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眼素养 着力整合
作者: 王爱华表达与交流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年级上册修订版教材中表达与交流有哪些内容,教学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教学内容简析
一年级上册修订版教材聚焦“倾听与表达”和“应对与交流”的目标,设计了四个口语交际、六次字词句运用、八处阅读中思考等表达与交流教学内容。
1.在专门的口语交际中表达与交流
一年级上册修订版教材设计的四个口语交际分别是“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说话”“我会想办法”,话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也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相较于以往教材,主要变化有二:一是编排的位置不再单独列出,而是调整到了“语文园地”里,这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中“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理念;二是“我会想办法”课题由原来的“小兔运南瓜”转变而来,具体内容没有变化,弱化了故事性,强化了交际性。
四次专门口语交际旨在指导学生“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能认真听他人讲话。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重在解决学生不会听、听不清、不敢说、说不响、不知道向谁说、不懂得区别场合、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
2.在单项的字词句运用中表达与交流
一年级上册修订版教材安排了六次字词句运用进行表达与交流:一是认读汉字时,如会说带有“ɑ、i、u”的字,会说含有“车”的词语,在认读带有木字旁、日字旁等字时,交流自己对形旁意义的发现。二是在积累词语时,跟同学交流从路上标语牌中认识的字,交流自己认识的同学名字,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原因,交流从图画上看到的自然景物。三是在说写句子时,给家人或朋友写新年祝福语。可见,表达与交流隐含在语文学习之中,其内容丰富,角度多样,体现了“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的课程理念。
3.在融合的阅读积累运用中表达与交流
一年级上册修订版教材在阅读单元也安排了表达与交流,在阅读思考后,交流直接从文本中提取的信息并简要解释信息,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画了什么,如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小画家的活动)、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在语言积累与运用时,仿照课文的样子说自己喜欢的季节,仿说叠词的短语,照样子做问答游戏;在联系生活实际时,说说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说说自己前后左右的人。如此,强调了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增强了实践性。
二、教学建议
1.着眼核心素养,培养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时要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既要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技巧,也要培养交流意识和习惯,更要培养必备品格与正确价值观。“我说你做”引导学生能在特定场景中站在他者立场,替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用多大的声音说话”启发学生在不同场合表达交流时注意文明与修养。“交朋友”引导学生增强主动交往的意识,养成交际习惯,成为文明有礼的社会公民。“我会想办法”鼓励学生大胆说清楚自己的想法,乐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新年来临时写祝福语真诚地表达友善。
2.突出全体实践,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认知和能力
要引导学生“做中学”,在真实的积极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认知和能力。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交际情境中体验;阅读对话框中直观生动的范例和小贴士,明确学习目标、交际规则、方法及策略。还要走向生活,拓展实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养成习惯。要面向人人,多多鼓励性格腼腆、胆小的学生参与进来。如教学“我说你做”时,首先在教室里落实“注意听”的要求,然后到更大的空间练习“大声说”,可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报告厅、剧场等需要大声说话的场所,分小组游戏,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喊指令,都能“大声说”。语言实践要贯穿教学的始终,采用闯关游戏,提高“说”与“听”的难度,在学生出错时给予分析与引导,提高“说”与“听”的能力。
3.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关注表达与交流的目的和效果
注重将评价融入到教与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了解评价要点,在积极的多种评价中强化表达与交流的目的。“我说你做”练习“多个指令”时,侧重评价学生能否“听完整,记清楚,按序做”。学习了“交朋友”,从“大胆主动、介绍清楚基本信息、说出对方感兴趣的信息、眼睛看着对方”等要点来评价。学习了“用多大的声音说话”,根据“不同场合用不同音量”要点,对教师呈现的各种交际场景中人们说话交谈的情境,从“知”与“行”两个角度对学生的判断、陈述及实践进行评价。教师更要留心平时学生说话的习惯,针对两种表现极端的学生给予锻炼机会与指导。同时,也要适当容错,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还要重视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活动中,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口语交际中学习的交际原则。考虑到一年级新生的识字量与写字水平,修订版教材在书面表达方面只安排了一次写新年祝福语,学生能够自由地写自己想说的话就可以了,不必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和书写负担。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