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宜始于诗性表达还是理性表达

作者: 施茂枝

写作教学宜始于诗性表达还是理性表达 0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顶层设计,写作起步于低年级写话,尽管一般视之为非正式的。那么,写话训练更适宜从诗性表达还是理性表达开始?或应以何为侧重点?新近发生的一个案例,可以提供答案。

跟随本人进行写作教学实践与研究多年的弟子,是某省级名师工作室的主要成员,这回又要承担“下沉式”培训任务,到外地执教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想养一只小动物”。活动时间定于六月中旬,全册教材都已上完,只能让学生二次练习,但非简单回炉,因为教学方案不同。头天晚上,弟子跟原任语文教师见面,那位教师表达了十二万分的歉意:学校名为实验小学却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更流露出十二万分的担心:不尽如人意的学情恐让场面尴尬,给活动减分。于是,她善解人意地提议:从本年级各班抽调优秀学生,替换班里中下学生。她的担心绝非多余:这一课刚上过不久,当时的结果是,学生或根本写不好,或根本不会写。偷梁换柱看似荒唐,其实在小学各种展示课中这向来都是公开的秘密,近些年虽明显减少,但也未曾消失,有些地方甚至还相当普遍。

原任教师具体如何施教难以查证,但参考“优秀案例”,几乎是当下很多教师的首选,亦步亦趋照搬其招式的“描红课”也比比皆是。近期,本人连续听到不同学校两位教师执教此课,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网上“优秀案例”的方案,步骤是:

第一步:出示绘本《我要大蜥蜴》,让学生说自己想养的小动物,并简单反馈理由;

第二步,依次呈现妈妈不同意的三个理由——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小动物会随地大小便,小动物会生病,让学生简要回答怎么办;

第三步,依次出示《我要大蜥蜴》中男孩阿力说服妈妈同意自己养大蜥蜴的三张便条,让学生小结阿力说服妈妈的理由;

第四步,出示写话要求(如果可以养小动物,你想养什么?写写你的理由,试着多写几条),学生动笔;

第五步,写后分享与评价。

整节课可概括为:创设亲子沟通——说服与反说服的情境,以《我要大蜥蜴》三张便条为范例,引导学生写话。

不难看出,执教者将目标取向设定于训练理性或思辨表达,若以此为目标评估教学,成效显然令人失望。如,第二步让学生说,小动物会随地大小便怎么办,学生沉默不语,仅有一位说可以养小金鱼。全课的关键在第四步,动笔时理应是就妈妈那三个不同意的理由进行反说服,否则第二步的安排就失去全部意义,但学生所写与妈妈不同意的理由却不在一个频道上,实为自说自话,犯了言语沟通的大忌。课的最后,教师展示了唯一的“最佳作品”:第一行顶格写“妈妈”,正文先写小白兔的样子,这无关妈妈的理由;接着写自己给它喂食、喝水,这能作为说服妈妈的理由吗?妈妈因工作忙而没有时间照顾小动物,这就要求说服妈妈的理由里至少要包括两点:第一,自己虽要上学但仍能抽出时间;第二,自己愿意照顾且会照顾。唯如此才能不劳烦妈妈,针对性强,有说服力。 给小白兔喂食、喝水则绕过了这两点,直接跳到照顾的内容上,虽多少隐含愿意照顾或会照顾的意思,但那毕竟只是小白兔需要人类多方照顾中的小部分,仍答非所问,不具有说服力。对妈妈“小动物会随地大小便、小动物会生病”两点理由,完全没有回应,显然顾此失彼。承担如此高端示范课的班级大都经过千挑万选,且学生做好了充分的预习,结果尚且如此,寻常课堂可想而知。

原任教师大可不必抱歉,本单元写不好或不会写其实非常普遍。但我的弟子还是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并顺利完成任务。课上学生参与度很高,普遍能说、乐说,会写、乐写,赢得一片好评。其教学步骤是:

课前预学,画一画自己想养的小动物的样子。

课中第一步,播放人与各种动物亲密互动的有趣、温馨和感人画面。

第二步,以“我想养一只小狗”进行示范性引导:(1)出示图片,以“你看它”开头,简单说说它可爱的样子。(2)畅想自己会怎么养(照顾)它,指名7~8名学生以“我会       我会        我还会        ”的句式说,要求不重复其他同学。(3)想象它会怎样陪自己,指名7~8名学生以“它会        它会        它还会         ” 的句式说,要求不重复其他同学。

第三步,分享自己想养的小动物。

第四步,学生动笔写话。要求:(1)简单地写出它的样子,得一张“猫脸”(可爱的卡通图片)。(2)写出从几个方面照顾就得几张“猫脸”,写得有趣加2张。(3)写出几种情况下陪伴就得几张“猫脸”,写得有趣加2张。(4)用上一个好词,得1张“猫脸”。

或有人以为,对低年级学生应宽容其言说的不周全、不严密,因其欠缺理性思维的基本能力,对表达的严谨性、周密性提出苛刻要求,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话只说对一半,学情若此,甚至还不处在理性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那么何不改变目标取向?答非所问的自说自话在公开场合得到鼓励,学生由此获得“高峰体验”,势必在脑海中刻下烙印,从此误将自说自话当作成功的言语沟通,其负面影响将长期存在,难以消除,甚至伴随终生。

“如果可以养小动物,你想养什么?写写你的理由,试着多写几条。”这是教材中关于本次写话的全部文字。由此出发向前、向左走,就会选择训练理性和思辨表达,实践证明,此路不通。那么,向右走呢?则可以写对小动物的喜爱,可以写想养可爱小动物的期待和愿望,目标取向于感性表达、诗性表达,或者情感表达、创意表达,与前者各处一端。事实证明,换个思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两种取向,两种成效,其背后有其学理。

阅读与表达具有极强的互动性,这是公认的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叶圣陶先生早年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一文中就鞭辟入里地揭示读对写的意义,他认为作文起步,“选择读物殊为必要”,“必与以模范,始得有着手之方”。本单元《蜘蛛开店》等四篇课文全是童话;再往前看,学生入学以来直到学习本单元,除了识字教材和古诗外,学过的课文全是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散文等儿童文学作品;进一步往外看,这个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作品以童话为主。文学作品就是通过感性和诗性创造形象、表达情感。2022年版课标规划了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分属不同任务群,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阅读思维和表达思维泾渭分明。学生入学以来,课内外阅读文本几乎都是儿童文学作品,没有或极少接触到思辨性文本,他们一直陶醉在引人入胜的意境和趣味横生的形象中,一直沉浸在美妙的感性和诗性表达中,如今突兀间,让他们进行理性和思辨表达,显然有违读写互动的语文学习规律。

课标对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主要有:“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那么,学生最感“兴趣”特别是最“想说的话”会是什么呢?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泛灵的心理倾向,不能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即把没有生命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事物;以自我为中心,把事物同化于自己的活动中。低年级学生甚至部分中高年级小学生,常常给玩偶、玩具喂食、打扮、打针,絮絮叨叨诉说贴心话、悄悄话;他们不看《新闻联播》和成人电视剧,只看动画片。故儿童思维被称为诗性思维或原始思维,不受日常思维特别是理性思维的束缚,浪漫幻想,天马行空。我们曾借助问卷星技术对“您曾经相信童话是真的吗”进行调查,从小学六年级到大学的在校生和社会职业者共2707人参与作答,选择“是”的占61%,社会职业者选择“是”的占66%。有人上了初中依然相信“哈利·波特”的故事是真的,有一部分人甚至直到成年,这种心理倾向都不会完全消失。专为儿童创作的以童话为代表的儿童文学,是儿童诗性思维的产物,往往以儿童之眼、儿童心灵、儿童语言,描绘其眼中和心中的世界,抒发情感,表达心愿,具有荒诞之美是其与成人文学的分水岭之一。

本人弟子执教“我想养一只小狗”,引导学生畅想自己会怎么照顾它,学生会这样说或写:“我会跑到草丛中捡一片花瓣当被子,把我的笔帽当床,一起在公园里睡觉,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还可以听到黄鹂美妙的歌声。”“如果给我一只海獭,我会买个大玻璃缸,装满水,里面放些金灿灿的沙子。”“我会给它造一座美丽的公园(当然是迷你公园——笔者注),我会用木头雕刻成桥,把桥架在装有水的碟子上,让它在公园里玩个痛快。”引导学生想象它会怎样陪自己,学生会这样说或写:“它就像闹钟一样,每天准时叫我起床。”“他每天送我上学,看着我走进校门,直到看不见。”“放学时,它会等在半路,看见我,远远地摇着尾巴。”“我比赛获奖回到家,它向我跑过来,欢快地叫着,向我表示祝贺。”这是想象、幻想编织的奇妙境,是童真、童言协奏的浪漫曲,不是童话却胜似童话。至于现实生活中是否真会发生,是否可能发生,不必在意,无须较真,这是童心的真实流露,似虚还实,似假还真。

《我要大蜥蜴》写亲子沟通艺术。妈妈不断找理由不同意儿子养大蜥蜴,儿子不断针对妈妈的理由进行反说服,彼此见招拆招,充满理性的智慧,最后皆大欢喜,堪称亲子言语沟通成功的典范,也是思辨表达的“高地”。但其出自优秀专业作家的大手笔,岂是低年级学生所能企及?本书形式虽为绘本,但最适合的读者群体其实是父母,试图以其为范本让小学生学会客观、严谨、周密的理性和思辨表达,只能是一厢情愿。

教学此课还存在普遍的倾向:对“样子”的描写要求过高,着力过多,这对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极不适宜。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叙述是其他所有方式的基础,学生学前习得的口语也以叙述为主,学习书面语从叙述开始相对容易。描写的难度要大得多,尤其是精细化的描写,即使是成人也力有不逮。在写作的非正式起步阶段,让学生先从叙述开始,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相反,提出过高的描写要求,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如同幼童学习绘画,儿童画以想象内容为主,技法简单,他们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学习国画里的写意画,或许可以勉力而为;若让他们学习要求构形精准、形象逼真、技法细腻的油画,则不切实际。

以认知发展和智力因素为视角,非但理性和思辨表达不适合低年级学生,“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也不适合他们运用于创意表达。从非智力因素看,年级越低其学习动力越是来自兴趣而不是来自深层动机。课标中关于写话的学段要求,开头便是“对写话有兴趣”。若学生视写话为畏途,便兴味索然甚至放弃,没有易于动笔,就不会乐于表达。无论从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考量,低年级写话都必须致力于让学生易于动笔。

多年以来,多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写话训练都是让学生写现实生活题材,最典型的是写家乡的板栗,教材的提示语是:“家乡的板栗很有名,我要写一写。”写板栗的栽培和管理?写板栗的收成、加工和销售?写板栗的形、色、味?对于不关注现实和成人世界、书面表达处于起步阶段的孩子来说,既无趣,也很难。同时教材编排的训练次数偏少,二年级开始写话,上下两册仅4次左右,与其作为课程的重要领域不相称。统编本教材每册安排4次写话,虽数量增加,但仍有补充的必要。其中写想象的内容每册1次,显示方向有所改变。从易于动笔出发,这些年本人经过摸索和实践验证,构建了绘本写话、创设情境写话、故事续编、形式迁移等多种童话体写话模式,开发出的案例用以补充教材。现举绘本写话教学模式一例:

1.教师示范讲故事

导入后教师讲述:鼠小弟家门口有棵高高的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结出又大又红的苹果。鼠小弟想,如果我能尝到那苹果,那该多好啊!就在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用嘴巴叼走了一个苹果。鼠小弟想,要是我也有一双翅膀,能在苹果树上拿到那又香又甜的苹果就好了。于是,鼠小弟就学着小鸟的样子飞。只见它拼命挥动两只前脚,两只后脚使劲地往上缩,眼看离开地面一点儿了,可是,想要摘到苹果,还差得远呢!“咚”的一声,鼠小弟摔到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