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寺》(二上)教学设计及评析

作者: 吴诗清 王林波

教学目标:

1.通过熟字加减、联系生活等方式认识“宿”“寺”等6个生字,在指导下自主学习书写“危”“敢”“惊”3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游戏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多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积累诗歌。

3.通过想象画面、代入体会等,再现诗歌表现的情境,感受诗人想象的奇特和自然的神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   走近诗仙,神游山寺

1.谈话激趣。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仙人去神游,他就是李白。

2.诵读回顾。在此之前,你们已经积累了哪些李白的诗?(出示诗歌《古朗月行》和《赠汪伦》,师生接读。)

3.作者简介。(出示资料,简介李白。见课件。)

4.识字解题。

(1)诗仙最喜欢到处游玩,今天他就做了这样一件事,(出示课题)读——夜宿山寺。

(2)“宿”和“寺”是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的字音有什么共同点?

(3)(出示“宿”字甲骨文字形图)请你猜一猜,这是哪个字小时候的样子,要说出理由。“宿”在古代表示人在屋子里过夜。(出示词语:住宿、宿舍。生齐读。)

(4)(指“寺”字)这个字你在哪里见过?(出示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图片和文字认读。)

(5)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6)夜晚住在山中的寺庙里,李白会看到怎样神奇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山寺。

任务二    想象画面,感受神奇

1.趣味奖励。下面请你跟着李白一起登楼。怎么登呢?如果你朗读得好,问题回答得好,就可以不停地往上爬了。

2.初读正音。

(1)字正腔圆:生自由读,读准字音;师正音。

(2)有板有眼:师带读,生个别读、齐读。

3.交流感受。

(1)读着读着,你觉得李白来到了一座怎样的山寺中?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请把你的发现和四人小组成员交流一下,注意每个人都要发言。

(2)全班交流感受,说理由。

4.学习第一句。

(1)你们都觉得这是一座很高的楼。诗中的哪一句直接告诉你这是一座高楼?生齐读第一句。

(2)理解“危楼”。

①“危”字上面部分叫作斜刀口,下面这个字读“厄”,在最早的时候表示一个人在山崖上。这样危险吗?(出示词语:安危、危险。生齐读。)

②讨论“危楼”是什么意思,了解“危楼”在古诗里是一个固定用法。生跟读诗句:

斜倚危楼百尺高。

——(宋)王逵《句》

(3)理解“百尺”。

①“百尺”大概是现在十层楼那么高,那“百尺”真的就是指一百尺吗?

②李白很喜欢在自己的诗词里用这样的说法。生齐读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桃花潭水深千尺。

——(唐)李白《赠汪伦》

(4)“三千尺”表示瀑布很长,“深千尺”表示桃花潭的水很深,而“高百尺”表示这座楼很高很高。谁想用自己的朗读来夸一夸它?生个别读,齐读。

5.学习第二句。

(1)站在这座高楼上,诗人做了这样一个动作——(出示第二句诗)生齐读。

(2)认读“辰”:用“晨”字减一减的办法进行识记。在太阳出来之前,天空中布

满了什么?“星辰”指的就是

星星。

(3)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听音乐,想象自己正站在那座高楼上,一抬手就能摘到一颗星星。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想象,带着想象朗读第二句诗。

(4)谁也想摘下一颗星星?带着想象读前两句,读得好的会有一颗小星星飞到你怀里来。(生个别读、齐读。)

6.学习第三、四句。

(1)好玩吗?很高兴是吗?可是李白却说——(出示第三、四句诗)生

齐读。

(2)认读“恐”“惊”:观察发现这两个字的共同点,用组词的方法识记。

(3)想一想天上都有些什么人,现在你们就是那些仙人,突然看到有一群人想伸手摘星星,你会说什么?

(4)仙人可不敢随便打扰,让我们也轻轻地,不要惊动了仙人们。(师做动作提示带读)

7.情境想象。我们现在就穿越到那个宁静的夜晚,来到这座山中。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一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生听读,想象,交流。)

8.诵读积累。师生接读,男女生读,同伴合作读,欣赏书法作品读。(书法作品见课件)

任务三   学写生字,书写诗歌

1.创设任务。刚才我们用想象画了一幅画,现在我们要用灵巧的手来写一首诗。你敢挑战吗?每写好一个字,就可以上一层楼。

2.观察交流。出示“危”“敢”“惊”三个字,观察三个字的结构,借助辅助线同伴互相提醒关键笔画加深印象。

3.教师范写。师范写“危”和“敢”字,提醒关键笔画的写法。

4.学生书写。生自主书写,写好后给自己当小老师,对照着改,也可以请同伴提意见。

5.反馈修改。教师投屏学生的书写单,请学生做小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同伴互评,写得好的打上五角星。

6.诵读诗歌:这节课我们跟着李白经历了一次神游,在想象中体验着山寺的高。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还会走进大自然,用奇妙的想象去拥抱大自然。(生诵读《夜宿山寺》)下课!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理想实验学校)

王林波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首批领航名师,教育部“十四五”国培专家,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陕西师范大学及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倡导“指向语用,识体而教”,出版相关教学专著十余本。

一首古诗,也就四行而已,但教好却不容易。老师们深感古诗难教,我想,老师们所说的难,并非深度的挖掘难,也并非诗意难以讲清楚,而是对诗句解读的度不好把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不容易,在第一学段,这些问题会尤为突出。杭州吴诗清老师《夜宿山寺》一课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第一学段古诗词教学应有的样貌,值得细细品味。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古诗词也不例外

我们都知道,识字与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不过在实际教学时,唯有在识字单元中,识字与写字才会得到重视,一旦到了课文的教学中,识字与写字的重要地位就不保了。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第一学段课文的教学与第二、三学段没什么区别,低段课文教学的中高段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诗教学领域,就更是如此了,基本逃不出“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的套路。

吴老师这节课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生字教学的重视,她将这首诗作为生字学习的语境,随着古诗学习的进程,有序落实生字的教学。揭示诗题,相机进行了“宿”和“寺”的教学,这两个字的教学,她所采用的方法并不相同。吴老师从两个字的特点出发,选取了最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诗句的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了生字“危”“辰”“恐”“惊”,这样随文识字,让这首诗成为生字学习的语境,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此,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写字指导方面,吴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写法,而是先引导学生对这三个字进行观察,并借助辅助线的方式明确关键笔画的写法,然后再通过教师范写、学生练写,自评、互评的方式不断优化自己的书写,这样就让学生的进步看得见了。

在第一学段古诗教学中如此扎扎实实落实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落实语文要素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古诗词也是如此

教材在三至六年级都编排有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们都知道,语文要素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一定要切实落实语文要素,单元中所编排的古诗词也是如此。《夜宿山寺》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师用书》中写道: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一线教师习惯于将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称之为语文要素,顺应老师们的习惯,我也用了语文要素一词进行表述:落实语文要素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古诗词也是如此。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层层推进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开课,吴老师就引入李白的《赠汪伦》等诗,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大胆的想象,感受表达的魅力。

在整首诗教学中,吴老师始终聚焦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想象,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贯穿到整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第二行诗句时,借助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句;在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时,请学生再次想象:想一想天上都有些什么人?现在你们就是那些仙人,突然看到有一群人想伸手摘星星,你会说什么?

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切切实实地将单元语文要素贯穿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这才是第一学段古诗教学应有的样貌。

这一课的教学如何进行优化呢?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关联

生活是学习无尽的源泉,及时链接生活经验,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也更有趣。教学生字“宿”时借助字理教学,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链接生活经验,巩固这个生字:学生旅行时可能住过“民宿”,去酒店会“住宿”,中午休息可能会去“宿舍”,这些词语都对应着生活中的某些场景,链接生活经验,生字教学就更形象了。教学“寺”字时,同样可以链接生活,现在的学生每到节假日,可能都会旅行,他们的见闻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城市了,除了灵隐寺、净慈寺,学生还可能会说出白马寺、少林寺、塔尔寺、法门寺等。教学“危”字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危楼”或者“危房”吗?旁边会有什么样的警示?借助图片,学生会明白原来今天我们所说的“危楼”与诗句中的“危楼”并不是一个意思。是的,这就是古今异义,在学习生字的同时,学生还明白了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其次,我们要带领学生参与到诗句大胆的想象

之中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学时,如果只是感受作者的大胆想象,而没有参与到想象之中,还是有些遗憾的。我们可以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参与表达,这样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想象的魅力了。危楼高百尺,诗人“手可摘星辰”,如果夜宿山寺的是同学们,你们此刻就站在危楼之上,会看到什么,会做什么呢?除了摘星辰,还会干什么?放手让学生表达,可能就有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捧明月”“危楼高百尺,手可触月牙”“危楼高百尺,手可摸云朵”等表达,这不仅是想象,这也是语言的表达。这样设计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还能突显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言运用。

诗的后两行写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两行诗很短,但意蕴悠长。首先,这两行诗之间是有着逻辑关系的,之所以不敢高声语,是因为担心惊动了天上人,正是因为担心惊动了天上人,所以才不敢高声语。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关联词来说一说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山寺实在太高了,与天上人离得很近,我们不能高声语,因此要小声说话。终于与天上人如此近距离了,如果要跟他们交流,你会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呢?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他们展开想象,与天上人对话,我想,这远比让学生说“现在你们就是那些仙人,突然看到有一群人想伸手摘星星,你会说什么?”更有趣。

为了激发兴趣,吴老师请学生跟着李白一起登上这座楼,如果学生朗读得好,问题回答得好,就能不停地往上爬。这样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是很有效的,但可惜的是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并没能看到“朗读得好”与“回答得好”两种评价的延续,“不停”地爬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了。

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有兴趣的话,吴老师可以尝试对教学进行再设计和再实践。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