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本:沈大安“大语文教学”的旨归

作者: 陆虹

生本,一直是沈老师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倡导及强调的;“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是沈老师“大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沈老师常说:“课要上成有用的课,不要上成对学生没有实际好处的课,一些课上下来是很好看,但对学生没有一点用处。”沈老师是如何真诚地践行这一思想的,我们可以从他曾经指导过的青年教师的课堂中去找寻答案。

一、言语与情感共生,打下语文学习的扎实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经验,是语文课程特有的学习内容。沈老师尤其重视学生的语言学习,他曾引用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所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来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教学的认识: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

深圳肖绍国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教学重点聚焦在“救助车夫”片段,提出学习任务:“读这个片段,把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这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心头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荡漾开去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当学生找出直接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句子时,教师进一步追加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看课文插图,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由此,长长的片段中,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半跪”这个词上。接下来,肖老师抓住“半跪”展开教学:“什么样的跪叫作半跪?你们能不能试一试半跪?你们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好长一段时间,哪些文字能够证明先生半跪了很长时间?”学生就这样跟随着教师的问题推进,在阅读文句、模拟动作、表达感受中逐步从文字之外走向了场景之中,仿佛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一幕。教学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的是当时的大文豪——全民景仰的鲁迅先生,你们觉得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跪出了对陌生人的热心肠”“跪出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跪出了对劳动人民的爱”。一个“半跪”,四两拨千斤,让学生对鲁迅有了真切的认识和情感。

沈老师评价这一教学片段时概括为“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并用“咀嚼”一词评价“半跪”这个词语的教学。他认为,肖老师以这个词语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细节的敲打,逐步感知人物形象。这样的词语,是能与形象、情感共生的好词,是值得反复咂摸、咀其精华的。

沈老师一直倡导语文学习应“得意不忘言,得意不忘形”,因此他特别强调基于语言文字研究的文本细读。他为我们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沈老师认为,抓住句子中的“敢”字,以“小女孩到底敢不敢”为问题展开讨论,能引发学生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他为我们解读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抓住一个“钓”字展开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遭遇,揣摩其内心所思所想。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学习语言,体会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蕴和情感,追求言语和情感的共生,是为语文课程打下了重要而扎实的基础。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好课。

二、情趣与理趣相偕,构建语文学习的理想样态

沈大安老师特别倡导教师要感知文学作品的情趣。我始终记得沈老师为大家推荐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讲到大兔子对小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时,露出的孩童般的笑脸;我也始终记得当读到新美南吉《去年的树》中鸟儿对着灯火唱起了歌时,沈老师说,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不只是鸟儿的信守诺言,更是生死不渝的友谊,将我们的认识由单一、表层提升到多元、深刻。可以和学生一起从故事、人物的至美情感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幸福。

当然,沈老师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有情趣。2007年,我代表杭州参加浙江省课堂教学评审活动,执教三年级《花钟》。反复多次试教,我一直把关注点放在对语言情趣的感受上,学生看上去也学得颇有滋味。沈老师来听我上试教课,听完后,他居然饶有兴致地走到学生中,给学生上起了课:“同学们,这段话写花的开放,把花儿当作人来写,写得很有意思。你们刚才学得特别好。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在写花儿开放的时间上,有哪些地方很特别呢。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一点一点发现了这段文字的其他秘妙:有的时间词语后面用上了‘左右’;有的时间词语在句子前,有的时间词语在句子中间。我这时候才发现,沈老师是在帮我试教呢,只可惜当时一直沉浸在沈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没有把这珍贵的影像摄录下来。评课时,沈老师建议我,可以让学生自由发现时间描写的妙处,进而推敲体会:花儿开放的时间并不准点,用上“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有的时间词后没有用上“左右”,这并不代表这些花开放完全准点,而是以部分时间词语后加上“左右”,辐射其他时间,避免了表达的烦琐;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这样的变化可以让表达更加灵动,避免重复感。沈老师的指导,让我豁然开朗: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是诗情画意,充满感性之趣,也可以是辨析推理,呈现理性之趣。2022年版课标在学习任务群部分将阅读分为三类,除了我们最为熟悉的文学阅读外,还有实用性阅读和思辨性阅读。现在,老师们已经认同,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还需要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负责任、有条理地表达,培育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对语文课程的这一认识,我在17年前,就因沈老师对《花钟》一课的点拨而有所体悟。

沈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模式》一文,以《晏子使楚》为例子,谈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沈老师认为,“即便是说明文、应用文教学,也需要关注通过对文字表达准确性的体会来促进逻辑思维严密性的发展,以达成情理兼顾”;沈老师在同一时期写的《面向现代的读和写》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有“文学”,呼吁教师“在阅读中要重视说明文,在写作中要重视应用文。加强理性读写,让学生更好地面对实际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沈老师的教学主张正是和课标的理念相吻合的。

情趣和理趣相偕互融,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样态。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好课。

三、封闭向开放转型,坚定语文教改的应然追求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沈老师早在2002年课程改革之初,就发表了题为《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文,积极倡导转变语文课堂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型,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理念转变到实践转型,是一场语文教改的艰难跋涉。

特级教师蒋军晶曾执教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与一般教师的教学大不同,他跳过描写王熙凤衣着打扮的片段,直奔王熙凤开口说话的部分。在初读课文后,蒋老师就让学生自由畅谈对王熙凤的印象,学生多数认为她热情、细心,关心林黛玉;接着蒋老师就抓住王熙凤问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让三个学生扮演王熙凤,教师用这三个问题反问学生扮演的王熙凤,结果三个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一个都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境活动和文本再读中,学生逐步感悟到王熙凤问这些问题的真正用意,其阿谀奉承、喜欢炫耀的性格特点就逐步明朗起来。这样的教学活动,给现场的听课教师以极大冲击。

沈大安老师在课后和蒋老师有一段对谈,沈老师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教师敢于让学生说出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通过这个问题,把这一课教学的研究价值擦亮:语文教学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理解学生的起点,允许学生的错误,甚至还需要将这种错误呈现出来。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拨乱反正的学习过程。沈老师说:“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很少看到学生的差错,因为教学设计的时候,老师就刻意把错误避开了。这样的课看起来很顺利,但是学生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要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在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当下,课堂教学方式的线性与封闭依然是难以改变的老问题。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的教学思维就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沈老师在文章中写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柱,每个学习者都不应该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学生在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还有助于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语文课堂要追求开放的心态,设计开放的活动,享受开放的对话,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也才称得上是以生为本、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好课。

四、传统向创新演进,顺应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要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学习方式的迭代与创新,是必须紧跟科技革命、社会进步的方向的。沈老师在教学指导中,既引导教师尊重和继承传统,取传统教学之精华,又积极鼓励和倡导教师革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早在2005年,他就开始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研究。

“遨游汉字王国”这一课,沈老师指导多地的教师进行过教学尝试。沈老师将这一综合性语文学习设计为四大步骤,即“策划—实施—交流—评价”。在策划部分,需要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制订活动计划,明确组员分工,把这些策划好的内容用文字固定下来,便于实施。活动计划是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教师要对怎么撰写计划作相应的指导。实施部分要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形成各尽其力又互相依存的学习伙伴关系。同时,要将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穿插结合,用好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如《仓颉造字》《我爱你,中国的汉字》。通过这些阅读材料的学习,了解汉字历史,感受汉字文化 ,在文字阅读和真实调研活动并进中生发对汉字的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在交流部分,要关照全体学生,采用编小报、办展览、开成果汇报会、知识竞答等方式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在评价部分,沈老师指导老师们,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评价的方式,把活动各阶段的资料收入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搜集的资料、写的文章、编辑的小报、制作的展品和汇报材料等;评价要他评和自评相结合,要评个人的进步,也要评小组的表现。

沈老师说,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再以课文为主安排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而是提供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学生是学习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基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搜集相关材料,作为学习补充,实现个性化学习,这是我国语文教材编写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沈老师在《语文教学大策略的更新》一文中也提出:我们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潜力,组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包容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知识能力,而且还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人生。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打基础”,还要积极尝试“打基础”和“求发展”齐头并进。这样的语文课,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主人翁意识,才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好课。

沈老师“走向生本”的语文教学思想,在杭州市以及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小语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大批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年轻教师在沈大安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成长起来,无数堂高质量、充满生命能量的好课共同构建了沈大安老师倡导的“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教学新样态。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