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中心意思,落实写读互促
作者: 刘露
第1课时
一、浏览导读页面,引入单元学习
1.教师组织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出示单元导读页、单元目录)
学生活动:通览单元导读页面、单元课文,明晰单元主题及单元目标。
2.教师提出核心问题: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中心意思,让读者明白?
学生活动:自由讨论,提出相应建议。
二、初步把握内容,了解中心意思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夏天里的成长》,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2.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盼》,圈画批注,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3.教师组织联系与对比学习:
(1)两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分别是什么?能不能尝试将中心意思浓缩为一个汉字?
(2)你觉得作者表达的中心意思清楚吗?
(3)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1填写,并小组交流。(扫描右侧第1课时资料二维码查看)
三、激活生活印象,初步完成选材
1.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出示)
夏天动植物拼命“长”,蕾蕾一直“盼”,两位作者都做到了“以立意为宗”。请你化身小作家:先结合生活经历,选择一个令你印象最深的汉字;再围绕你选择的汉字,想一想你想表达的中心意思。
学生活动:
(1)填写学习任务单2。(扫描下方第1课时资料二维码查看)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2.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收获:写作前确定中心意思,能更好地自我表达,更好地和他人分享交流。
四、迁移识字方法,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活动:
(1)默读《夏天里的成长》《盼》,迁移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等学习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借助字帖,练写生字。
(3)同桌互考,检测掌握情况。
教师巡视,提示瀑、篷、酱、嚷等易错字的书写。
第1课时资料二维码
第2~3课时
一、对比赏析,感悟写法
1.教师组织学习《夏天里的成长》。
(1)出示课后第1题
(略)、学习要求:
①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②文中写了哪些事物在迅速生长,圈画出来,再用横线勾画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
学生活动:默读圈画后全班交流,发现三个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围绕中心意思写。
(2)教师提出质疑:课文围绕着中心意思写了三部分内容,这三段话能不能调整顺序?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发现作者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无生命的事物再写到人,三个方面不能调换顺序。
(3)教师小结:第2~4自然段分别从动植物、山河大地、人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围绕中心意思“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开描写,把课文的中心表达得更全面。
(4)教师出示课后第2题。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勾画出该段中心句,圈画该段中描写的动植物。在合作小组中交流看法,达成组内共识。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结果,借助评价单(扫描下页第2~3课时资料二维码查看)修改。
(5)聚焦中心意思“长”。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长”字在本段中心句中反复出现。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动植物是怎么“长”的?如果你是画家,要给这段话配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摘录相关词句,完成学习任务单(扫描下页第2~3课时资料二维码查看)。
学生活动:
摘录体现动植物长势快的相关词句,完成学习任务单。
组内交流,互相欣赏,完成评价单。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通过“一天”“一夜”“昨天”“今天”等时间词,写出了不同的生物在夏天里共同的特点——迅速生长,一个快过一个。
(6)关联生活,仿说句子,加深体会中心意思“长”。(出示)
荷花、秧苗、蝌蚪、蚕宝宝……
①你在___________上看____________,一天____________,你到____________里听声音,一夜可以____________。
②昨天是____________,今天是____________,明天就变成了____________。
③一____________,几天不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天不见,就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集体共享。
(7)播放生活中动植物快速生长的视频,体会作者选取事物的巧妙。
教师提出质疑:生活中快速生长的动植物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这几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交流作者选取文中事物的原因。
师生结合“交流平台”,得出结论:作者围绕中心意思“长”,选择生活中最有代表性、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事物作为例子,写出了动植物在夏天“长得快,变化大”。
(8)实践活动:咔嚓,我来记录动植物的“长”。
周末和家人、朋友外出赏景,选择一种动植物,拍上若干张照片,记录它的“长”。
2.教师组织集中学习:结合批注,阅读习作例文《小站》。
(1)教师出示《小站》课后题。
学生活动:
①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批注和课后题中的问题。
②交流讨论,明确例文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小站的“小”。
师生交流,总结方法: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小”,从小站“小而精心”“小而美丽”“小而温暖”三个方面,写出了小站之小。
(2)根据交流内容,为小站绘制一张名片。
出示学习任务:小站虽“小”,却设计精心,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你能否化身“小站推介家”,为小站设计一张名片,让更多人了解这座美丽的小站?
学生活动:
①自主阅读,勾画并整理语言,绘制小站名片。
②借助评价单,小组内互评并修改。
二、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可视
1.教师出示《松鼠》一课的思维导图范例(见课件),师生分析思维导图绘制要求:
(1)提炼信息,减少非必要的文字。
(2)围绕中心意思绘制,不同层级之间可用不同颜色表示。
(3)使用简笔画、色彩等,让画面更生动。
2.结合绘制要求,分组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活动:
(1)分两个小组,结合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绘制“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写并选取不同事例”的思维导图;结合习作例文《小站》,绘制“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写”的思维导图。
(2)两个小组交换欣赏思维导图,完成评价单(扫描下页第2~3课时资料二维码查看)。
三、结合思维导图,加深理解
1.结合思维导图和课文学习,交流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
学生活动:
(1)从绘制的思维导图中选择一幅,交流课文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
(2)认真倾听,借助评价单进行评价。
2.师生结合《夏天里的成长》《小站》及“交流平台”,总结写作方法: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可以把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全面、充分。
第2~3课时资料二维码
第4课时
一、比较阅读,学习如何选材
1.出示学习要求:
对比阅读《盼》《爸爸的计划》,想一想: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活动:
(1)自主阅读《盼》《爸爸的计划》,结合课后题及批注,整理并填写学习单1(扫描右侧第4课时资料二维码查看)。
(2)小组借助学习任务单交流,做好汇报准备。
师生交流,达成共识:从这两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盼》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择了“得雨衣盼下雨、下起雨盼出门、又下雨盼如愿”这三个事例;《爸爸的计划》围绕“爱”这个中心意思,选择了给家里每个人制订计划、定时开关气窗、按时作息和订暑假计划这几个事例。
2.教师引导思考:这两篇文章选取的事例能否表现中心意思?
学生活动:
(1)自由发言,思考事例与中心意思之间的关系。
(2)交流汇报,提炼写作方法。
教师小结:在习作中,要围绕中心意思选取合适的事例(材料),确定重点材料。
二、初试身手,练习如何选材
1.聚焦“初试身手”,练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材。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完成“初试身手”第一个练习。
学生活动:
(1)自主打钩,为“戏迷爷爷”选材。
(2)在合作小组中讨论交流,说一说选择的材料及理由。
2.迁移运用,完成“初试身手”第二个练习。
学生活动:
(1)从题目中选择一个,确定选择的材料以及重点材料。
(2)同桌交流,并借助评价单(扫描右侧第4课时资料二维码查看)进行评价。
三、拟订提纲,标注重点材料
1.教师出示习作任务:
请你选择一个汉字展开联想,再围绕你确定的中心意思和选定的材料列提纲。
学生活动:
(1)围绕选定的一个汉字及想表达的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材料,标注重点材料,完成学习任务单(扫描下方第4课时资料二维码查看)。
(2)拟订提纲后,组内交换分享,互读互评互改。
第4课时资料二维码
第5~7课时
一、细读课文,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1.教师组织学习《盼》中“下起雨,盼出门”这一事例。(出示课后第二题)
学生活动:
(1)默读《盼》中第4~17自然段,自主勾画批注,与同桌交流。
(2)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结果。
2.师生共同得出学习结论: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3.学生活动:借助“我”的心跳图(扫描下页第5~7课时资料二维码查看),体会“我”心理活动的变化。
4.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我”心理活动的变化。
5.教师组织学生聚焦《盼》展开辩论。(出示)
辩论赛通知
亲爱的同学们: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作者通过“下起雨,盼出门”这一事例,已经写清楚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得雨衣盼下雨”和“又下雨盼如愿”这两个事例能否删去?请大家以此为辩题展开辩论。
×年级×班
×年×月×日
学生活动:
(1)根据自己的观点成为辩论正反方。(预设:能删去,不能删去。)
(2)结合文本内容,阐明自己的理由,并借助评价单(扫描下页第5~7课时资料二维码查看)评价。
教师依据辩论内容进行小结:《盼》选取了三个事例,详略得当,相辅相成,更有力地凸显了中心意思“盼”。同时,作者将重要部分“下起雨,盼出门”写得详细些、具体些,也给读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