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淘沙(其一)》(六上)教学设计
作者: 徐丽婷
教学目标:
1.借助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梳理读懂古诗的方法,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蕴,读悟结合,感受黄河气势磅礴。
2.结合古诗内容和作者生平,熟悉刘禹锡的古诗风格,感受“诗豪”之豪。
3.感受壮美山河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任务导入,引入情境
1.任务介绍
学校正在开展“阅览山河,致敬诗人”颁奖活动。本期嘉宾曾走过祖国大江南北,更因其诗中充满豪迈之气,被称为“诗豪”。你们猜出他是谁了吗?没错,他就是诗人刘禹锡。这节课我们要给刘禹锡写一篇“诗豪”奖颁奖词。(板书:刘禹锡、诗豪)
2.诗人介绍
要想写好给“诗豪”的颁奖词,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学生交流诗人的生平资料、时代背景资料。带着对刘禹锡的这些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探究“诗豪”豪在哪里。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浪淘沙(其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开放式导入,巧妙创设情境任务:给刘禹锡写“诗豪”奖的颁奖词。学生带着自豪感和使命感走进古诗学习,使整节课的学习动力十足。)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解读题目
学生读题目,想象画面。教师点拨:“浪淘沙”原是六朝时期为歌咏黄河边辛勤劳动的淘金者创作的民歌,到了唐朝时被收录为曲名,到宋朝发展成了词牌名。
2.正音朗读
带着对题目的了解,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完成一级挑战。(出示一级朗读挑战: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点拨:多音字“曲”你读得很准确,有什么经验分享吗?看看老师板书上的黄河路线图,(板书黄河路线图)这就是蜿蜒曲折。我们一起来读,共同完成一级朗读挑战。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诗题想象画面,教师顺势补充相关文学常识。对多音字“曲”的指导也是先由学生分享经验,再由教师画黄河路线图,加深学生对“曲”的理解。)
三、精准解惑,品读黄河
1.交流方法
学生结合之前的阅读经验交流读懂古诗的方法。(预设:借助注释、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结合资料等。)引导学生关注“交流平台”,谈新发现: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对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出示学生导学单中集中反映的理解有难度的词语: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直上。引导学生尝试用以上方法,在导学单中修改完善词语意思。
2.合作品读
出示学生小组合作要求:组内选择感兴趣的一句诗,进一步理解难词,再想象画面,并尝试读出画面,注意学习过程中合理分工,共同汇报学习成果。结合评价量表,评选“四星学习小组”。
(1)合作汇报,预设:九曲黄河万里沙。
组员1:古诗中的数字往往都是虚指,我们组结合这一传统文化知识,推断出“九曲”指很多弯曲,也就是黄河蜿蜒曲折。“万里沙”是说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
组员2:由此我们想到,曲曲折折的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针对这句诗描绘的画面,欢迎其他小组来补充。(组际补充)
组员3:想要读出这一画面,我们认为可以拉长虚词读音的方式来表现黄河的蜿蜒曲折。
组员4:我来给大家示范朗读。(生朗读)谁还想来读出黄河的蜿蜒曲折?(组际补充)
(2)合作评价: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情况,结合评价量表,你认为他们能获得几星?学生交流评星。
(3)合作汇报,预设:浪淘风簸自天涯。
组员1:结合注释,我们知道“簸”是颠簸。我们推测“浪淘风簸”是黄河风浪淘洗着黄沙,上下颠簸。“天涯”联系生活,我们认为是天边。
组员2:由此我们想到黄河的气势磅礴。黄河水自天边携沙带浪,一泻千里。不知道其他小组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欢迎来补充。(组际补充)
组员3:想要读出这一画面,我们认为“浪淘风簸”可以提高音量读出黄河的汹涌澎湃。“天涯”可以适当延长,表现遥远。
组员4:我来给大家示范朗读。谁还想来读出黄河的气势磅礴?(组际补充)
(4)对比朗读,体会“诗豪”写景的壮阔。男女生配合朗读,女生读第一句,读出蜿蜒曲折;男生读第二句,读出气势磅礴。
不知不觉我们也完成了二级朗读挑战——想象画面,入情入境。
师生小结:“诗豪”笔下的黄河有怎样的特点?刘禹锡为什么被称为“诗豪”?同桌交流。“诗豪”的豪迈就尽显在这壮阔的景物描写之中了。(板书:写景壮阔)
(5)合作汇报,预设: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组员1:“直上”,径直向上。(板书:径直向上?)“牵牛织女”,联系传统文化知识,我们知道这里指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组际补充)
组员2:由此我们想到,诗人想直接飞上银河,到牛郎织女家去做客。
组员3:想要读出这一画面,可以想象牛郎织女在一起生活的甜蜜画面。
组员4:我来给大家示范朗读。
(6)合作评价: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情况,结合评价量表,你认为他们能获得几星?学生交流评星。
(7)借资料卡和拓展诗句,体会“诗豪”想象奇绝。
教师点拨:看到黄河诗人为什么会想到银河呢?谁直上银河去?谁同谁要一起去牛郎织女家?让我们借助传统文化资料卡一加深对这句诗的理解。(出示传统文化资料卡一)
相传《汉书》记载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的源头。后有传说,张骞追溯黄河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他们正幸福自由地生活在一起。
师小结:看到这样奔腾不息的黄河,刘禹锡联想到黄河直通银河的传说,于是这九曲黄河,流着流着就从地上流到天上,又从牛郎织女
身边流过,这真是无比奇绝的浪漫
想象。神奇的想象,在他的诗作中比比皆是,出示其他想象诗句。 (扫描文末二维码查看)
你觉得“诗豪”的“豪”还体现在哪里?这一幕幕壮阔的景色都滋养了“诗豪”丰富的想象。(板书:想象奇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双线并行的教学方式。一条线是对于诗文意思的理解,教师充分调研后,发现学生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达成学习目标。另一条线是感受“诗豪”的文风,教师通过补充传统文化资料、拓展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壮阔,想象的浪漫神奇,初步感受“诗豪”之风格。)
四、关联诗人,感悟精神
1.关联诗人
出示传统文化资料卡二:刘禹锡生平折线图。 (扫描文末二维码查看)
2.对比思辨
诗人的一生就像这黄河一样,曲曲折折,浪淘风簸,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这里的“直上”,你还认为是简单的“径直向上”吗?更准确的是“逆流而上”,(板书:逆流而上)由此你看到了怎样的刘禹锡?
3.对比感悟
为官报国、为民造福是读书人的理想,当他们被贬或怀才不遇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不小的打击。(出示其他诗人被贬时写下的诗句,扫描文末二维码查看。)当他的好朋友白居易惋惜他23年的大好年华被白白荒废,他释怀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师生小结
你对刘禹锡的“豪”有了怎样的理解?他“豪”在哪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更是一种“诗豪”之豪。(板书:态度豁达)这也是黄河滋养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让我们一起读出诗豪的豪情万丈,读出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完成三级朗读挑战。(出示三级朗读挑战:结合品质,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深入挖掘古诗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凭借诗句及有关背景资料,展开想象,发展思维。通过多组古诗的呈现,体会刘禹锡在逆境中的坚守与奋斗,触摸诗豪之情志。)
五、拓展延伸,颁“诗豪”奖
1.致敬诗人
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结合小提示,为“诗豪”奖写一段颁奖词。
2.创作评价
3.作业布置
基础性作业:阅读《浪淘沙》组诗,绘制创作路线图,感受“诗豪”与中华山河的心灵共振。
拓展性作业:阅读《刘禹锡传》,品味“诗豪”的豪迈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结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实现精神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崂山区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