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单元核心目标的“结构化”作业设计
作者: 钱娟
2022年版课标强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可以按结构化思维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形成“结构化学习体系”,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可以将单元学习内容结构化转化成学习过程的结构化,将作业作为落实任务目标的一个抓手,统整单元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评价,逐步搭建思维结构清晰、逻辑关联紧密的作业实践活动。
一、纵横勾连,架构单元作业结构化目标
单元作业目标要围绕着单元教学目标,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服务。基于此,从横向分析,围绕核心目标,厘清单元课文内容、助学系统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找准教学的契合点,便于设定指向教与学的作业目标。纵向梳理,要将单元核心作业目标逐层分解到课时目标中,让每一个板块任务可操作、易检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作业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根据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可以明确单元核心学习目标为“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从《爬山虎的脚》中,找出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蟋蟀的住宅》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以及单元习作,完成一篇连续观察日记,这是在梳理、总结观察方法基础上的迁移运用。
通过表1(扫下列二维码查看),可看出各项目之间有一定关联,并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体现目标一致性。单元作业核心目标与相对应的单元教学核心目标一致,有机承接,指向明确,具体可测,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是体现作业关联性。单篇课文与单元习作的作业内容一以贯之,以“连续细致观察”为主线,形成结构化作业链,不同课文有不同进阶目标,呈现出关联性、递进性的特点。三是强化作业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方法,在习作中用方法,这正是单元要素的“一体两面”,形成从学向写的进阶。四是凸显作业的综合性。作业设计既要基于教材内容,又要扣紧学生生活,使课内与课外、教材与生活一体化,让作业从教学中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导向,搭建单元作业结构化路径
以“教—学—评”一体化为基准,单元核心作业目标整体规划并统领着课时作业目标,为设计出相互关联、少而精的作业提供可能。
表2(扫下列二维码查看)中,紧扣单元作业核心目标设计的课时作业,学习支架相似,但教学功能及学习水平逐步推进,既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巩固,也是对单元作业目标核心能力的转化与分层,更是成为“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的依据。
特别强调的是,因观察需连续持久,前置作业的安排可提前两周以上,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前帮助学生了解本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
三、任务联动,实践单元作业结构化设计
1.创设情境链,串联单元作业
为构筑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教学需要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学习情境。作业的架构也应如此,情境的加入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让学习更有意义。
围绕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创设大情境主题——“小小法布尔观察记”,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在单元作业大情境的观照下,根据板块学习内容分设多个作业板块。各作业板块之间又形成情境链,打造成一体化情境作业,共同完成单元主题任务(见下页表3)。
四个具体的作业情境环环相扣,体现分层、递进的设计理念。在作业情境中将单元所学迁移、运用,有效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任务与能力的双向一致。
2.联结学习活动,分层推进作业
(1)基础作业,关注内容的梳理,重在培养理解力。
两篇课文都涉及“画一画”与“演一演”的活动设计,《爬山虎的脚》借助文字信息与插图提示,画出脚的位置与形状;《蟋蟀的住宅》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提取的关键信息,画出隧道的倾斜、弯曲及大小。同样是画,难度有所增大,思维有所提升。
“演一演”的作业目标是品味动词的精准运用。如,用你的双手演示爬山虎往上爬的动态过程;请你和同桌共同演示蟋蟀盖房子的劳作过程。
在课堂上,用这两项筑基工程的基础作业反推课堂教学,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活跃了学习的反馈形式,从“检查学”走向“助力学”,更具实践性、趣味性。
(2)进阶作业,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重在培养运用力。
在“说一说”板块作业中,布置具有时代感的作业,更受学生欢迎。如,如果请你为爬山虎代言,你会从哪个角度介绍它,并配上什么图片较合适。再如,这里有两段视频,分别是住宅的构造与建造的过程。请你选择一段,结合视频,以“小小解说员“的身份,介绍这个伟大的工程吧!
在完成此类作业时,不仅仅是介绍这两篇课文内容,而是将最有特点的部分讲生动、讲得吸引人,这就考验学生的语言再创造能力。
《蟋蟀的住宅》中“比一比”的作业:对比课文与《昆虫》《燕子窝》,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相同与不同,并尝试用课文中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观察对象。
借助作业的学习支架,在比较、讨论、运用中,品味语言的“妙”更有依据。只有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才能感受语言的独特性,以至主动模仿运用至单元习作中,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3)综合作业,落实读写关联目标,重在提升语言综合力。
学习过程从观察到表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作业核心目标。在闭环学习模式中,真正实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
以下是单元学习过程中布置的滚动式综合实践性作业。
作业一:记录我的观察
“资料袋”告诉我们观察和记录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或做表格的方式,学习单中银杏种子的观察日记,你可以模仿,也可以创新。连续观察和记录,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注意把观察对象的变化记录清楚。
想一想,做一做:你打算观察什么?用什么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呢?
作业二:整理我的观察
比较阅读“阅读链接”中的观察日记,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用观察日记的方式把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尝试运用作者的语言进行描写。
作业三:赏评观察日记
整理完观察日记,让我们一起在小组内做一个分享,看看谁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语言描写得生动。分享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最后,再开展班级“小小法布尔奖”评选,将优秀观察日记汇总、制作成班级“观察日记”合集。
3.制订评价量表,促进“以评促学”
在学生自主完成“记录我的观察”作业时,出示观察评价量表(见表4),帮助学生明确多角度、连续性、多感官地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任务,便于学生自我学习的监控与反思。
再如,《蟋蟀的住宅》“说一说”作业板块,出示蟋蟀住宅“最佳解说员”的评价标准(见表5),此过程,教师也可以根据细则,有效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临安区钱锦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