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等待千年歌

作者: 张学伟 汪潮

一、等待——那个归人

1.切入主题——等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比较特殊,我们要读不少诗,每一首诗里面都包含着很多信息。有时候,拿到一首诗,不一定非要去查资料。当你去读,去想,去捕捉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就会和古人的心进行沟通。咱们来读一读朱自清的《匆匆》。

师: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

《匆匆》中写过这样的句子——(出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

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燕子去了,我们还能等到它的再来吗?

生:能。

师:杨柳枯了,我们能等到它的再青吗?

生:能。

师:桃花谢了,我们能等到它的再开吗?

生:能。

师:等不到的是什么?

生:时间。

生:日子。

生:过去。

……

师:是啊!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日子,我们的过往,我们的青春——再也等不到了。所以,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在我们中国的文学中,有一个字是触及每个人的心灵的,就是那个字——(板书:等)

生:(齐)等。

2.对比读诗——等中滋味

(1)等待的煎熬。

师:宋词的源头在哪里?在唐

朝。唐朝词人温庭筠被誉为一代“词宗”,就是词的发源者。温庭筠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词,叫《望江南》。(出示)

望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生低沉缓慢地读)

师:读书其实是有一种感觉

的——有时候我们读写美景的文章,心里就很欢畅;读悲壮的文字,自然就有一种慷慨激昂的情感。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朗读和这首词的情感是相符的。来,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古人写诗,往往是人在画中。这首词里写了什么画面?画面中有一个什么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在等待自己喜欢的人的女子。

师:男子还是女子?

生:女子。

师:你怎么知道是女子?

生:我从“梳洗罢”知道她是个女子。

师:对,这就是信息。古人是不可能用“梳洗罢”来形容男子的。这个女子站在望江楼,等待着一艘一艘的船。来了一艘,她等的人来了吗?

生:没有。

师:又来了一艘,她等的人来了吗?

生:没有。

师:等了一艘又一艘船,她等的人没有来,这正是——

生:(读)过尽千帆皆不是!

师:这个女子,她是谁?她在等谁?她等到了吗?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个痴情的女子,这个等待的画面,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拨动着今天的我们的心弦……

(生齐读)

(2)等待的遗憾。

师:这个女子的等待,让我们感受到等待的煎熬。可有时候,就算等到了,其实也只是擦肩而过。台湾诗人席慕容曾经写过一首诗。(出示)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里面表达的是怎样的等待。(师深情地

朗读)

师:这棵树在等谁?

生:等它爱的人。

生:等它喜欢的人。

生:等它祈祷遇见的人。

……

师:等到了吗?

生:等到了。

师:有结果吗?

生:没有。

师:树在等谁——树在等风,

风来花开;可惜花开有意,风过无情,等来的只是一次擦肩。五百年的祈祷,只等来这一场擦肩而过。我们再来读一读最打动人的这几句话。(出示)

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生齐读)

(3)等待的无奈。

师:等待里面最扎心的也许还不是等待的煎熬,也不是等待后的擦肩,而是永远都等不到了。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师:欧阳修的这首词,我请两位同学分别来读上、下阕。这两位同学读的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

(一生读上阕,开心的语调,节奏快;一生读下阕,缓慢地,低沉地。)

师:我还真是挑对人了。(问一生)我怎么挑对人了?

生:上阕就是要读出喜悦的

感觉。

师:从哪里看出喜悦的?

生:花市灯如昼。

师:不是。那是灯景,不是喜悦。是哪两句?

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对,约会,他们是快乐的,所以这个同学读得欢快。另一个同学读得如何?

生:比较悲伤。

生:比较失落。

师:告诉我,什么是元夜?

生:元宵节晚上。

师:灯节,元宵节,正月十五。读这首词的上、下阕,我们发现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

生:相同的是每年的这一天,灯和月都在那里。

师:月相同吗?

生:相同。

师:灯相同吗?

生:相同。

师:不相同的是——

生:去年的人不见了。

师:去年是“人约黄昏后”,今年是“泪湿春衫袖”,再也等不到了。上阕是欢乐的,一起来读。

(生欢快地齐读上阕)

师:下阕是悲伤的,一起读。

(生哀伤地齐读下阕)

师:等待的煎熬,等待的遗憾,等待的无奈。他们都在——(出示)

等待——那个归人

(生读)

二、等待——那个日子

1.穿越时空的重逢

师:有时候,除了等待一个归

人。我们还会等待一个日子。(出示)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生读)

师: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被誉为唐朝的情歌王子。你们熟悉的那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实那个

“丝”,就是相思的“思”。还有一句诗,你们长大会读到它,它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不光是情歌王子,他还是一个特别胆大的诗人。一般的诗人写诗,写一首28个字的七言诗,大抵都会避免使用同样的字,但是李商隐艺高人胆大,偏偏要突破,你发现没有?第一句诗里面就有两个字是一样的——

生:“期”。

师:第二句和第四句里面竟然有4个字是重复的。哪4个字?

生:“巴山夜雨”。

师:28个字里面竟然有10个字是重复的。这就是他的胆量,他的水平。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我说一句意思,你们读原句。

师:你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呀?唉!回家的日期还遥遥无期——

生:(齐)君问归期未有期。

师:今天,今夜,我在巴山,窗外秋雨绵绵,我看着那池中秋水慢慢地涨上来,就像我对你的思念,在一点一点地增加——

生:(齐)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我遥想未来的某一天,我

回到家乡。我们俩秉烛夜话,把那个烛芯剪断一次又一次,我们彻夜长谈,一分钟都不停下来——

生:(齐)何当共剪西窗烛。

师:到那个时候,我一定会再次向你诉说——今夜,在巴山夜雨的这个夜晚,我对你的思念。

生:(齐)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有人说这首诗是一首穿越诗,你们发现有穿越吗?它是怎么穿越的?

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怎么穿越?

生:诗人当时想象着他将来与自己的亲人一起剪窗烛,然后就会谈起自己在巴山夜雨时是怎样思念她的。

师:也就是说,前两句写的是眼前的现实,后两句写的是——

生:未来的画面。

师:从现在穿越到将来。我们再看,前两句写的是在巴山,后两句写的是——

生:在家乡。

师:从他乡穿越回故乡。前两句写的是一个人很孤单,后两句写的是——

生:相聚了。

生:我们两个人一起很温馨。

师:是不是一首穿越诗?好的,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2.穿越梦中的相会

师:我们再来读一首穿越的

词。(出示)

江城子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师:这首词的作者是——

生:苏东坡。

师:苏东坡我们都熟悉,我们知道的是苏东坡爱美食,苏东坡的豪放,苏东坡在仕途上的几经沉浮,苏东坡乐观豪迈的性格,但是你们不知道的是苏东坡心里永远的痛。苏东坡19岁那年,娶了16岁的王弗,他们成婚后百般恩爱。可惜造化弄人,王弗在27岁时不幸去世,这成了苏东坡一生中难以抹去的伤痛。10年之后,苏东坡已经年逾40,正月二十的夜晚,苏东坡突然梦到逝去的妻子王弗,醒来之后,泪流满面,写了这样一首词。

(生读)

师:上阕写的是谁?捕捉信息就可以知道。

生:上阕写的是苏东坡自己。

师:何以见得?

生:“尘满面,鬓如霜”,我觉得是写他自己10年来的变化。

师:有道理。下阕写的是——

生:妻子。

师:依据——

生:“小轩窗,正梳妆”,应该是他梦到了妻子。

师:你看,这是从现实穿越

到——

生:梦里。

师:从“我”穿越到——

生:她。

师:从现在穿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