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父母之爱

作者: 邱宽勇 巫海燕 刘俊 孟纪军

看见父母之爱0

单元整体设计与实施

文|邱宽勇

一、确立单元目标

对照2022年版课标,本单元应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综合单元内容、语文要素分析,我们研究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看见父母之爱”。我们的思考是:父母之爱蕴含在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学生作为阅读者,要能够看见;作者的感恩正是源于对父母之爱的看见,学生作为共情者,要能够看见作者的看见;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学生作为实践者,更需要看见父母之爱。

我们制订了以下单元总的教学目标:

1.认识34个生字,会写27个字,会写3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通过课文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3.理解课文题目、结尾、关键语句的含义,能体会文章中反复、对比、首尾呼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4.能用恰当的语言在生活和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

感受,诉说感恩之情。

二、单元整体框架(见表1)

表1

三、重组设计说明

跟传统的教学相比,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作了三点改变。

一是调整了教学顺序。我们没有从单元的起始课文《慈母情深》开始教学,因为通过研读教材、横向比较,我们发现《慈母情深》《父爱之舟》所写的内容分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与30年代的社会情景,距离当下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对久远,如对环境恶劣的工厂、一元五角的巨资、简陋的小渔船等,学生缺乏体验。而口语交际和略读课文的内容相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易于学生分享交流。所以,我们将这两个教学内容前置,整合为任务一“爱之初体验”,以此达到一个由浅入深、铺垫进阶的教学推进方式。另外,我们将语文园地的教学放在习作前进行,意在通过表达方法、技巧的总结提炼及片段训练,为习作奠定基础。

二是重新定位了习作表达的对象。教材的习作提示中提供了表达思路:可以对父母或好朋友说,也可以对社会贡献者表达情感。但就本单元的主题及内容来讲,话题集中指向父母,学生情感体验更加真切。因此我们明确了习作表达的对象就是父母,而对其他人的表达可作为拓展作业,实行分层。

三是对任务二进行统整教学。两篇精读课文的文本都是场景与细节描写集中的范本,且课后习题设置也有较一致的训练指向。因此,我们将任务二的两个活动贯穿于两篇课文的教学,并非一一对应。但需要注意的是,《慈母情深》是在一个大的场景中突出细节描写,这是文学家的表达特点。《父爱之舟》则是将生活中的细节以若干个场景画面进行呈现,这是画家的表达特点。所以,在统整设计的任务框架下,两篇课文的教学也应有不同的侧重。

四、具体实施安排

(见下页表2)

五、核心训练实施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第三学段提出“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基于课标要求,综合单元特点,我们确立“在对比中品味细节描写之妙”为本单元的核心训练,现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1.对比截然不同的态度

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亲和母亲对“我”写的小诗截然相反的评价: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极端评价进行辩论,在文中寻找支撑观点的依据,以此勾连作者的相关经历与感悟,体会作者是如何一步步看见评语背后蕴含的不同力量。

再如《慈母情深》中母亲与工友对“给我钱买书”的不同态度:

“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

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引导学生从母亲工友的话中侧面感受到母亲为我们付出之艰辛,负担之重,然而母亲给“我”钱买书却没有半点犹豫。对比两人,工友更关注子女的生活,而母亲却尤其看重孩子的学习成长,两者差别明显,更可见母亲之情深。

又如《父爱之舟》中父亲对“我”和对他自己截然不同的“花钱”态度:

明明一分冤枉钱不舍得花,却愿意为我花钱换个更好的房间。

父亲给我买一碗热豆腐脑,自己却一口都不

肯吃。

明明家里钱很紧,却拼命干活凑钱给我缴学费。

……

通过梳理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父亲对自己百般节省、对“我”却十分舍得,自己千辛万苦、对“我”却疼惜不已。生活里的琐碎在对比中更彰显出父爱的光芒。

2.对比镜头的快慢

聚焦《慈母情深》中母亲的动作形象: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品读“反复”,在对比中感受慢镜头下母亲的疲惫,快镜头下母亲的忙碌。进一步体会到母亲因为忙碌而疲惫,虽然疲惫却不能停止忙碌。在动作的分解与快进中增强感受。

3.对比“我”内心的矛盾

如《父爱之舟》中写“我”小小年纪却十分懂事的细节:

我被臭虫咬醒,父亲花钱为我换房间,明明可以换,我却就是不肯换。

逛庙会时明明很馋,我却不敢也不忍叫父亲买。

明明是破旧的乌篷船,却感到仍然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明明是纸糊的万花筒,却一点不嫌弃,反而认为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

父亲凑了钱缴了学费,我应该高兴却感到十分心酸。

……

可以引导学生在作者内心的矛盾对比中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懂得和感恩。

再如《慈母情深》前后对比:

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那天我却用母亲给我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文中的这两处小细节很容易被我们忽略。通过前后对比,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任务一“爱之初体验”

文|巫海燕

教学目标:

1.认识“誊、励”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3.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1.小采访: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先进行一个小采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被表扬过的同学举手。被表扬的滋味怎样?(两生说)被批评过的同学举手。滋味如何?喜欢被表扬还是被批评?(两生说)是的,人人都希望被表扬,但被批评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快乐,也有忧愁;有欢笑, 也有泪水。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个人,他也品尝到了这些滋味,一起读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这个课题有意思吗?来说说你的发现。(预设:有一组反义词“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也有一组近义词“极”和“透”,都指达到了极点;引号说明这是来自课文中人物的语言。)

3.看看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出示作者介绍: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作家、编剧,作品有《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 《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从他的作品,你又发现了什么?(点拨:他善于将意思相反的或对比强烈的词放在一起作为题目,这样的题目还挺吸引人的,真有意思!同学们以后作文命题的时候可以学一学。)

4.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作品中去吧。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子任务一:不一样的角色,不一样的特点

1.出示第一组词:誊写  出版  谨慎

强调:“誊”与“誉”的对比区分;“誊”是后鼻音,“谨”是前鼻音。

2.出示第二组词:

慈祥   鼓励   歧途  精彩极了

得意扬扬   迫不及待   满怀信心

严厉   警告   平衡   糟糕透了

紧张极了   眼睛湿润   失声痛哭

你发现了什么? (这组词是关于母亲、父亲和“我”)是的,不同的评价,给“我”带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子任务二: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场景

1.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师出示课文,生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记得八九岁的时候”“几年后”“现在”。)

2.从篇幅上来看,哪个时间段的事写得最具体?(八九岁的时候)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能借助课题简单说说这件事吗?(父母对“我”写的诗作出不同的评价)“几年后”和“现在”的部分和这件事有关吗?写了什么?(对这件事情的认识)

看来这篇课文是先写事情,再写认识,条理非常清楚。

子任务三:不一样的声音,一样的爱

活动一:读——再现场景

1.同学们,对于巴迪写的诗,母亲和父亲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母亲认为——“精彩极了”,父亲却认为——“糟糕透了”,为什么评价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去事件现场。(出示课文第1~14自然段)

2.请快速浏览课文第1~14自然段,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 [夸奖、等待(关注“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争吵]其实这就是课文给我们描写的三个场景。接下来,老师想布置一个特殊的任务给你,想不想接受挑战?让我们还原这两个场景,怎么还原?(板书:读)读什么,读人物的对话,要求只有一个:读谁像谁。为了便于大家读,老师也把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摘录并整理了一下,接下来,把时间留给你们,好好练一练。(出示对话,略。)

3.学生评价。

4.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不仅喜欢用对比强烈的两个词放在一起作题目,他在写文章时,也善于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在这两个场景中,母亲和父亲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和一位怎样的父亲?(板书:慈母    严父)

当慈母遇上严父,争吵必然发生。在你的家里有没有上演过这种场景?(生分享)

活动二:评——为父母打分

1.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那究竟是慈母对,还是严父对呢?今天他们就PK一下,(板书:VS)就请你来当“小法官”,(板书:评)注意要求:请评价一下他们的言行,认为做得好的就给他加分,不太妥的就给他减分。开始你的评价吧。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母亲的教育观点:鼓励(赞赏);父亲的教育观点:批评。

活动三:悟——理解父母之爱

1.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时候用事实说话了,谁最有发言权?巴迪。请同学们默读第15~17自然段,圈画出巴迪的看法,待会儿请你替巴迪发声,继续为他们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