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而后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困境突围
作者: 查静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旨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
然而,教师在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跨而不合、合而不整”。“跨而不合”指的是虽然由语文学科“跨出去”,“跨”向一门或多门学科,但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与协同,只是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或任务拼凑在一起,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学科之间的壁垒依然存在,无法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互补。“合而不整”则是指虽然在形式上对语文及多个学科进行了整合,但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任务群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只是在表面上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无法达成预期的综合性学习目标。
笔者与团队教师近年来直面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困境,探索“破而后立”的实践策略来实现变革与突 破。
“破而后立”中的“破”,强调破除在跨学科整合中存在的诸如学科融合生硬、缺乏深度整合等困境,摒弃仅仅为了跨学科而拼凑任务的做法,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深入挖掘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立”则是要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更科学合理且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体系,包括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综合统整,确立多学科融合的学习目标;以评价设计为驱动,校准目标,促进跨学科学习任务深度融合;以素养发展为目的,注重关联,设计进阶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的美好愿景。
一、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综合统整,确立多学科融合的学习目标
教师进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时,应在破除学科樊篱的基础上,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在主题统领下向外延展,选择合适的学科进行渗透、补充,整体构建任务群。因此,在制订学习目标时,既要充分依托学科视野,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方法,又要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综合运用,从而实现多学科共融的学习目标。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民间故事”单元,选编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等经典篇目,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习作“缩写故事”。单元还包含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阅读中外民间故事)。单元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主题为“民间故事汇——从前有座山”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任务情境为开展民间故事汇展活动。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任务一为单元核心任务,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生动情节,体会其蕴含的劳动人民智慧与美好愿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复述与缩写故事,培养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任务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在数学学科中掌握的数据调查与分析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民间故事流传的原因。任务三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整合,让学生在经典民间故事相关的影视剧、戏曲、音乐、绘画、诗词等艺术作品中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任务四基于前三个任务,学生已对民间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因而安排了故事新编、绘制连环画、表演课本剧等创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体验与收获。
那么,教师应如何确立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具体说来,可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明确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与目标
根据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确定单元核心任务与目标:通过阅读民间故事,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能运用创造性复述的方法生动讲述故事,感受民间故事传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第二步:分析可融合的学科及相关内容
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与目标,分析其他学科与本单元语文学习目标相关联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设计可以实施的情境任务,如表1所列。
第三步:统整学科融合的跨学科学习目标
将语文学科目标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就能形成该任务群清晰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学习缩写故事、创造性复述故事。
探寻民间故事流传之奥秘,感受民间故事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歌颂。
运用美术、音乐、课本剧等艺术形式,对民间故事进行多元赏析,并能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拓展阅读优秀民间故事,丰富体验,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
由此可见,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统整学科融合的跨学科学习目标,可以确保任务群立足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以评价设计为驱动,校准目标,促进跨学科学习任务深度融合
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评价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对跨学科学习成果的检验,对学生跨学科素养的评析,还能推动不同学科任务之间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一个全面、动态、连续的评价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跨学科学习中“跨而不合”“合而不整”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评价设计能够明确跨学科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任务之前,应先思考如何证明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这遵循了“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原理。首先,教师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全面考量跨学科学习的核心价值和预期成果,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进行分解与转化,构建评价框架,这个框架包括知识理解、技能应用、过程和态度等多个维度;接着,要为每个评价指标制订具体、明确的等级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清晰地说明学生在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时需要达到的水平,包括用哪些表现性成果来证明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然后,教师依据具体、可衡量的评价指标,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多学科任务设计;最后,为每个任务规划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教师依据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外经典童话”主题,设计了“漫游童话世界”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教师将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进行分解与转化,细化为三类评价标准,分别指向学习目标中的阅读、习作以及拓展分享,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参与学习的情态等多方面表现,并通过“读童话”“编童话”“荐童话”三个学习任务,从“读”到“编”,再到“荐”,完整地呈现童话单元学习的路径与预期结果,引导学生主动调用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等多学科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跨学科素养。
还需强调的是,评价设计不仅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对学习目标的实时反馈。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评价贯穿实践活动的始终,伴随教师和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细致观察和评估,教师能够更深入地对学生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主体、多形式、多维度评价,了解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状态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反思,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的有效对接。
评价如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的精准罗盘,能够有效地靶向目标,因为始终对应着学习目标,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的多学科任务起到了校准的作用,确保不同学科的任务深度融合,共同服务于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以素养发展为目的,注重关联,设计进阶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跨学科学习的实施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为动态的实践空间。在跨学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线性积累,而是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地应用、整合和创新各
学科的知识,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任务变得尤为重要。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应当注重关联:一是注重与生活关联。围绕主题结合不同学科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使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能力,深入体验,习得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二是注重与实践关联。实践出真知,跨学科学习应该促成学生“为真实而学”,用实践活动来支持学习者的选择、自我指导,实现自主、自导学习;三是注重学科间的关联。所谓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指的是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上,也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因为注重了关联,所以任务群的设计必然会体现出序列化和系统性,这意味着各个任务之间具备逻辑联系,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其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应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现实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实现素养的进阶。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金秋时节”,学习内容包括《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习作“写日记”。学习本单元时,正值秋意渐浓,围绕这一单元主题,教师设计了“寻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倾听、寻觅、感受秋天。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为: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与秋天相关的诗文,深入理解并感受其中所描绘的秋景所传达的情感;采取多种形式观察、体会秋天的景物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能够将寻秋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秋天的日记”。
依据这一综合性目标,经由目标分解制订评价标准,并据此进行跨学科任务设计:初始阶段,学生以语文学科任务开始,读诵秋天的诗歌、散文,积累描绘秋天的词汇与语句,感受文字里的秋韵;接着,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接连开展了统计秋温变化、录制自然秋声、描画最美秋色、品尝秋天美食等活动,多层次地从各学科角度深入、全面地感受“寻秋”的情与趣,体会秋天的美好,并尝试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描述;最后,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发现、体验、收获,一篇篇“秋天日记”生动呈现出秋天的魅力。
纵观整个任务群,任务的难度随着目标的推进而逐渐增加,从课内的诗文学习中的知识积累、理解和初步运用,到课外的具身感知、实践体验,再到用文字个性化表达。各阶段任务之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整的学习任务群。
再如,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动脑筋称出大象的重量,赞颂其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品质。基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综合性学习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实验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并能按序说出经过,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拓展阅读智慧少年故事,学习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等优秀品质”,设计了主题为“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框架如上页图3所示。
依据目标,围绕主题,教师为任务群创设了读《曹冲称象》故事、学曹冲称象方法、说智慧少年故事三个任务,由课内走向课外,由语文学科延伸向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任务的层级明晰,每个任务下还设计了具体活动,实现了目标的细化与落实。其中,任务二是对任务一的深化,既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呼应了任务一中对人物形象的体会,还训练了学生按顺序说经过的能力,为任务三说故事进行了技能铺垫。可见前一阶段的任务成果又为后续任务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在目标统摄下,注重关联,可以更全面立体地统整任务群的设计,能确保每个任务的进阶对应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也能保证多个任务之间呈现整体系统性和逻辑关联,助推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面临诸多挑战,需通过“破而后立”的策略实现突围,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