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循认知逻辑,彰显思辨力量
作者: 蒋青青
议论文是以论点为核心,以论证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议论文主要包括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观点或主张。议论文要求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语段主要用于议论文,是构成议论文的主要语言单位。一个议论语段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证明或反驳,也可以只是一个论点、论据或扼要的论证过程。
一、举例论证语段
即根据论点列举典型的、代表性的事例,并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证明观点和看法的正确性,从而让论点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性。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有一语段,运用事例——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最终制成石蕊试纸,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①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②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③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④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⑤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⑥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⑦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⑧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⑩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11}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12}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13}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以上语段列举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事例——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真理的事实论证观点:①点明波义耳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突出事例的代表性。
②~⑥波义耳的敏感为他发现真理奠定了基础。⑦~⑨一连串的问题正是发现真理的前提和基础。⑩~{13}这一现象和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最终制成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语段所举事例与文章的观点密切相关,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在论述时,经常会列举一些有说服力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在举例论证语段时,选择事例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与论点密切相关,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论证论点。如:
①“有志者事竟成。”②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王。③越王勾践假意投降,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侍奉吴王,为吴国放牛牧羊,以此赢得吴王的欢心与信任。④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⑤勾践回国以后立志发愤图强,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儿,妻子也纺线织布,与百姓同甘共苦。⑥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从而消失了报仇的志气。⑦因此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间里挂了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都会尝尝苦胆。⑧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⑨越王勾践看时机成熟,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
学生习作语段①引用名言提出观点;
②~⑨列举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例证明观点;②~④写越王勾践被打败后,假意投降,并赢得吴王信任,释放回国;⑤~⑦越王勾践发愤图强,卧薪尝胆。⑧⑨越王勾践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后打败了吴国。
二、道理论证语段
通过讲道理,反映客观事物本质来实现论证目的,使论点深刻、可信,具有说服力。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有一语段,运用道理论证重申观点:要发现真理,关键在于善于独立思考,且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①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②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③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①②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分析。③“偶然的机遇”“只会给……”指出科学真理的发现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学生在对某一件事或现象发表看法时,可以通过讲述道理来说服对方或者读者,从而让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如:
①成功不是偶然的,回顾古今中外成功者走过的历程,哪一步没有留下辛勤的汗水? ②正如爱迪生说过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③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④勤者,不惰也;惰者则万事无成。⑤勤奋而不懒散,努力向目标奋进,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学生习作运用道理论证观点。①运用反问句式强调成功不是偶然的;②③指出天才出自勤奋;④分析勤奋就是不懒惰,懒惰将一事无成;⑤“……才能……”的句式点明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
三、比喻论证语段
比喻论证是运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让文章读起来更加易懂和生动,同时也增强说理的效果。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中“议花生”语段,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②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③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④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以上语段写一家人“议花生”的情景,以对话形式呈现了比喻论证语段。①父亲指出花生最可贵的品格。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我们和母亲对父亲的话表示认可;③“虽然……可是……”转折句式,突出花生的内在美。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我”的感悟,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比喻能化平实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喻论证语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能使论点更形象易懂,使语段更富有文采。学生在写比喻论证语段时,可以从自然、生活中选取和本体特征相似的、象征性的事物作为喻体,以小见大。如:
①爸爸说:“竹子全身都是宝:幼年可食,成年可用,暮年可燃。”
②“哇!有这么多好处啊!”我吃惊地说。
③爸爸指着那片竹园,说:“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竹子呢?最懂珍惜时光,茁壮成长。冬天百花凋谢,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而竹子却依然保持翠绿挺拔,它们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精神抖擞地屹立在雪地里,为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
④我说:“那么,人要做对别人有
用的人。做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人。”
以上学生习作,运用比喻论证,通过对竹子的谈论,告诉我们: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做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人。①爸爸告诉“我”竹子的用处多;②“我”对此感到吃惊;③爸爸指出竹子春天默默生长,冬天傲然挺立的品质;④我听了爸爸的话后感悟到“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做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人”。
四、对比论证语段
对比论证常常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有助于突出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中有一个语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在对比分析中论证观点。
①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②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④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①提出观点。②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确凿、有力、令人信服。③前半句“为……而死”为正面分析,极力赞颂,后半句“替……去死”为反面分析,极为憎恶,具体写了两种“死”的不同意义。④正面列举张思德同志的例子,论证“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观点。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对比论证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论点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在运用对比论证的时候,要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要进行对比的论据。对比双方的性质必须是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并且应属于同一范畴。比如,可以是“成”与“败”的对比,可以是“是”与“非”的对比,也可以是“古”与“今”的对比,即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如:
①时光总是要流逝的,但是流逝的意义有不同。②岳飞有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③时光流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利用好时光。④珍惜时间的人,总能抓紧每分每秒,奋力前行;浪费时间的人,就只能虚度光阴,最终一事无成。⑤鲁迅先生就是在海绵里挤水的人,工作很忙,还能腾出时间学习,使他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
学生习作语段①提出论点;②引用岳飞的诗指出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否则会留下悔恨悲切;③承接②指出“利用好时光”的重要性;④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前半句为正面分析,指出珍惜时间的人获得进步,后半句为反面分析,指出浪费时间的人一事无成;⑤正面列举鲁迅的例子,论证了观点。
以上四种论证方法是阐述观点时常见的论证方法,体现了人们为了说清道理普遍遵循的认知逻辑。用好论证的基本方法,写好论证语段,可以彰显思辨的力量,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溧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