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元统整教学”的十问十答

作者: 何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小学语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教学方式的变革正在发生。在语文教学中继续“单元统整”的教学探索与尝试,已成为必然之事。

在探索之初,很多关于“单元统整教学”是什么、怎么做,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层出不穷。问题来自一线教师,他们是最真诚的实践者。解答问题,理清思路,有助于一线教师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学实践,有利于推动单元统整教学朝着更加科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基于笔者的实践经验,解答一线教师在尝试单元统整教学过程中的10个典型的问题。

第1问:单元统整教学一定要创设情境吗?

回答:最好要。

进行一整个单元的学习,涉及约10个左右的课时,创设的情境无疑是学习的黏合剂,能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串联、组合、统筹、协调。例如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动物描写单元,统整教学时可以设计“为可爱的动物创设排行榜”情境,让学生推荐自己熟悉的动物,成为“最可爱的上榜动物”。再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的目标是“把事情写清楚”。统整教学时,可以创设“争当校园小记者,做好现场报道”情境,让学生学习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请注意,创设情境并非每次都必须要,但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创设。切记:如果创设,势必在单元学习结束时予以呼应,不能为创设而创设,制造“狼来了”的效果。创设情境,落实学习任务,开展实践活动,使单元统整教学有完整性,也有真切感。

第 2问:单元统整教学会排斥单篇教学吗?

回答:这是无稽之谈。

人为地将单元统整和单篇教学对立起来,制造“排斥论”,是以讹传讹。单元统整教学,统整的就是单元学习用材,势必涵盖单元中的各个篇目,涉及单篇教学。当然,统整教学绝非单篇教学的叠加。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要想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一单元学习目标,教学单元首篇《麻雀》时,就须带着学生感受屠格涅夫是怎样把事发现场写清楚的,是如何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就是典型的片段教学。这样的片段教学可能会占据一个完整的课时,放置在整个单元统整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单篇局部教学,也是统整中的组成部分。

单元统整教学从诞生之初,就从未排斥过单篇教学,也无法脱离单篇教学。统整,就是一种教学思路,表现为教学的组织方式,不是对传统的颠覆。

第 3问:单元统整教学中,不用教学生字了吗?

回答:错,生字需要教。

生字是单元学习内容,必须教。生字教学可以结合单元篇目的学习过程,也可以集中进行缺学补教,还可以安排在某些相对较为简单、不满40分钟的课时中。例如部分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执教之后,余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单元中的生字学习。

第 4问:单元统整教学中,一定要设计评价表单吗?

回答:可以设计多样的评价方案。

2022年版课标提倡“教—学—评”一体化,评价需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表单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即兴评价也好,生生互评也罢,各种形式的评价,只要能为教学内容服务,能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集中针对学习项目推进教学,都可以设计。

评价表单是新课程改革的“宠儿”,也是2022年版课标中不断提及的新的评价形式。设计表单进行精准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在评价时的主动性,让评价产生更为切合的效果,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但最佳的评价方案,恰好是多元互动式的,即多种方案围绕目标事先优化组合。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重点学习批注。评价就可以是学生进行批注后,组织生生互动,交流并交换批注,互相学习,获得彼此的批注结果,相互学习批注的方法。这既是评价设计,又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活动,能检验之前的批注学习结果,是“以学评学”的评价升级。

第 5问:单元统整教学中,可以少教一些内容吗?

回答:不能。

现有的统编本教科书,单元中编撰的内容都是经过审核、符合课程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既定的教学内容。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予以设计、执教。经过统整设计后的单元教程,应统筹、协调、组织、调用单元中的每一部分学习内容,完整地执行单元教学流程,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学习结果。以教师个人的喜好或者因为备课水平差距而任意删减,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不合理的。

虽不能删减,但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在具体执行时做详略轻重的教学处理。有助于达标的部分,详细教学。执教不同篇目时,随机组合。例如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说明性文章单元,其中在“初试身手”板块安排了两道题:其一,运用多种方法介绍身边的一种事物;其二,将《白鹭》的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第一道题,适合在本单元首篇《太阳》学习后完成。借助刚学到的说明方法,精准描绘电视塔。第二道题,适合在单元次篇《松鼠》学习后即刻完成,强化对文艺性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的认知。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助学系统在编撰时都承担着自身的教学价值,都有其特殊的教学内涵,不能随意删减。

第 6问:单元统整教学,能够添加部分篇目吗?

回答:可以。

在统整教学中,根据单元教学目标适当增补篇目,进行更为系统、更为完整的教学,这也体现着2022年版课标提倡的“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宗旨。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提倡学生读书,教材编排了《古人谈读书》《忆读书》以及《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教师在设计统整式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增补材料,让“如何读书”的信息更完整,读书的氛围更浓厚。例如可以添加的有:名人读书故事、读书的方法、古往今来读书趣事、书籍出版历史等。把各种和读书有关的资讯提供给学生,作为单元统整教学的有益

补充。

第 7问:单元统整教学,一个人备课困难怎么办?

回答:可以由集体共同完成备课。

更换备课形式的初期,必定有诸多新情况,有可能造成不适应。此时如果让教师个人完全承担,会因为遭遇困难而打退堂鼓。从当下情况看,较为合适的备课方式是集体备课。具体操作方案为:由教研组组织全组教师共同研究一个单元。从确定目标开始,到划分单元教学中的不同课时;再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由各位老师分课时承担;执教后进行反思、汇报。由教研组长做好协调、照应、衔接工作。

第 8问:所有单元都可以进行统整教学吗?

回答:理论上可以。

单元统整教学最关键的是做到所有教学内容,在目标的统一观照下实行合理调配。因此,只要瞄准目标,让单元中的各个篇目、各个助学系统,围绕目标聚拢、互促、协调,形成教学的合力,各个单元都可以进行统整教学。

从现有的统编本教科书编撰体例来看,习作单元是最佳的,可直接实施单元统整教学。习作单元统整后,能有效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此外,在其他单元的统整设计中,教师可以从让“阅读和写作实现关联”为出发点,统筹单元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助力学生简约、高效地完成读写共进。

第9问:单元中部分内容无法与其他内容实现统整,该如何设计、执教?

回答: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课时。

例如,部分单元中的口语交际与其他篇目无法整合,就可以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部分单元的习作无法与阅读相关联,也可以进行单独的设计。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目标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习作目标为“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本单元的写作是偏向于“构思”的专项教学,表现为较为特殊的“列提纲”的写作训练。习作和阅读的关联度不高。遇到类似情况时,习作可以单独设计。单元中其他部分,依然可以进行统整式设计。

第10问:单元统整设计,可以等他人先进行,自己后期再酌情参与吗?

回答:不可以。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国家纲要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指示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都是“新”的,就不存在“谁比较有能力”“谁先做,谁后做”的问题。相信没有哪位教师是自甘落后,自觉将自己划定为“第二梯队”。与其消极等待,不如借大好时机,和同伴一起进步。即便在实践中出现失误,也可以视为一种必经的经验累积过程。所有的错误,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勇于实践,就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姿态。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