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安“大语文教学”理念观照下的阅读教学探索

作者: 蒋军晶

从2004年至2006年这三年间,我先后参加了杭州市、浙江省、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有幸得到了沈大安老师的指导。从文本解读到目标确定,到设计实施,沈老师总是以平等的姿态,以商讨的方式引导我、启发我。我的目的是上好这三节课,但在具体讨论的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沈大安老师的“大语文教学”观,影响我至今。

一、教学文本的解读:视野要开阔

2004年,我参加杭州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当时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要上的课文是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的大致内容是: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所以他不顾众人的劝阻,夜以继日挖了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说句实话,当时我对这篇文章是有抵触心理的,觉得不值得拿来教,不应该让学生学。因为我认为文章记录的故事是“假”的。首先,文章的开头改了好几次,开始说这场大地震发生在1989年,后来变成了1994年,但这两年洛杉矶都没有发生大地震。最后,文章索性把时间改成了无法查证的“有一年”。其次,文章所表达的价值观也让人不舒服,文章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这位父亲超乎寻常的举动,为了强调这位父亲的伟大,文章同时不露声色地贬低了其他父亲。难道在突发的灾难前,必须得不计后果地往前冲?保持理性就是“懦弱”?我把自己的困惑说给沈老师听,很激动地表示自己无法像其他老师一样,用各种手段营造、推动“感动”这种情绪。

沈老师笑眯眯地耐心听完我的诉苦。他说,对一个文本,有自己的态度、有自己的见解是非常好的事情,爱读书、爱思考的老师才会对一个文本有积极的、独到的、与时俱进的理解。他为了让我相信他的表扬是真心的,继续说,很多老师可能没有看过德里达的书,没有听过“作者死了”这种说法,没有想过“作品”与“文本”的区别……听到沈老师提到的书、说法、问题以及对我阅读、学习、思考的肯定,毕竟年轻啊,当时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暗自窃喜。

然后,沈老师又把我拉回到具体的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讨论中:现在,事情发生的时间改成了“有一年”,时间模糊了,那《地震中的父与子》就不是一篇纪实性作品,而是一篇小说了,小说是可以虚构的,那还要不要纠结于事件的真假?尤其是课堂上要不要带领学生查证事情的真假?

沈老师接着问,教材以及编者想借助这篇文章传递“爱能创造奇迹”这样的观念,这是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文章的文学水准可以讨论,但价值观本身有问题吗?这篇短短的文章适合延伸讨论“突发灾难前如何反应、应对”这个话题吗?毕竟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在发展当中,知识储备、生活积累还相当有限……

我很享受被沈老师“询问”的过程,沈老师一个又一个的反问让我明白,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应该不断吸纳现代文明观念,就是应该尝试了解现代文本解读理念,就是应该不断到阅读、生活中汲取营养……没有这样的吸纳、尝试、汲取,就不可能有“大语文教学”,而且教师的这种阅读姿态、行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姿态、行动。不过,我们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儿童心理、教学规律,文本解读不能刻意求新,故作深刻,最高境界是“深入浅出”。

二、教学目标的制订:维度要多元

2005年,我参加浙江省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这次上的是当时六年级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毕竟是评比,总想上出一些新意,但想了很久也找不到突破口。我查阅了别人的设计,教学程序大同小异: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2)在中心句中圈出表现周总理优秀品质的词语,即“劳苦”和“简朴”。

(3)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周总理的“劳苦”?哪些地方写周总理的“简朴”?

很多优质课,就是在这个教学程序上修补完善,有的补充一些总理的生平事迹资料,有的穿插一些推动情绪的抒情话语,但这些微调改变不了课堂“主题先行”的实质……

我带着困惑去请教沈老师,沈老师就和我聊起了这篇文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是在1978年《人民文学》1月号上发表的,作者何其芳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亲眼见到的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人民的好总理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许是何其芳的诗人本色,他在文章结尾忍不住发出了直抒胸臆的呼喊:“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由于何其芳采用了结尾点题的写法,主题比较直露,老师们教学时就习惯走直奔中心的捷径,习惯在课堂上直接问:“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周总理的‘劳苦’?哪些地方写周总理的‘简朴’?”这种教法效率似乎很高,细细想来问题却很多:如果不囿于作者自己的结论,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可以读出的周总理的品质,一定不止“劳苦”和“简朴”:周总理自己通宵批阅文件,却叫“我”先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这是“劳苦”和“简朴”吗?“我”站起来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周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这是“劳苦”和“简朴”吗?至于周总理看完一句画一个小圆圈,更不是简单地用“劳苦”可以概括的。

沈老师告诉我老师们普遍采用的教法是演绎法,即根据已有结论去找现象。演绎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但长期使用演绎法思维却会使人的思想僵化。

在沈老师的启发下,我上《一夜的工作》时放弃了那种直奔中心的做法,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章里的句子: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围绕这些句子,我提出的问题是:“周总理有哪些做法是你没有想到的?”有学生说:“我真的没想到周总理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这个做法很特别。”是啊,周总理为什么要看完一句画一个小圆圈?有学生认为,周总理年纪大了,怕记不住。但是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时,周总理才50多岁,作为中央领导人,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何况周总理一贯以博闻强识著称。看来不是记忆力不好,而是另有原因。有学生这样理解:周总理批阅的文件是中央文件,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人民群众的事无小事,周总理不敢掉以轻心,必须看清一句并反复思考,认为没有问题了才画一个小圆圈。对国家的事、对涉及人民群众的事,周总理已经到了谨小慎微的程度,这正是他的一贯作风。

有学生说:“我没想到周总理批阅文件还要问旁边的人。”“有时问我一两句”这个细节确实耐人咀嚼,周总理身居高位,却不自以为全知全能,向下级请教一些问题,虚怀若谷的态度同样让我们感动。

如果跳出“劳苦”和“简朴”的束缚去读课文,我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沈老师充分肯定了我的这种教法,认为从演绎法到归纳法,不只是教法的改变,其实涉及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理解。演绎法直奔中心,采用“结尾反顾”等做法,得出的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教训,未经体验、省察的道德教训某种意义上只是知识而已;但用归纳法的思路来上课,不仅关注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还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的情感、态度,关注获得这种认识的过程,关注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程序要开放

2006年,我参加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抽到的课文是六年级《月光曲》。文本解读、目标制订结束以后,沈老师直接对教学设计提出了两个要求,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第一个要求是教师提问要少,教学程序要简洁。沈老师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教学的对象又是年龄小的儿童,过于复杂的设计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不足取的;程序越简洁,学生练习、探索的时间就越充分。

第二个要求是尽量安排一个让学生提问的环节。沈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师在提问题,是教师在讲发现;好的教学应该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的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

这两个要求,我最终体现在教学设计里,最终也成了我这堂课的亮点。

《月光曲》一课的教学主线是什么?设计前,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教《月光曲》,主要定位于“同情说”,认为贝多芬的创作冲动起源于对兄妹俩的深切同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月光曲》,主要定位于“知音说”,认为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遇到知音后的欣喜与感动。我觉得这两种理解都过于单薄,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因此,整堂课我就问一个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学生始终围绕这一问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来回行走,慢慢走进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贝多芬这位艺术家博大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

《月光曲》一课的质疑环节安排在哪里呢?这节课要研读的句段有两处,一处是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处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表达简洁,然而意蕴丰富,有许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值得反复诵读、体会深究。这两段话,第一段我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第二段则让学生大胆质疑,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

生:为什么盲姑娘当时就知道为她弹奏的是贝多芬?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我们先来思考,盲姑娘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她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从她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能确定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现教材中改课题为《伯牙鼓琴》)是一篇传说,这个传说里写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能够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琴,而且只听了一遍,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从“入了神、激动”这些描写盲姑娘神态的词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师:刚才有个同学还问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有各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猜出他是谁了,他们已经心有灵犀了,所以没有必要非得点明,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方式。

你看,学生自问自答,学习兴趣高涨,理解个性且深刻,我很享受这样的教学过程。回顾整个备课过程,刚开始,我只是接受到任务,被动地落实沈老师的两个要求,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了这样的教学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这应该就是“大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吧。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天长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