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行”:赴一场思维之旅
作者: 彭才华 黄雅君一、开篇:紧扣生活,引“山行”之话题
师:同学们,暑假出去旅游了吗?
生:(自由应答)去了!当然去了!
师:你们去了哪儿?
生:新疆、广西、南京、北京、广州、美国……(生纷纷兴奋地
分享)
师:看来,暑假里很多同学都走出了东莞,到了很多很多地方。确实,除了课文能让我们学习,行走也能让我们学习,正所谓:读万卷书——
生:(整齐且响亮地回答)行万里路。
(师板书:行)
师:如果你到美国,就是——
生:美国之行。
师:如果到广西,就是——
生:广西之行。
师:你到新疆,叫——
生:新疆之行。
师:你到山里去了一趟,那叫——
生:山行。
(师工工整整地板书:山行)
师:来,一起读课题。
(生响亮且整齐地朗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把握,寻“山行”之美景
师:我猜想,《山行》这首诗你们都会背了,对吗?会背的同学请举手。
(四分之三的学生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师:这么多同学都会背了,请你来试试。(指名一个学生起立背诵,生流畅地将《山行》一诗背诵出来。)
师:哇!还不鼓掌呀?(生热烈地鼓掌)太简单了,对吧?有些同学刚才没举手,实际也会背。来,全班一起背。
(生整齐地背诵全诗)
师:都背得那么整齐了,接下来我们干嘛呀?彭老师陪你们去玩呗!
(生笑)
师:会背了,还学什么?彭老师来考考大家:诗人到山里走了一趟,什么时候去的呢?
(四位学生迟疑地举手)
师:看来,知道的同学并不多。请大家打开语文书,轻轻地读,边读边找,诗人是什么时候去山上的呀?
(生轻轻读并带着问题思考)
师:发现没有,这个人什么时候去的?
生:诗中有个“寒山”,就是深秋时节的山。
师:找到了吗?请把“远上寒山”在课本里画出来。这位同学是第一个从课本里发现的,作者写的是深秋时节。哪里发现的?
生:这里。(指“注释”)
师:是的,课本上这一处稍粗一点的两个字叫什么?
生:注释。
师:请把它框出来。
(生将“注释”二字框起来)
师:我们是三年级的同学,以
后学习的古诗会越来越多,一定要知道借助注释来读诗。诗人去山里,不是春天,而是秋天,是深秋,这是从古诗注释中知道的。什么是深秋?
生:秋天的末尾。
师:嗯,快要进入到冬天了,这叫“深秋”。
师:还有其他什么根据,诗人什么时候到山里去了一趟?
生:二月。
师:哦,是二月吗?
(很多学生摇头)
生:不是的,是深秋的时候。
师:二月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可是,诗里说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啊!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意思是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所以是
秋天。
师:虽然有“二月”两个字,其实诗人是写二月的风景吗?
生:(齐)不是。
师:诗人只是说二月的花,春
天里百花盛开,有些花很红很红。但是这红花有没有眼前这枫叶红?
生:(齐)没有。
师:诗里说,诗人眼前是什么?
生:霜叶。
师:你们见过霜叶吗?我们生活在广东,理解这个确实有些难。
生:“霜叶”就是枫叶。
师:枫叶就是枫叶,为什么说是“霜叶”呢?
师:请拿起笔来,把“霜叶”的“霜”字圈起来,边圈边观察,“霜”字是什么头?
生:雨字头。
师:对,上面一个雨字头,下面一个“相”,互相的“相”,这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霜)由这个雨字头,你就想起了好多好多雨字头的字。比如说——
生:雪。
师:你们杨雪老师的“雪”字。
生:雷。
师:雷雨的“雷”。(相机板书:雪、雷)
师:请大家看,(师指板书“霜”字的雨字头)这个雨字头的字好像和有些气象有关,我们原本就学过和气象有关的课文《水是什么》,这里面讲到了霜。我们这里很少见落霜。在北方,到了秋天的早上,你就很容易看见叶子上有一层薄薄的、白白的东西,用手一摸,马上变成了水。这就叫——
生:(齐声回答)霜。
师:当枫叶遇到了秋天,遇到了冷空气,诗人就叫这样的枫叶为——
生:(齐)霜叶。
师:经过了“霜”的洗礼,这“枫叶”比什么还要红?
生:二月花。
师:没错!诗人所写的是在深秋时节,这是注释里看到的。而刚才这位男同学说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同样可以让我们知道,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秋天。
师:还有证据证明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吗?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秋天越晚,枫叶越红。
师:你认为这是季节的晚,好
像也可以这么理解。红红的枫叶在秋天之前是绿的,随着深秋的渐渐到来,它们也慢慢变红了。你看,我们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师:第二个问题:诗人在这深秋季节里,到山里看到了什么景物呀?请大家再次读古诗,发现一个圈一个。
(生一边读,一边圈画。)
师:(巡视课堂,提示。)可不止一个哦!
生:看到了寒山。
师:这是第一个景物。
生:看到了枫林,也看到了霜叶。
师:一下子说了两个。
生:人。
师:人?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景物?
生:白云。
师:你看,白云。其实不止四个呢!
生:人家。
师:说第五个了。第六个,同学们找到了吗?明显还有一个。
生:石头。
师:用石头铺的小路叫——
生:石径。
师:用石子铺成的,一直通往山里的、弯弯曲曲的小路。我们叫——
生:(齐)石径斜。
师:现在,让我们来数一数,诗人到山上一趟,一共看到了——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依次说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三、再读:深入诗行,悟“山行”之最爱
师:太棒了!诗人去一趟山里能看到这么多的景物。猜一猜,这么多景物中,诗人最喜欢什么景
物呢?
生:枫林晚。
师:有没有人纠正一下?
生:枫林。
师:你们确定最喜欢枫林吗?
这儿的“枫林”和“霜叶”有关系吗?
生:(自由应答)有。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霜叶”是枫林里的叶子。
师:所以说,喜欢霜叶就等于喜欢——
生:枫林。
师:喜欢枫林就等于喜欢——
生:霜叶。
师:为什么你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诗人最喜欢的是枫林,喜欢的是霜叶呢?请再一次边读边想,看看能找到几个原因。
师:(巡视并提示)别人能找到,你也找到了,这不算啥;别人找不到,你却能找到,这才叫厉害!
生:我认为诗人愿意停下车,
坐在喜欢的枫林前,所以他最喜欢枫林。
生:“坐”不是“坐下”的意思,是“因为”的意思。
师:请用笔标记一下,“坐”的
意思是——
生:因为。
师:这里的“坐”和平时的“坐”,意思完全不同哦!这里的“坐”表示“因为”。诗人为什么把车停下来?是因为——
生:诗人很喜欢眼前这红红的霜叶。
师:所以——
生:诗人要停下车,下车来看。
师:“坐”就是“因为”。你圈好了吗?
(生圈画,师巡视。)
师:“停车坐爱枫林晚”,停下车来,证明诗人太喜欢这枫林了!诗人为什么最喜欢这枫林、这霜叶,还有原因吗?我们继续。
生:诗人因为喜欢枫林这个
景物,才写出这首诗来表达喜欢。
师:那我可以说他喜欢石径、白云呢。继续想,只有善于动脑的孩子才能想到。
生:老师,您看,诗人写“枫林”这个景物,就占了两句话。
师:(惊喜地)是啊,两句话,两行,这是一首诗的一半啊!你看,前面的每一行都写了两种景物,而这里单单写“枫林”就用了两行。因为诗人喜欢枫林,所以用了很多笔墨去写。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我们刚刚才上三年级,
对于这个问题,竟然有这样的发现,真了不起!还有其他同学有别的发现吗?
(生沉默)
师:请大家盯着这首诗,老师读一遍,你们边听边想,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最喜欢的是这枫林、这霜叶呢?(师诵读整首诗,生认真倾听,思考问题。)
师:哪里还可以看出作者最喜欢的是枫叶呢?
生:诗人把车停下来了。
师:你是在强调、在补充。前面说了两个原因,第三个是什么?
生:因为作者把枫叶和春天里的红花对比,春天里的红花非常美、非常漂亮,但诗人更喜欢枫叶。
师:你喜欢春天吗?
(生纷纷点头)
师:在春天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百花盛开,开得特别明艳,美丽极了。但是在作者眼里,这样的花居然还比不上眼前的红叶子。这不是一般的喜欢,是——
生:(自由应答)非常喜欢;特别喜欢。
生:这就是偏爱!
师:(惊喜地)偏爱!对不对?把掌声送给他。
(生热烈地鼓掌)
师:美丽的二月花,谁不喜欢?所以,春天里,爸爸妈妈都要带你去看花。但是,这二月花在诗人眼里竟比不上眼前的枫叶。这是不是偏爱?这是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呢?
生:这么多景物中,诗人观察枫叶观察得最仔细,连上面的霜都发现了。
师: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当然,此刻叶子也许并没有霜,只不过人们把秋霜之后变红了的叶子都称为“霜叶”。
生:诗人花了很多笔墨写枫
叶,重视也是一种爱。
师:(惊喜地)哇!重视也是一种爱,这是咱们这节课的一句“金句”。其实,她在补充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因为重视,所以特地写了两句。
生:因为枫叶是一种颜色,霜
叶也是一种颜色,有两种颜色。
师:哦?可能刚才没注意听。
师:(指板书)霜叶,读——
生:(朗读)霜叶。
师:到了秋天,经过霜打之后的叶子叫“霜叶”。秋天的晚上,气温降低,有霜落下来,落在叶子上。等到早上太阳出来了,叶子上的霜就变成了水,融化了,不见了。这时候的叶子还能不能叫“霜叶”?
(有些学生说“能”,有些学生说“不能”。)
师:这时候的叶子,还是叫“霜叶”。因为秋天里每天都有霜,叶子见到了霜,我们都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