮助学生在关联比较朗读中把握变调规律。

(3)加大问题的思维含量。5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设计了提取明显信息、回答问题。特别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后第2题,在“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这一追问,细化了问题支架,提升了阅读理解的思辨意味,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有了更加清晰的落实路径。

二、阅读教学建议

1.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意义感

对于初入学的学生来说,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感知世界,是新鲜而富有挑战的。将课文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勾连起来,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

如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展现了四季美景的变化和不同季节的特征。教学时,可以运用谈话、视频、图片等学习支架,带领学生走进四季,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以“我和四季交朋友”为真实的单元学习任务,将课文转化为“找找秋天有哪些变化”“一起去江南采莲”“猜猜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说说我最喜欢的季节”四个子任务。让课文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有意义的学习载体。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认识自然和表达对自然认知的过程。

2.以朗读为典型的语文实践方式,让学生在

“做事”中熟读成诵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朗读,经历从见字读音到连词成句地读,再到有理解、有感情地读这一进阶式的朗读学习过程。

以《秋天》一课为例,在子任务“找找秋天有哪些变化”中安排三个活动板块。首先,“认认秋天里的汉字”,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汉字、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借助拼音、认读字词、读准字音的“认读”;圈出难拼或者容易拼错的字词的“圈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同伴展示朗读的“听读”“跟读”;等等,达成初步感知层面的目标。其次,“读读秋天里的变化”,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懂大意。通过“范读”“领读”“互读”“展示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流畅、自然地朗读,读出句子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读出句与句之间、自然段之间的停顿等。通过“读思结合”,围绕主问题“秋天里有哪些变化?”以悟促读,获得对秋天新的感悟。最后,“说说我喜欢的秋天”,三读课文,读出画面、熟读成诵。运用“为画面配音”“表演读”“合作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读出对美丽秋天的喜爱,获得初步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同时,在进阶式的朗读过程中,熟读成诵,“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不断获得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和内化。

3.以识字为支点,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

阅读单元中的随文识字,让识字和阅读形成了共生关系。每一课要识认的生字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以《秋天》一课为例,有与课文主题、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核心字,如“秋”。有生活、学习中高频使用的常用字,如“树、叶”。有笔画简单、构词能力强的基本字,如“气、了、片、从、来、飞、个”。

教学中,首先要珍视阅读中的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了解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让字词鲜活起来。其次要充分利用核心字和常用字,打通日常生活与文学情境的联系,运用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如核心字“秋”字的左边是“禾”,右边是“火”。禾谷到了秋天成熟以后,像火一样灿烂,揭示了《秋天》一课的主题。常用字“树、叶”,“树”的木字旁像一棵树的形状,“叶”的口字旁,像是树的口,随着秋天的到来,涂上火红的颜色。在“寻字以明象”中,学生建立了汉字与秋天之间的联系,获得秋天景物的形象感知,从而带动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同时感受到汉语言文字“以象取意”,表达自然万物的文化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