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心里长出来的“伟人形象”
作者: 许嫣娜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已经学到哪一课了?
生:(齐)我们学到《我要的是葫芦》。
师:那之前的课文你们都熟悉吗?
生:(齐)熟悉。
师:要不测试一下?
生:好啊。你来吧。
师:(出示:一面队旗、一把铜号、 一对红领巾、一片欢笑)孩子们,看到这几个词语,你们联想到哪篇课文?这四个词语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小朋友到郊外去游玩。
师:对啊,这群小朋友还是一群有特殊身份的小朋友,他们有个骄傲的
名称,你知道吗?
生:少先队员。
师:太棒了!你看我们学过的课文不能只会读词,还要把词连起来,变成一个又一个场景,那才是真正读懂了《场景歌》。这组词就选自《场景歌》,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说说接下来的几组词吗?(出示)
一沓纸、一支圆珠笔、一盏灯、一大束鲜花
师:看看这一组词,你想到哪篇课文里的哪个场景呢?
生:(齐)《一封信》。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猜出来了呀。那是什么场景呢?
生:露西拿出一沓纸、一支圆珠
笔。她在给爸爸写信,还在信的结尾画了一大束鲜花。
师:这个场景在你的描绘下太生
动了。(出示)
一片片绿叶、一串串葡萄、 一个个山坡、一位位老乡
生:(大喊)《葡萄沟》。
师:小朋友们太厉害了。葡萄沟里的老乡在干什么呢?
生:葡萄沟到处都是绿叶,到处都是葡萄。老乡在山坡上请我们去吃葡萄。
师:(出示)最后一个场景可难了,看谁聪明?
一个礼堂、一块屏幕、一群学生、一位老师
生:(抢答)就是我们现在的场景。
师:哦?我怎么不大明白呀。
生:(非常急切)就是我们现在上课的场景啊,我们就是一群学生,糖果老师就是那位老师呀!
师:(做出顿悟的表情)原来是这样啊!看来,我们只要用上几个词,就能描绘出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场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上课吧。
一、化读课题,乐启泼水之文
师:今天的这个场景会成为糖果老师特别难忘的回忆,因为我遇到了一群非常可爱的学生。(板书:难忘)“忘”字的上面是“亡”,在这里表示丢了的意思,下半部分是“心”,在心里丢了就是“忘”的意思。难忘是指在心里丢了吗?
生:(齐)没有丢。
师:是啊,难忘就是表示今天的这个场景会永远留在糖果老师的心里,永远都不会丢,永远都忘不了,就是黑板上的这个词。(生齐读:难忘)我这里有一段难忘的视频,想和新朋友们一起分享一下,你们想看吗?(播放傣族欢度泼水节的视频)
师:小朋友们都很开心。谁能告诉我,视频里的人都在干什么?
生:泼水。
师:他用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动词,这个动词就是“泼”。你会“泼”吗?请你泼泼我。(生做“泼水”的动作,不够准确。)这个动作不是“泼”,是砸。谁会泼?(请另一个学生做动作,动作准确。)
师:瞧,他的手用力往外甩。这个用力把水往外倒的动作就叫“泼”。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这个“泼”的动作。
(生非常开心地做泼水的动作)
师:会做动作,还要记住这个字。泼出的是水,所以这个字是三点水。(在田字格中板书:三点水旁)被你们一泼,糖果老师的头发就湿了,所以右边是一个“发”字。(继续板书:发)看,发丝上还沾着一颗大水珠呢!(用红色粉笔强调“点”的笔画)小朋友们玩泼水,写“泼”字,个个都很开心,看来视频里的快乐已经传递到了我们的现场。你们能带着快乐的感觉读好这两句话吗?(出示)
清清的水,泼啊,洒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啊,跳啊,是那么开心!
生:清清的水,泼啊,洒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啊,跳啊,是那么开心!
师:我特别欣赏你的朗读,你未来会成为一个小小朗诵家。全班小朋友向她学习,一起读。
(生齐读)
师:视频中的这群人不是在玩泼水的游戏,他们正在度过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就叫泼水节。(板书: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和这个节日有关。(板书:的)齐读课题。
(生齐读)
二、初读读文,了解泼水之境
师:泼水节为什么让人难忘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语文书打开。(出示自读要求)
1.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号。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思考:泼水节是哪里的节日?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师:全班同学都完成了标注自然段号。端正的读书姿势,认真的读书过程,老师一定要给大家点赞。大家有没有读书收获,泼水节是哪里的节日?
生:(齐)傣族。
师:听说过傣族吗?告诉你们,傣族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比如傣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在过泼水节的时候,还要用到很多独特的物品。你们认识吗?(出示象脚鼓、银碗、柏树枝、凤凰花四幅图片)
生:第一个像杯子。
师:一个“像”字表示你不大确定。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是象脚鼓。
师:你从哪里看出这不是杯子,而是象脚鼓?
生:因为杯子没有那个绸带。
师:很有道理,你们看,这是个乐器,最上面是鼓面,旁边挂着绸带。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大象的腿。
师:难怪傣族人民称它为象脚鼓。配着象脚鼓的鼓点,傣族人民还会跳起一种独特的舞蹈,叫孔雀舞。第二个物品是杯子家族的成员了,是什么?
生:碗。
师:傣族的碗,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是银碗。
师:在傣族,银是一种象征纯洁的金属,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尽量用银制成各种生活用品。一到泼水节的时候就拿来用。银质的碗叫银碗。银质的杯子就是——
生:(齐)银杯。
(按照这样的方式认识“银勺”“银手镯”“银项链”“银簪子”等银器和银饰)
师:第三个呢?
生:柏树枝。
师:是吗?你怎么认出来的?
生:因为柏树的枝一年四季都是
绿色的。
师:对呀,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生:(齐)《树之歌》。
师:松柏四季常青,是吉祥树。最后那个植物又是什么?
生:(一起大声喊)凤凰花。
师:你们为什么这么确定?
生:因为课文里说的是火红火红
的凤凰花。
师:凤凰花在你们的召唤下,打开了自己的花瓣。齐读。
生:(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三、首尾连读,发现泼水之秘
师:凤凰花一年只开一次。泼水节在每年的四五月份,一年也只有一次。这就是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叫什么?
生:(抢答)一年一度。
师:(故作神秘,抬起头)看,天上的月亮圆了,一年一度的什么节又到了?
生:(齐)中秋节。
师:(作倾听状)外面的鞭炮响了,一年一度的——
生:(大声接)春节又到了。
师:都学会了。注意了,我反过来说,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生:玩。
师:说话要完整。
生: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小朋友们在玩。
师:谁能够说得更有年味儿?
生: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小朋友们拿着鞭炮在外面玩。
师:还有吗?
生: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小朋友们在包饺子。
师:新年旧年相交,有年味儿。
生: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小朋友们在家里给老人拜年。
师:好孩子。每一年都有泼水节,课文里说,哪一年的泼水节最令人难忘呢?
生:(齐)1961年。
师:对呀,1961年在课文里连着出现了好几次呢。(出示课文第7、8自然段)
(生齐读)
师: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这么令人难忘?谁来了?
生:周恩来总理。
师:你知道周总理吗?
生:我去过周恩来总理的故居,所以我知道周恩来总理。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你们知道周恩来总理是干什么的吗?
生:是过泼水节的。(听课老师发出笑声)
师:他是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
水节的。那他还做了什么呢?
(生不出声)
师:看来小朋友真的不大了解,那听糖果老师介绍吧。(出示周总理的图片,并附周总理、周恩来总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文字。)
师: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的开国
元勋,伟大领袖。他一生工作勤奋,常常是从白天一直工作到晚上,又从晚上工作到白天,夜以继日地工作。即使他这么忙,只要他有一点点时间,都愿意和人民在一起,所以大家特别喜爱他,亲切地称他为周总理。(板贴:周总理)谁来亲切地读一读?
生:(很有感情)周总理。
师:真亲切,都带着笑容了。我们一起来呼唤周总理。
(生齐读)
师:人们不仅喜爱他,还非常尊敬他。读——
生:(齐读)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四、依图读文,喜迎泼水之宾
师:总理那么忙, 1961年的时候,
还特意赶去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人们可高兴了,为总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这个仪式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3自然段。
师:第3自然段是全文最长的一
个自然段,也是最难读的。糖果老师教给你们一个好方法,一句一句地读。请你数一数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然后一句一句把它读通读顺。
(学生按分句的方法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老师表扬边数句子,边做符号的学生,指导大家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这个自然段一共有4句话。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第3自然段)
师:真棒!读完这个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欢迎画面?
生:傣族人民敲起了象脚鼓。
生:他们还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
生:我还看到有花炮升上天空,天上像开了花一样。
生:还有一条条龙船也划过来了。
师:除了看到这些画面,你还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人们在欢呼:“周总理来了。”
师:周总理来了,人们在欢呼,你的声音还不够激动。
生:(比刚才激动了一点)周总理来了!
生:(声音更响了)周总理来了!
师:你很激动。
生:(挥手大喊)周总理来了!你们快看啊!(听课老师鼓掌)
师:你们的欢呼声把糖果老师带到了那个欢迎的场景。老师决定用一组词语把这个场景记录下来。(出示)
一条条龙船、一串串花炮、一( )花瓣、一( )欢呼
(生齐读前两个词语)
生:一片片花瓣。
师:最难的是最后那个,谁会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