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安“大语文教学”的内涵理解与实施策略

作者: 刘荣华

沈大安“大语文教学”的内涵理解与实施策略 0

沈大安老师于1962年开始任教,2007年退休后仍在全国各地讲学,潜心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50余年。他以大气开放、守正出新的精神,汲取我国传统母语教育的经验,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成果,积极倡导“大语文教学”思想,大力探讨“大语文教学”策略,开创了杭州小学语文的辉煌成就。回顾和总结沈老师“大语文教学”思想与策略,对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语文教学”内涵理解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国家文件层面正式提出中小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启动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突破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思想禁锢,探索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路,沈大安老师先后发表了《语文教学得做减法》《构建开放的课堂》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了把教书与育人、课内与课外、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大语文教学”思想,主张从“教教材”走向“教课程”,从“课堂中学”走向“生活中学”,从“教师教”走向“学生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1.从“教教材”走向“教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性课程,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传统教学注重“以教材为中心”,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里怎么说就怎么教。沈老师在“语文教学要树立三种意识”讲座中指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教师需要树立课程意识,语文教学教的应该是“课程内容”,而不是“课文内容”。他经常引用叶圣陶先生的教学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引导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大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要义。

2.从“课堂中学”走向“生活中学”

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传统教学注重“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局限在课堂,学习的资源局限在课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沈老师就在“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课题研究中指出,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语文,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沈老师非常喜欢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引导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课堂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中学”走向“生活中学”,是“大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要义。

3.从“教师教”走向“学生学”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传统教学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主要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教师主控课堂,学生被动学习。沈老师在《语文教学走向生本》一文中指出,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他较早地引进接受美学、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引导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语文教学中站在学生的立场解读文本,为学生发展选好教学内容,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用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从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是“大语文教学”思想的关键要义。

二、“大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改革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作为引领,更要有具体的教学策略来支撑。为改变语文教学和研究做得很精细,花费的时间很多,教师也非常辛苦,而语文教学的效益始终不高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大策略的更新——特级教师沈大安访谈录》一文中,沈老师指出要“多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的大策略,从大处着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建议“课内不宜教得过细、课外不宜统得过死、对学生学习潜能不宜估计得过低”,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大语文教学”实施策略,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1.增大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沈老师在“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审美、情感和人格的发展。优化教学目标,从语言习得到素养发展是“大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1)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认识的工具,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语言与思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沈老师认为,语文学习是在不断的感悟和积累中熟悉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在学生、教师、文本的碰撞中形成思维互动,产生思想飞跃的过程。在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江雪》时,沈老师对教师设计的“‘独钓寒江雪’,渔翁在钓什么?”这一问题赞不绝口,因为这个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学生有的说是在钓鱼,有的说是在等待春天,有的说是在等待为国建功立业的机会,有的说是在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发展学生审美情趣。

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沈老师认为,阅读是一种创造,是一次愉快的人生体验,是一个放飞想象的乐园;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而不是简单的抽象概念。在指导青年教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沈老师对教师设计的“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事物?”“‘烟花’该怎么画?”“‘孤帆’画在哪里?”等教学环节大为夸奖,认为这样教既能帮助学生在“生说师画”的学习活动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又能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教学文学作品要让学生在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3)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以载道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沈老师认为,一个社会有主流价值观,也有一些“另类”的观念;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主流社会价值观,这个方面必须把握住。在新课程改革之初,一位教师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有学生说佩服白骨精,因为她足智多谋、屡败屡战、锲而不舍……沈老师在评课中明确指出“像这样价值观念上的重大偏差,教师一定要纠正,因为这涉及大是大非问题”,“孩子说的白骨精的这些‘优点’有个前提,就是她要害人。在这个大前提下,你就不能说她‘足智多谋’,只能叫‘阴谋诡计’‘诡计多端’”。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教书的任务,更要担负起育人的重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好基础。

2.扩大语文教学内容萃取的广度

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沈老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改进”主题讲座中指出,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语文教育的范围相当广泛,课内课外是一个整体,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挖掘教学内容。从教材使用到资源开发是“大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

(1)大力推进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读万卷书是提升素养的重要路径。沈老师不仅自己爱读书,还鼓励教师平时多读书,同时引导教师让学生多读书。他常常和老师们说,重要的作业课堂上完成,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读整本书。2006年,他在杭州绿城育华小学组织了“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指导青年教师执教绘本阅读课《我有友情要出租》、文学阅读课《夏洛的网》,推动了杭州市及浙江省小学语文班级读书会的开展。2007年,他在大量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拟制了《杭州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读书内容。把课外活动的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读好书,是沈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心愿。

(2)大力推进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沈老师在教研活动中指出,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潜力,加强练习的综合性,包括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2002年,余杭区作为国家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入课改实验,他在余杭区实验小学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试点研究,先后发表《从〈遨游汉字王国〉看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有“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实践》《综合性学习答问录》等文章。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沈老师强调要突显“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四个特征,抓好“组织策划、分组活动、交流汇报、总结评价”四个环节,处理好“教材使用与资源开发”“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等关系,对推动我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大力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能提高整体功能。上世纪80年代,当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刚刚兴起时,沈老师就把“三论”引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之中。他在讲座中多次指出,教材是按单元编写的,一个单元是一个整体,教学时要树立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加强课文与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之间的联系。2005年,他指导富阳市永兴学校小学部开展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的课题研究。2006年,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到北京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培训,举办杭州市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改革研讨会,积极宣传和推广当时课题组总结的单元整体教学“三阶段三课型”(整体感知、局部感悟、整体回顾)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杭州市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改革。

3.放大语文教学方式选择的角度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传统语文教学重视教师教的方式,忽视学生学的方式。沈老师在《语文教学走向生本》一文中指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他们,或强制牵引着他们向前。沈老师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教师积极践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变革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是“大语文教学”的常用策略。

(1)让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沈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质疑贯穿始终,教学开始可以质疑,中间可以质疑,学完了还可以质疑。在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和贝多芬对话时,沈老师建议教师不要急于提问,可以先让学生提问,在学生提出“盲姑娘听了曲子为什么猜到弹琴人就是贝多芬?”“贝多芬回答盲姑娘时为什么用‘您’字?”“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等问题之后,再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贝多芬的内心想法,感悟到艺术创作来自情感表达的道理。

(2)让学生探究发现。

学习不是一个简单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沈老师认为,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教师“该装傻时就装傻”,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指导青年教师教学《花钟》第1自然段时,在学生了解到这段话写了九种不同花的基础上,沈老师建议教师不要逐个提出“什么时候什么花开放了?是怎样开放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九种花的?作者把花当作什么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琐碎的小问题,可以设计“你发现作者是怎样写这些花的?”之类的开放性的大问题,让学生静静地阅读,细细地思考,慢慢地感悟,自己去发现这段话的妙处。变“回答小问题”为“探究大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