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整本书导读课”的三大弊端

作者: 何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密切关注了“整本书阅读”,将其设置为任务群,进行集中、有针对性的项目学习。所以近期内,不少教师尝试执教“整本书阅读课”。

在大家较为热衷的“导读课”上,观察到如下问题:课上得热闹,但又觉得“不对劲儿”。组织学生读书,给人留下的是不适的感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聊太多。整节课就是聊天。一会儿聊作者,一会儿聊创作背景,一会儿聊版本学,一会儿聊出版社,一会儿聊书本创作的周边奇闻趣事……聊那么多,也不知道为什么聊,核心的概念是什么。的确,教师下的功夫很深,准备的素材很多,但是否符合学生需要,是否有助于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恰恰是无从考证的。

第二方面:聊太久。因为聊得多,所以花在聊天上的时间特别久。按理说,导读课至少要有“读”的成分,然而全部被“聊”占据,学生被“撩”得很配合,天南地北地应对着,至于课后会不会真的去读,都是未知数。整本书导读课,也成为新型的口语交际课。

第三方面:聊太深。那些常人懂的信息,一望便知的东西聊完了,于是教师抛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让人惊叹的深刻、隐秘的信息。固然,一本书能带出深邃的思想,但在导读课上,还没读的时候就“入戏”太深,真的有助于阅读吗?特别是原本就对阅读没兴趣的学生,产生的是畏惧还是挑战?

聊完之后下课了,有几个人会去读?不得而知。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都是信誓旦旦的。毕竟可观摩的都是公开课,当众承诺是必要的配合态度。

作为整本书的导读课,应该怎么上,才能起到“导”的作用,才能触发“读”的意愿?不妨先看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当代人阅读是“快餐式”的,因为时间少,好书多,无法逐一阅读。所以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为你读书。他们读完一本书后,会萃取精华,用几分钟时间讲解全书。听者如果有兴趣,自己再决定是否跟进阅读。我就多次在“听书”之后跟着读书,获益良多。

试想一下:整本书导读课,为什么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为什么没有核心的“诱导”环节呢?瞄准三个弊端,也可以提出改良的三个建议:

建议一:抓取关键信息以指导共读学科童话《作文真经》为例,教师可以尝试抓取主要信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书。抓取的信息分三类:

第一类:本书到底讲什么?用最简洁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会这样介绍:这本书通过爆笑取经故事,讲述师徒四人向南出发,取得“作文真经”的神奇经历。每一集故事既有笑点,又涵盖急需的写作知识,让读者在笑声中了解写作,学习写作。这一段介绍,能让学生了解本书。了解,才有可能爱上阅读。

第二类:书中有你需要的吗?希望学生阅读,必须戳中其“痛点”——这里有我需要的。所以,信息准备中就要运用“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其知道“读了这本书,对我而言,有什么帮助”。我会这样介绍:“阅读这本书,既能看故事,又能学到写作知识,还能借助书中的练习,提升写作能力。最有意思的是,不爱读文字的同学,还可以通过书中的漫画来理解,读图就可以学作文。”相信这一类信息,能给学生带来主动阅读的动力。

第三类:阅读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阅读的注意事项、阅读难点、书中需要特别关注之处。例如,我会提示学生:阅读时,不要只顾看笑话,还要去琢磨:故事中的师徒四人为什么遭遇了窘况?问题出在哪里?这些问题如何关联到写作?提示学生在阅读时关注难点,就是为读铺路,扫清阅读障碍。

建议二:约定推进流程

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教师不妨和学生约定下课后,就开始读这本书。请注意,是课上做出对课后阅读的约定,即通过约定,将读落到实处。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实现:

渠道一:展示一张表单。根据美国学者克里斯·比弗尔所著的《全脑教学与成长型思维教学》中的指导,要调动全脑参与学习,最简单的操作就是让现场的评估可视化。教师指导整本书阅读时可以设计表单,对阅读的进度予以公示。公开展示读书打卡的进度,让学生知晓什么时间该读多少,读到哪里。

渠道二:设计一种形式。设计汇报交流的形式。就在课堂上约定读了一段时间后,以何种方式共享。是开读书会?网络交流?还是写读后感?这是推动整本书阅读的关键。

渠道三:提出一个建议。此类建议针对的是“阅读失误”时的处理。例如,如何弥补阅读中的缺失?如何组建团队合作阅读?甚至细微到如何获得这本书、如何共享可参考的资讯等。在正式阅读前,为学生做好建议,其实就是提供参谋,意在促进学生课后真正去阅读。

建议三:示范精读行为

整本书的导读课,最大意图在于让学生爱上阅读,进入阅读。那么,不妨在课堂上做三个动作:

读一读:选取书中优质片段,当堂“为你朗读”。

赏一赏:读过之后,由教师主持,分享自己对这一片段的分析与欣赏。这一举动,就是要让学生看到老师有多喜欢。学生会因老师的喜欢而喜欢。所以,欣赏的时候,可以适当夸张,让学生看到表情,听到惊喜的声音,感受到激动的心情。

试一试:教师示范后,让学生试一试,出示片段,让学生读。读后相互交流,营造真实的阅读气氛。

总之,整本书阅读,不要聊太多、太久、太深。要努力做好三件事,让学生课后真正读起来。有读,必有评估;有评估,必有汇报;有汇报,必有长进。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新型的课,在新课程变革的时代,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形态。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吴丽萍

本文系2024年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新课标背景下‘整本书阅读’学业质量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KCA2024 115)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