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主题单元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作者: 刘欣宇

革命文化主题单元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0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场景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它需要开放性的任务引发学生相对应的表现,评价者再基于评分规则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判断。将表现性评价融入语文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建构答案的复杂表现或是呈现完整的成果以证明其学习质量。确定表现性目标,规划表现性项目,设计表现性任务,细化表现性量规,是单元统整教学中设计表现性评价的基本框架。

一、明晰教学要点,确定表现性目标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紧扣“理想和信念”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以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篇略读课文。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和语文园地。通过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三条语文要素层层递进,呈现一定的进阶性,“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体会革命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从而受到感染和启迪;“查阅相关资料”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体会革命先辈的高尚品质;“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是在学生受到革命先辈高尚品质感染和熏陶后,将内化的理想和信念诉诸文字表达,这与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一脉相承。

确定表现性目标就是从结果入手,明确想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或展示什么样的能力。但是,不能简单地将所有期望的结果全部罗列出来,而是要聚焦那些能够让学生持久理解的核心观念,将其确定为表现性目标。对2022年版课标中革命文化题材教学相关的总目标和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进行分解,在结合上述单元语文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笔者梳理了本单元的四条学习目标,然后从目标的陈述方式甄别出相关的表现性目标,如表1所列。

二、创设学习情境,规划表现性项目

对于学生来说,表现性任务的情境创设至关重要,因为它向学生解释和说明了完成这个任务的价值。设计一个具体而又相对理想的问题情境需要满足以下四点:第一,该情境要有目的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需要考虑该情境是否能够引发评价目标中所需要学生展现的行为表现或能力。第二,该情境要有真实性。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的前提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问题情境的熟悉程度较高,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不仅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还会涉及公平性的问题。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尽可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勾连,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实发生。第三,该情境要有可操作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前要对学情有清楚的认知,要充分考虑学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利用可获得的资源,对情境问题进行充分探究。第四,该情境要有吸引力。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首先是新颖的,新颖的问题情境往往表现为新鲜有趣的学习内容;其次,该情境具有适度的挑战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基于对单元系列文本的分析,笔者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

为了缅怀革命先辈,学校计划在清明节前后举办以“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展览会。为此,学校文化展览馆需要重新布置,规定中高年级每个班承担展馆一平方米的空间布置任务。我们班同学需要为展馆提供用于陈列的红色革命诗集和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册,由于陈列台空间有限,要求红色革命诗集的数量控制在3本以内,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册的数量为1册。让我们在革命英雄人物的精彩故事中,重温那段血泪交织的红色记忆。

这一学习情境的“问题背景”是学校筹备的展览会,“核心问题”是展馆一平方米的空间布置任务,在这一“核心问题”下又隐藏了一系列驱动性问题:如何制作红色革命诗集?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册应该如何编写?这一真实的情境创设,不仅紧扣本单元的两大表现性目标,体现了自觉的目的性;还因为任务的新颖性、问题的挑战性,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三、基于核心问题,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目标为学生指向“要去哪里”,而表现性任务更多指向学生“如何去”,根据上述学习情境中的核心问题,可以设计如下两项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一:制作红色革命诗集。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指导语:

红色记忆,是永远的丰碑;铿锵誓言,是心中的颂歌。回首过去,是战争、是残暴;而如今,是和平、是安宁。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曲曲惊天的慷慨壮歌,一阵阵激荡的历史风云,被凝聚在一首首红色革命诗词里。在这个任务中,你需要跟伙伴们一起查阅资料,搜集红色革命诗词,感受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怀,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自己创编红色诗歌。每个小组需要将合适的诗词全部收录起来,分类汇编后制作成红色革命诗集。我们将在班级内评选制作最佳的三本红色革命诗集,并陈列于学校展馆中。

要想制作一本精美的红色革命诗集,你要努力做到:

1.以课外搜集的名家诗集作为范例样本,提炼诗集的内容要素,与老师交流高质量诗集各要素的特征。

2.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有针对性地、多途径搜集红色革命诗词。组内如有想自编红色革命诗词的同学,可以运用《古诗三首》中学到的方法自己创作红色革命诗词。

3.根据诗集制作要求,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完成诗集初稿。

这是一个契合单元主题且与单元综合性学习“制作小诗集”板块密切相关的表现性任务。在“制作红色革命诗集”的任务指导语部分,明确说明了该任务的成果呈现形式。由于编写诗集的任务复杂程度较高,因此在指导语中还给予了学生必要的提示。据此,表现性任务一的具体学习活动如下页表2所列。

表现性任务二:编写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册。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指导语:

时代的步伐如同潮水般汹涌前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先锋人物,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他们的功勋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他们对整个时代的影响和推动。在这一任务中,你会认识对党无限忠诚的李大钊、为国献身的革命英雄董存瑞,你将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死观、价值观……同时,你也将跟伙伴一起合作完成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册的编写。为此,你要查阅一些历史文献资料,梳理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深入体会他们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要想编写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册,你需要做到:

1.结合制作红色革命诗集的经验,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确定一本好的革命英雄纪念册应该具备的要素。

2.小组成员确定要编写进纪念册中的革

命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叙写方式(确保组内相同,组间不同),并广泛搜集与该故事相关的背景资料。

3.书写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运用外貌、神态和言行的描写凸显人物品质,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4.自评、组内互评撰写的革命英雄人物故事,根据修改意见自行完善,小组合力汇编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册。

在这一表现性任务中,学生依托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以及综合性学习中的系列文本,重点关注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从人物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品质。编写革命文化纪念册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能力,在学完课文和完成相关实践作业的基础上,真切感受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了解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该表现性任务的指导语部分同样给出了学习支架,辅助学生完成革命英雄纪念册的编写。据此,该表现性任务的具体学习活动安排

如下:

活动一: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小组人数控制在10~15人),各小组组员集思广益,勾连表现性任务一中“制作红色革命诗集”的经验,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确定一本好的革命英雄纪念册应该具备的要素:引人注目的标题、分类明确的目录、真实动人的内容等。

活动二:学生依托《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板块提供的一系列文本,学习阅读方法:结合相关资料,重点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活动三:各小组成员确定要编写进纪念

册中的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叙写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明确“引人注目的标题”要能让读者理解标题的含义,并感悟人物的精神美;“真实动人的内容”要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来进行撰写。

活动四:组内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撰写革命英雄人物故事,小组成员合力编写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册初稿。

活动五:组内根据评分规则自评纪念册制作效果,加以完善。组间互评,推选得分最高的一本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册陈列于展馆。

四、聚焦关键表现,细化表现性量规

事实上,单纯设计表现性任务并不能促成有效学习的真实发生。如果表现性任务缺乏明确的评价量规,其效果就等同于未经严格质量监控的半成品,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要融入表现性评价,就必须辅以严谨的评分机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确保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表现性任务一的评价量规可以根据三个子任务涉及的评价要素来确定评价维度,具体的评分规则如下页表3所列。

表现性任务二的评价量规主要通过学生制作的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册并结合学习目标来确定评价维度。重新审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2022年版课标中对革命文化题材教学提出的要求,其评分规则如下页表4所列。

总之,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融入式的评价方式,其优势在于通过外显的行为分析,有效评价学生理解、运用、合作以及其他复杂的隐性学习能力。融入了表现性评价的学习,学生不只是“被评价者”一种角色,还能在参与小组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反思已有的评分规则,向老师提出评分规则中描述不合理的部分,参与评价量规的完善,从而成为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评价者。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将语文课程“教—学—评”一体化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