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注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 虞大明

课前交流:

师:孩子们,看过电影《长津湖》吗?

生:看过!

师:看完后,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志愿军很勇敢!

生:我知道,我们出兵是为了帮助朝鲜,打败侵略者。

生:有些战士都被冻成冰

雕了。

师:是啊!如果朝鲜被占领,战火一定会蔓延到我国的东北地区。唇亡齿寒,面对邻国遭受的侵略,我们要不要帮?

生:要帮!

一、情境导入,了解背景

师叙述以下片段:(配乐《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想把战火引到我国边境,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随即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1952年10月20日,黄继光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担任爆破任务,掷完了手雷,打垮敌人几个火力点后,在身负七处伤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孔,壮烈牺牲。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黄继光是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

生:我们必须保卫朝鲜,保

卫国家。

师: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

畔,耸立着一座“抗美援朝纪念塔”,祭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回到71年前,一起去追寻这个伟大的身影——黄继光。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概览全貌

1.反馈难点字词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

谁愿意来领读本课生字词?

(生领读)

(师出示)

战役、屡次、摧毁、冰雹、胸膛;

597.9高地、匍匐前进、参谋长;

晕(yūn):晕倒;

晕(yùn):红晕、日晕、晕车、晕船。

师:哪个词比较难理解?

生:我不知道“屡次”的意思。

生:“屡次”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思。

生:给它找个近义词就是

“多次”。

师:同学们,“胸膛”在哪儿?(生指)来,张开双臂,挺起胸膛。

生:597.9高地。(读作五百九十七点九高地)

师:还可以怎么念?

生:五九七点九高地。

师:另外,“晕车、晕船”的

“晕”读第四声,大家要读准确。

2.概览文章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

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

师:谁来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了黄继光所在的

营攻打597.9高地,却被敌人碉堡里的火力打了回来,黄继光和两个战友去炸碉堡,队友牺牲了,他也受了好几处伤,他慢慢爬向火力点,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师:最后——

生:最后黄继光牺牲了,战

士们占领了高地。

师:这样就概括得很完整,谁能概括得简洁一点?

生: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

利,用胸膛堵住了机枪口。

师:最终——

生:壮烈牺牲。

师:加上战役名称,连起来说一遍,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壮烈牺牲。

师:很不错,这样概括,既简洁又完整。

3.交流英雄品质

师:了解了事件的大致内

容,你觉得黄继光是一个怎样

的人?

生:我觉得黄继光英勇无畏,他为了任务能顺利完成,果断接下了任务,去炸敌人的碉堡。

师:(板书:英勇无畏)是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生:我觉得黄继光是一个舍

己为人的人,他用胸膛堵住枪口,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师:这个“舍己为人”,为的不仅是自己的战友,还有在座的你我。

生:黄继光扑上去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

师:(板书:奋不顾身)说得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导读提示,明确任务

师:同学们,想要学好这篇略读课文,可以关注哪里?

生:可以关注课文前面的导

读提示。

(师出示导读提示)

课文讲述了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事迹。读一读,找出课文中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他怎样的英雄气概。再读读其他的英雄人物故事,和同学交流。

(生默读)

师:找出课文中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语句,请你用横线画句,用圆圈圈词,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用笔记录下你的思考。

四、圈画批注,感受英雄

1.个人默读;组内交流

(生默读课文,画找句子,圈关键词,写批注。)

师:思考结束后,和组内小伙伴议一议。

2.班级交流

师:同学们,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黄继光的英雄气概?

片段一:

生:请大家看第5自然段,我觉得黄继光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去炸毁敌人的火力点。

(师相机出示第5自然段)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师:他在什么情况下下定决

心说这句话的?

生:时间剩得不多了。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启明星升起来了,已经四点多了。

师:如果不拿下这个高地,这场夺取高地的战斗会失败;可能

导致上甘岭战役——失败;后果严重一些,那将导致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失败!

师:还有谁也关注了这句话?

生: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

人的火力点。

师:什么叫“注视”?

生:盯着看。

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敌人的机枪里射出了比

雨点还密集的子弹。

师:在这枪林弹雨中,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志愿军冲了上去,机关枪开火了,倒下了一大片,战友们有的受伤,有的牺牲了。

师:枪林弹雨里,是一张张由子弹炮火交织而成的死亡之网,黄继光紧紧地盯着火力点,他心里什么感受?

生:这么多战友牺牲了,他很愤怒。

生:时间不多了,黄继光很

着急。

师:要读好这段,重点是要读好哪些词?

生:愤怒、注视、坚定。

师:黄继光目睹耳闻了这一

切,他的内心是——愤怒的,他说话的语速是——较快的;语气是坚定的。自己练习读读这段话,读出那份愤怒和着急。

(生练习,齐读。)

片段二:

生:(“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爬去。”)这段话说明黄继光对胜利非常渴望,内心十分着急。

(师相机出示)

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师:时间这么紧迫,为什么要用“爬”?

生:因为对方的火力很猛,不用爬根本无法接近。

(师出示)

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师:他即将面对的,是敌人用枪弹拉开的死神之网,黄继光清楚吗?

生:黄继光心里很清楚。但

是,时间非常紧迫,已经容不得他多想了。

师:千钧一发,黄继光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师:黄继光紧紧握着这枚手

雷,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要炸了这个火力点。

生:这个火力点害得很多战

友牺牲了,我一定要摧毁它。

生:就算我死,也要炸了它。

师:是啊,看到此情此景,他下定了决心——(师生配合读)

师: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

生: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

的消息吧!

师:把你们满腔的愤怒,倾注在你的朗读之中。

(生齐读)

片段三:

师:刚才同学们关注了两处

黄继光的语言描写,有没有关注黄继光的其他表现?

生:请大家看第8自然段,黄

继光一个战友死了,另一个也负伤了。而他为了完成任务,十分顽强。

(师相机出示)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师:你体会到黄继光的顽强了吗?想一想,他为什么爬着去火力点?

生:敌人的机枪全都对准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比之前更猛了,黄继光没法站起来。

师:为什么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来爬?

生:不光是因为火力大,此

时的黄继光已经负伤了,受伤这么严重,他只能用爬的。

师:相比于刚才的雨点,冰

雹给你什么感觉?

生:更大,更痛!

生:比雨点猛烈。

师:黄继光负伤了,他爬得是如此艰难,谁来读一读?

生:(放慢语速朗读)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片段四:

生:请大家看第9自然段。

黄继光已经中弹,连爬都很费劲了,现在居然站起来了,从这里我感受到他十分英勇。

生:黄继光受了很重的伤,他需要使尽全身的力气才能站起来。

(师相机出示)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师:最能体现黄继光英雄气概的是哪里?

生:“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

师:从“雨点”到“冰雹”,再到“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你体会到什么?

生:黄继光离火力点越来越

近,火力越来越猛。

师:文中对枪弹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课文之前把枪弹比作雨点、冰雹,现在比作暴风雨,我感觉火力更猛了。

师:这段还有哪里可以看出黄继光的英雄气概?

生:我觉得“突然”这个词也可以体现黄继光的英勇,黄继光受了很重的伤,他需要使尽全身的力气才能站起来。

生:我关注了这个“啊”字。他的战友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受伤这么重,火力这么猛,他们不敢相信黄继光居然还能够站起来。

师:黄继光站了起来,他在想什么?

生:我要炸了它!

生:我要坚决完成任务,战

友们还在等着我呢。

师:此时的黄继光,身上已经多处中弹了,谁也没想到,伤痕累累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谁能读出这份视死如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