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拼音课程设计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 王跞 施茂枝

编者按:

一年级新生初学拼音时,家长和孩子为何都陷入焦虑状态?都说拼音是识字的“拐棍”,为何多数低段学生会听写汉字,却不会看拼音写字?近年来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流行的种种教法,果真有效吗?对此,施茂枝教授领衔的教师团队进行了较广范围的调研。本期特刊发他们撰写的两篇调研文章,希望其研究结论对于改进拼音课程设计和拼音教学能够起到启发和借鉴意义,也希望老师们能够一起进行探讨。

摘   要:调查发现,刚入学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难度远大于学习汉字,尤其是掌握拼读技能,而小学生掌握音节读音,其实是靠拼读和整体认读“两条腿走路”的。将拼音学习起始时间延迟到入学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心智有所成长,可降低拼读难度;同时可借助大量已经掌握了正确读音的熟字和拼音同时出现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音节的牢固识记。

关键词:汉语拼音;课程设计;拼读方法;初学时机

对于小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社会关注的“热”与学术研究的“冷”形成强烈反差。“热”集中体现在,家长对孩子在小学入学之初能否过好汉语拼音关极度焦虑。“冷”的主要表现是,少有高端机构的专家、学者将研究视角和精力投注于此。在“中国知网”上以“阅读教学”“写作(作文)教学”等为题名检索,所得结果动辄10万条以上,而以“拼音教学”为题名检索,长达60多年的全部研究成果仅2272条,且内容多为教法总结、教学建议或教学设计之类,罕见学术性含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冷”“热”极化由此可窥一斑。但是,家长的极度焦虑折射出拼音课程与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警示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本文侧重谈谈课程设计中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以向行家求教。

一、拼音学习的难度评估

相比于表音文字,表意的方块汉字入门比较难,这是符合实情也获得广泛共识的论断。那么,我国儿童学习汉字与汉语拼音的难易能否以此类推呢?

为全面了解汉语拼音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包括刚入学小学生学习汉字与拼音孰难孰易,近期我们借助问卷星网络技术,历时近两个月,进行了一次范围广泛的调查,福建、浙江、黑龙江、四川、内蒙古、湖南、广东、河南等不同方言区共计20895名小学语文教师参与答卷,其中县城以上城市小学10310人,乡镇中心小学7264人,农村完小2726人,其他小学595人。

问卷中有一道题干是“刚入学的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    )”。结果显示,选择“难于学习汉字”的作答者占61.34%;选择“易于学习汉字”的占16.73%;选择“与学习汉字难度相当”的占20.88%;选择“不知道”的占1.05%。认定学习汉语拼音难于学习汉字者,是持相反看法者的近4倍,且无城乡和南北各方言区的明显差异,即多数教师倾向于认定我国刚入学小学生学习拼音更难。

但多数人的看法与客观事实之间不能简单画上等号。“您所在的学校学生入学前学过汉语拼音的占比为(    )”的题目就在我们的问卷内。调查结果表明,县城以上城市小学

50%~80%乃至更多的学生,入学前家长便让其进入各种培训机构接受汉语拼音的培训。这跟我们平时观察和了解并无多大出入,意想不到的是,也有64.81%参与作答的乡镇中小学及其以下农村完小教师选择“50%以上”,占比不可谓不高。家长尤其是城市家长在孩子学习拼音上的高度焦虑与作为,相当程度上是认清我国刚入学儿童学习拼音之难的自然反应和应对举措,而不能全部归因于所谓的“内卷”。

问卷里还有一道题:“听写汉字基本正确但不会看拼音写汉字的一、二年级小学生占比为(    )”。21.69%的作答者选择“50%以上”,29.25%的作答者选择“35%左右”,即超过半数的教师断定占35%~85%的学生会听写汉字却不会看拼音写字,这足以说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拼音学习与汉字学习在成效上的显著落差。如此不佳的拼音学习成效,还是在多数学生入学前已经接受相关培训的前提下才取得的,否则上述比例还会改写。早些时候,我们曾经在福建某地一所知名小学进行小范围调查,题目是“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听写汉字能写出,但是看拼音写字写不出的占比是(    )”,竟有77.27%的作答者选择“三分之一以上”,其中59.09%的作答者选择“50%以上”。这所小学85%以上的学生入学前接受过各种形式的拼音培训,作答者均为该校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师。两项调查,样本差异很大,题目有所不同——后者限定于“一年级上学期”,但调查结果可互为佐证,这足以证明,我国初入学儿童学习汉语拼音的难度远远大于学习汉字,越接近入学之初,越是如此。

心理学研究揭示,人类学习自己经验里所不具备的知识比较困难,反之则比较容易。我国儿童入学前已经能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这说明,他们已经在生活中掌握或基本掌握汉字所记录词语的读音,也意会或基本意会其意思,即汉字的音与义知识相当程度上已为他们经验里所具备,学习难度其实不大。一般情况下,字形为刚入学小学生经验里所不具备,学习难度比较大。在汉语里,人们口头交流时能自然感觉到的语音单位唯有音节,因而,刚入学小学生听觉系统里关于语音单位的经验也只有音节,以下知识则不可能在其各种经验里:其一,汉语有21个辅音声母,这些辅音声母都不能自成音节,即不为小学生入学前的听觉经验所具有。其二,汉语拼音里,一些韵母也不能自成音节,亦即不为小学生入学前的听觉经验所具有。其三,生活中,人们在口头交流时从未展示也无需展示声母、韵母和声调拼合成一个音节的过程,因此,其过程和机理具有隐秘性,更不可能为小学生入学前的听觉经验所具有。其四,汉语拼音字母与它所记录的声母、韵母和音节的形体,与汉字字形一样不为小学生经验所具有。总之,在汉语拼音里,不为我国刚入学小学生经验所具备的知识远远多于汉字,此为其学习汉语拼音难度远大于学习汉字的主要原因。

破解初入学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难的责任不能完全推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2022年版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课程设计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正是“课程适宜性”的题中之义。对于提高拼音教学的实效性,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无疑必不可少,但“课程适宜性”毕竟是“根”,是“本”。改进和完善拼音课程设计,才能从根本上为教与学特别是为学减轻负担,为破解其难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或奠定基础。

二、掌握读音的方法检视

在掌握汉语拼音音节读音方面,小学语文课程是如何设计的呢?小学语文拼音教材向来将韵母为舌尖后音的zhi、chi、shi、ri和韵母为舌尖前音的zi、ci、si作为整体认读音节,此中两个i非人们口中的舌面音i、u、ü中的i,只是也用i这个字母来记录而已,它们实际上从未作为单独的韵母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将添加了隔音符号的零声母音节yi、wu、yu、ye、yue、yin、yun、yuɑn、ying作为整体认读音节。除此以外,20多年来,所有小学拼音教材更主要的做法则是让学生学会拼读法,包括二拼法和三拼法,去掌握音节读音,并做了明确分工。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39个韵母,为便于刚入学小学生学习,除了21个辅音声母外,教材还将y、w两个隔音符号作为声母。韵母则做了精简,只编排ɑ、o、e、i、u、ü 6个单韵母和ɑi、ei、ui、ou、iu、üe、er、un、ɑnɡ等18个复韵母和鼻韵母。教材让学生学用二拼法分别将它们与声母、声调拼读出音节读音。包含介母i、u、ü在内的iɑ、iɑn、ionɡ、uɑi、uɑnɡ、üɑn等韵母,教材不将介母和介母以外的部分合并成一个韵母,而让学生采用三拼法将介母、介母以外的部分分开,再与声母、声调拼合出音节读音。这样编排意在避免韵母数量过多给刚入学小学生带来沉重负担,可谓用心良苦。

那么,除了教材安排的整体认读音节外,初入学小学生果真是依靠上述两种拼读法掌握音节读音的吗?这需要细加考察和检视。

将声母、韵母和声调拼合成音节读音的过程和机理,为刚入学小学生经验里所阙如,要实现准确拼读,其难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那么,他们又是怎么掌握除整体认读音节以外的音节读音的呢?

问卷里有一道题:教yɑn时,先让学生发声母y的音,再快速滑向韵母ɑn的音,从而拼合出yɑn的音。您是否采用这种教法?结果是,87.07%的作答者选择“是”,无论城乡与地域南北,占比高度接近。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列有《三种记音符号对照表》,标注出含ɑ韵母的国际音标:ɑ[A]、ɑi[ai]、iɑ[iA]、uɑ[uA]、uɑi[uai]、ɑn[an]、uɑn[uan]、uɑnɡ[uɑ?覧]、iɑnɡ[iɑ?覧]、iɑo[iɑu],其中ɑ的读音有[a][A][ɑ]的细微区别,但它们是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三个变体,仍为同一个元音。此书分别标注出iɑn、üɑn的国际音标[i?藓n][yan],其中ɑ的国际音标差异较大,显示此书将其视为两个不同元音,但笔者认为,将üɑn的国际音标注为[yan]应是笔误,仔细分辨这两个韵母的发音,其中的两个ɑ应为同一元音。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就将“捐”的国际音标注为t?揶y?藓n55,即视iɑn与üɑn中的ɑ为同一元音。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列有ɑ、o、e、ê、i、u、ü共7个舌面元音,其中ɑ为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e为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ê为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欸,阴平声,读ê;阳平声、上声、去声读ê,又读ei。此书将ê的国际音标注为[?藓],将ie、üe的国际音标注为[i?藓] [y?藓]。

在此不厌其烦地引述以上种种,只为揭开一个真相:iɑn、üɑn中的ɑ与ie、üe中的e是同一元音,实为ê。yɑn中“ɑn”读[?藓n]而不读[an],因此,将[i]与[an]相拼根本不可能得到[i?藓n],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能正确地把yɑn读成[i?藓n],这足以证明,yɑn的读音不是拼读而来,而是从正确读音中模仿而来或整体认读而来。与此相似的情形还有一些,特别是ui、un、iu等复韵母和鼻韵母的拼读,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举例。因此,很多音节读音其实并非依靠拼读得来,以为小学生是借拼读才掌握音节读音,多半属于误会。

而三拼法更加剧了拼读的难度。问卷里有一道题,题干是“对于准确拼读的效率(   )”,答案选项有:A.二拼法优于三拼法;B.三拼法优于二拼法;C.二拼法和三拼法没有区别;D.不知道。44.56%的作答者选择A,28.49%选择B,20.82%选择C。还有一道题:“声母与uɑi、uɑn和包括介母i、u的复韵母拼读,您习惯教学生用(   )”调查结果是,45.24%的作答者选择“三拼法”,38.31%选择“兼用二拼法和三拼法”,15.16%选择“二拼法”。认为二拼法优于三拼法,显然更符合实际,但是,即使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三拼法的局限性,但依然会让学生用此法拼读,这是他们因教材没有将带介母的韵母整体视为一个韵母而做出的被动选择。

小学语文教师或不明真相,或因沿袭惯例,在拼音教学中但凡需要读音节时都会让学生拼读一遍。如此拼读更像是人为设定的一道必经程序或者“仪式”,与其说学生是准确拼读出音节读音,不如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整体认读出音节读音,与yɑn的整体认读同理。当然,全盘否定这一程序和“仪式”的作用也有失公允。在小学拼音教学中,常见此类顺口溜:“雨伞伞把t t t”“一个门洞n n n”。“伞把”与t,“门洞”与n,都本无内在联系,但这种外在的、人为的信息加工有助于构建起形与音之间的牢固联系,促进了识记。

关于“您认为,学生掌握音节的读音,最主要依靠(     )”,虽然受固有认知、惯性思维影响而选择依靠“掌握了拼读的方法”的作答者过半,但选择“熟字与音节反复同时出现,借助熟字的读音掌握音节的读音”作答者仍占48.42%,确实令人惊喜:尽管遮蔽重重,但在这一点上仍有近半教师还能看清真相。

至此,至少可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学生会听写汉字但看拼音写字却错误百出,不单说明刚入学小学生学习拼音难于学习汉字,也真实反映出拼读过关率低下、音节读音掌握效果不佳的现实。第二,除了教材编排的整体认读音节外,学生掌握其他音节读音的手段,部分依靠拼读,还有部分依靠整体认读,这时学生日常的拼读过程只是促进记忆的信息加工手段,对整体识记音节有所帮助而已。换言之,刚入学小学生掌握音节读音其实是靠“两条腿走路”的,只不过基本处于教师无意识甚至多有误会的状态下进行,自然效果难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