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达的顺序
作者: 张学伟
有个笑话故事:老师对两个学生喜恶分明。有一天,两个学生都读书读困了,手捧着书睡着了。老师大怒,对着他讨厌的学生大吼:“你真没出息!一读书就睡觉!”转头指着正在熟睡的那个他喜欢的学生:“你看看人家,睡觉还不忘记读书!”
还有一个历史细节:曾国藩的湘军和太平军作战,胜少负多,有一次甚至被逼得差点自杀。朝廷询问战况如何,下属行文中写了四个字“屡战屡败”,曾国藩觉得不妥,改成了“屡败屡战”。于是,同样的汇报,只是调换顺序就表达了不同的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顺序,决定了听者(读者)的感受。
朱自清的《匆匆》开头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纵使“燕去、柳枯、花谢”,作者心里还是期待着“燕来、柳青、花开”,字里行间都是憧憬和等待,给人满满的希望。我把这段话的顺序换一下:“燕子来了,有再去的时候;杨柳青了,有再枯的时候;桃花开了,有再谢的时候。”看看,满眼都是“去”,都是“枯”,都是“谢”,悲观的情绪瞬间弥漫在读者心头。
以上几个小例子,揭示了一个事实:表达的时候,顺序很重要。顺序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意见和情绪,也会带给听者(读者)不同的感受,甚至影响。
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当然是教学生学习语言,换句话说,就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那么,提升表达能力,不可避免地就要涉及表达的顺序。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贾志敏老师有个案例。
习作课上,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热气腾腾的老鸭汤端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鸭腿,一条放到我的碗里,一条放到奶奶的碗里。”乍一看,这话似乎没有问题。但贾老师轻轻地说了一句:“你们家可真是没有什么规矩啊!”聪慧的孩子顿时领悟,把句子的顺序作了调换:“一条放到奶奶的碗里,一条放到我的碗里。”先给老人,再给孩子,尊老才能爱幼,传统孝道体现在语序的改变里,育人于潜移默化中。
三年级下册课文《花钟》中有一段精彩描写: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我上课时,对这段文字进行了改编,让学生将改文与原文对比,发现改文的“差”和原文的“妙”: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早上五点,蔷薇花开了;早上七点,睡莲花开了;中午十二点,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五点,紫茉莉开了;晚上七点,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花开了;晚上九点,昙花开了。
学生对比阅读,“发现”有三个层次:
一是时间语言的变化。改文描写时间比较单调,语言比较“死”。每一句都是“×点”,如:凌晨四点、早上五点、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而原文的时间描写有变化,语言比较“活”。如:凌晨四点、五点左右、七点、中午十二点左右……时而“×点”,时而“×点左右”,交替出现,语言显得不单调,有变化。
二是描写语言的丰富。改文描写“花开”的句式都是“×点,×花开了”,单调、重复、干巴巴的。而原文描写“花开”的句式富于变化,语言比较“丰满”。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三是句子顺序的改变。对比原文中的句子:“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前两句描写万寿菊和紫茉莉是“时间+花名+怎样开放”的语序,后三句写月光花、夜来香和昙花的语序则是“花名+时间+怎样开放”。细微的语序变化,让文章节奏有了起伏,表达有了味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借着吊唁的画面,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作者想起了和伯父在一起的五件事:一是“谈论水浒”;二是“笑谈碰壁”;三是“喜放烟花”;四是“救助车夫”;五是“关心女佣”。“这五件事情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我问学生。
投石问路,学生果然展开了思考、讨论、碰撞,最后他们形成共识:五件事的顺序不能变。前三件事写鲁迅先生的“亲情”——关心后代,借题发挥,家人团聚,重点写伯父“爱”家人;后两件事写鲁迅先生的“大爱”——对底层百姓的真诚帮助和对黑暗现实的悲愤无奈。况且,在“亲情”和“大爱”之间,从“烟花”到“车夫”的事件中,伯父慈祥愉快的表情变得严肃,皱纹里的笑意变成了深深的叹气。这些也有着相互映衬的效果。
揣摩文章事件安排的顺序,能够充分地体会到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之妙。
教学臧克家怀念鲁迅的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我让学生找到诗中相对应的小节,了解了全诗的结构关系:第1小节总起,
第2小节内容对应第5小节,第3小节内容对应第6小节,第4小节内容对应第7小节。此时,我突发疑问:作者为什么不把对应的两个小节连起来写,而要像课文中这样隔开来写呢?
这个问题使学生陷入了长长的思考。我启发他们把两种结构安排的诗对比读、揣摩、体会,他们终于发现:相同内容连起来写,诗的“气”容易一起一落,表面上看有了起伏,其实三个起伏在一个平行面上,并没有层次。而课文中的这种结构安排,先是“有的人”的“表现”层层推进,达到高潮,再是“有的人”的“结局”层层递进,真相渐显。这样的高起低落反而使诗的“气”更长,读者读起来也觉得更加畅快淋漓。
看来,再高深的文学知识,也会在巧妙的对比发现活动中化难为易。同样,看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同样问:这四个小节的顺序可以改变吗?
学生品读后发现:不能改变,
原因有三:
一是时间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越长越大,时光流逝,乡愁依然。
二是意象的扩展。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意象物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深。
三是情感的加深。从“母亲”“新娘”到“大陆”,从个人的乡愁到一代人的乡愁,从“家愁”到“国思”,历史的厚重感不知不觉、无声无息地氤氲每个读者的心头。
名著里的描写顺序当然也有讲究。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迎接她的先是“穿红着绿的丫头”,被“鬓发如银的外祖母”搂入怀中,拜了大舅母二舅母,见了探春迎春惜春三姐妹……“一语未了”,笑声中来了八面玲珑的凤辣子……这其间,作者着力描写的是各人的表现,在“黛玉进府”这幅场景中,展现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和性格。但是,作者偏偏就是不写黛玉的长相,为什么?因为,静等主角——“混世魔王”贾宝玉的到来。直到宝玉出场,这才借他的眼睛写道: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紧接着,便是两个人四目对视后的“心下一惊,似曾相识”,果然是缘定前生,今生再会。主角不出,相貌不显。曹雪芹实在高明。
升级语文能力,改变表达顺序,无比重要。
一个推销员,为什么顾客永远觉得你的产品贵?那是因为你没有注意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在信赖感没有建立之前千万不要谈产品,价值没有塑造好之前千万不要谈价格……先塑造价值,再谈价格,这个顺序就会让顾客感受到你产品的性价比,才会接受。
无论何种职业,社会交流,皆是此理。与人交往,如何切入,如何搭桥,如何共情,如何亮“见”,如何收尾……顺序有差,效果判若云泥。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
张学伟
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全国名校联盟”秘书长。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