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的理解与设计

作者: 曹爱卫

表现性评价的理解与设计0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而表现性评价是最适合素养评价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因没有统一的纸笔考试,更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语言运用的综合表现。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理解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第五部分“课程实施”的“改进教育评价”中,特别提出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

那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崔允漷、王少非等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表现或作品做出判断的过程”[1]。

从概念中可以梳理出表现性评价的关键词有“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评分规则”“复杂任务的表现或作品”。下面对这三个关键词进行进一步解读。

1.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

传统的纸笔测试,从卷面上能考查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学生是否能运用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那就不得而知了。譬如,学生学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即便会讲故事,也知道“坐井观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学到这个程度够了吗?显然是不够的。还要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学了这个寓言故事以后有什么用”等问题,帮助学生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结,学习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学习了寓言故事,学生不仅知道了故事,懂得了道理,还要用故事和道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规劝他人的行为等。但是,“指导自己的言行”“规劝他人的行为”等学习目标是很难通过纸笔测试体现出来的,只有通过表现性评价才能体现。表现性评价在落实学习目标上要求更高,更重视对素养的考查。

2.可行的评分规则

因为表现性任务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所以表现性评价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因而就需要用适切的评分工具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判断。以讲故事为例,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讲述,带给听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判断一个人故事讲得如何,就会涉及多个考查维度,如故事的完整性、临场的表现力、讲述的对象感等。把故事通过理解和讲述,转化成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在新的真实场景中讲述,远远超越了简单记忆故事内容。

3.复杂任务的表现或作品

任何一个表现性评价,都是以具体的任务或者作品为载体。在完成复杂任务或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须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实践操作等,与他人要沟通协作,与自我要监控反省,这些行为都能有效地推进深度学习,改善学习行为,保障学习任务或作品的有效完成。表现性评价评价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或作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而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进行思维加工和判断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等。

可见,表现性评价是围绕任务目标,开展深入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能弥补传统纸笔测试的不足,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借助关键词理解了表现性评价的内涵,那教学中又该如何开展表现性评价呢?

崔允漷等学者认为:“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构成了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核心要素。这三个核心要素需要具有一致性。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就是深度投入学习的过程,也是素养目标落实的过程。”[2]也就是说,表现性任务评价的设计,必须涉及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三方面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六部分“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里,特别指出“第一学段的评价要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见,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表现性评价的设计,除了要明晰三个核心要素内容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下面以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为例,阐述具体的设计思路和样态。

1.表现性评价目标的制订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表现性评价,评价的不仅仅是学习目标完成的结果,还要评价任务完成过程中高阶思维的发展,以及联结真实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体现三个“要”。

(1)评价目标要与学习目标一致。

毫无疑问,表现性评价的目标首先要落实的是课标中要求的学业质量标准。

如阅读能力,第一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主要有以下四条:一是根据提示提取文本的显性信息,通过关键词句说出事物的特点,作简单推测;二是能借助关键词句复述故事等,尝试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三是愿意向他人讲述读过的故事,乐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四是喜欢积累优美的词句,并尝试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其中,第一、二两条重在发展阅读能力,第二、三、四条都涉及积累语言经验和语言材料,感受和体会学习语言运用的乐趣。

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时,就要与以上四条学业质量标准保持一致,不能任意拔高或者降低要求。

(2)评价目标要体现高阶思维。

表现性评价所评的目标,除了课标中提出的学段质量标准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对关键内容、关键方法的理解,以及这些内容和方法的迁移运用,体现高阶认知,促进思维的发展。

如上面学业质量标准中的第一条,学生不仅能根据提示提取信息,做出推测,还要进一步思考“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提取信息的”“为什么有的同学信息提取准确、全面,有的同学却有遗漏、不完整”“以后根据提示提取文本显性信息,我该注意什么”等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推动伙伴之间的协同学习等,发展学生的高阶认知和高阶思维。

(3)评价目标要走向真实运用。

表现性评价目标还要指向学生真实生活的运用。学生只有明确自己“为什么学”“学了以后有什么用”,学习的效能感才会真正体现出来,学习的内驱力才会激发出来。因而,表现性评价的目标一定会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建立联结。

如上面学业质量标准中的第三条,学生只有明确“为什么要向他人讲述故事”“为什么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才会“愿意向他人讲述”,才会“乐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否则,学生的讲述或展示都会处于被动状态,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基于以上认识,《风娃娃》一课的表现性评价目标制订如下:

①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字形比较、看图理解等方法,认识“帮、助、抽”等14个生字,通过按结构分类、观察比较等方法,把握字形特点,写好“车、秧”等9个汉字,并在具体语境中会认读,会书写,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②通过自主朗读、同伴互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升语言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③借助示意图和短语的提示,学习讲述风娃娃的故事,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④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的风还能做些什么,尝试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或其他语言表达方法讲给同学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交往能力。

2.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

表现性评价任务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载体,主要指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或作业。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需要关注以下四个“具有”:

(1)任务具有真实性。

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要考虑真实情境(包括现实生活、学习生活等真实情境)或类似真实情境的需要。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建构反应,能对标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

(2)任务具有连贯性。

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级,帮助学生借助子任务一步一步实现总任务。子任务与子任务之间要富有逻辑,表述要清晰、连贯,在利于总任务完成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如何做成事的一种示范和引领。

(3)任务具有一致性。

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和学习目标保持一致,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目标一步步达成的过程。要在任务完成的过程或者结果中,展示目标界定的具体要求。

(4)任务具有适切性。

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还要具有适切性,能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公正,没有偏见。表现性评价的核心是“表现”,所有任务设计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使他们自主、深入地学习。

总之,表现性评价的任务设计既要关注形式,更要看任务所要评的批判思维、创造力等复杂的学习结果。其设计支架有“情境”“角色”“挑战”“表现/产品”和“受众/对象”五大要素。

根据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支架的五大要素,体现以上四个“具有”,《风娃娃》一课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如表1所列。

3.表现性评价评分规则的设计

表现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建构反应,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表现性评价靠评分工具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判断,评分工具比较多样,有核查表、等级量表、分析性评分规则等。其中,分析性评分规则因对学生素养表现的描述最为具体,更适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表现性评价。分析性评分规则的设计要体现三个“得”:

(1)评分规则得先行设计。

评分规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领作用。学生在开始任务之前,就要明确完成任务的标准,如此,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任务以及如何评价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便于积极主动、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因此,评分规则必须在开始任务之前就设计好。

(2)评分规则得与目标一致。

评分规则是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效果的判断,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和达成学习目标过程中的建构性反应。因而,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必须与评价目标保持一致。

(3)评分规则得从不同维度描述。

学习任务具有复杂性,决定了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要从多维度进行描述。同时,又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又决定了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需要从不同水平层级来描述。立足不同学生的表现水平,从多维度进行评分规则的制订,促使学生对自我学习进行监控和管理。

基于以上认知,《风娃娃》一课的表现性评价评分规则设计如表2所列。

表现性评价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常用的评价方式,能有效地将课程、教学、评价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引发学生深度学习,促进素养提升。当然,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还有很多,多种方式结合运用,会更科学、更全面、更有效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2]崔允漷,王少非等.新课程关键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242-243.

责任编辑 郭艳红

曹爱卫: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师德楷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杭州市曹爱卫名师乡村工作室、拱墅区曹爱卫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独到 研究,提出“智趣”语文教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