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启慧家乡戏

作者: 龚煜 陈辉 孙爱军

[摘 要]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兴杖头木偶戏为例,通过确立“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目标、统筹“非遗”泰 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内容、优化“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实施等措施,让学生在“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中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通过美育领衔,“五育”融合,开辟出一条润心启慧、立德树人的新路径。

[关键词]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润心启慧;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07-03

泰兴杖头木偶戏起源于民间民俗活动,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通过10余年的实践,将江苏“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使课程经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摸索到规范、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一、发现价值:确立“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目标

1.重新认识民间表演艺术。泰兴杖头木偶戏是融雕刻、操控、服饰、文学、戏剧、演奏等诸多艺术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

这种民间表演艺术具有三大特点。其一,在制作方法上,既讲究木偶造型的明快优美、面容的生动传神,又注重服饰打扮的色彩与层次,巧妙融合了京剧、川剧、黄梅戏的造型艺术之长及民间绘画技法,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使得每件木偶都堪称精美的艺术珍品。其二,在表演艺术上,既兼具京剧的高端大气与黄梅戏的活泼灵动,又有木偶戏操控自如、天马行空的自由洒脱,木偶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之间都带着美感。其三,在情感表达上,既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思想精髓,又寄托了泰兴人以江为襟、奋发图兴的乡土情怀和把握当下、开拓未来等美好精神。

概言之,泰兴杖头木偶戏这种民间表演艺术因其特殊的艺术与精神审美价值,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它表现出来的别样韵味以及富含的美好愿景与温暖情愫,让我们能够从灵魂深处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与美妙。可见,开发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传承“非遗”并赋予其新时代精神,让学生沉浸在家乡戏的美好之中,润心启慧、快乐成长,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

2.从民间表演艺术到学校课程。泰兴杖头木偶戏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

首先,它可以通过优美的造型、动作,丰富的服饰以及色彩,营造独特的视觉美感;通过旋律优美的音乐和字正腔圆的演唱,带来别样的听觉享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其次,它既可以借助故事情节发挥文学教育功能,又可旧瓶装新酒,实现跨界融合——将木偶戏表演与英语情境对话、物理原理解读、化学变化呈现、历史事件还原等学科知识的学习、消化、应用等巧妙融合,让学生轻松乐学,提升智育效果。

最后,杖头木偶的绘制,尤其是木偶的操控及演唱等,对体力均有一定的要求。再加上场景布置、道具搬运以及演出场所打扫等烦琐事务,使得泰兴杖头木偶戏具有劳动教育价值。

此外,泰兴杖头木偶戏还具有特殊的德育价值。泰兴杖头木偶戏内容丰富,既有传统剧目又有现代编演。我们收集整理了很多民间艺人的剧本,其中包括《穆桂英挂帅》《四进士》《五女拜寿》等流传较广的传统故事,又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样板戏;笔者还结合地方红色资源,编演了《杨根思》《觉醒(沈毅)》等校本剧目。这些故事要么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么植根乡土,带有时代印记,体现了现代革命者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泰兴杖头木偶戏从准备到演出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教师、学生、家长的分工协作与通力配合,不少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完成了自我突破。这使得泰兴杖头木偶戏特有的美育润心优势展露无遗。

鉴于泰兴杖头木偶戏的育人价值,我们大胆实践创新,将其引入校园,开设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传承“非遗”,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走出校园,探访泰兴杖头木偶戏表演艺术家,寻根溯源、虚心求教;邀请泰兴杖头木偶戏“非遗”传承人演艺传技、讲故事;编撰校本教材,开设泰兴杖头木偶戏教学课,创办泰兴杖头木偶戏社团,开展泰兴杖头木偶戏系列教育教学、演出活动,鼓励师生全员参与。我们还成功申报立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以泰兴木偶戏为驱动促进美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让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有了更科学、更规范的研究依托。种种举措让泰兴杖头木偶戏完成了从民间表演艺术到学校课程的转变。

3.传承文化从自发到自觉。泰兴杖头木偶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增强美育熏陶,激发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热爱,促使学生真正继承、创新泰兴杖头木偶戏艺术,进而自觉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肩负着引导学生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教育使命,在发掘“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学校能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培智启慧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作用,从而促使泰兴杖头木偶戏这样的“非遗”文化的保护、继承、传播与创新,自然而然地完成从自发试行到自觉推进的嬗变。

二、重构技艺:统筹“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内容

1.从民间经验到“五育”融合。对“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进行挖掘,开发《润心启慧——江苏非遗泰兴木偶戏教程》等教材,设置基础性美育入门课程以及拓展性美育综合大课程。

培智启慧——基础性美育入门课程:以木偶制作、木偶操控、剧本写作和演出为主,融合塑形、着色等美术手法,编曲、乐器演奏、戏腔演唱等音乐技艺,以及剧本编写、唱词美化等文学创作。课程以继承民间艺术经验为主,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木偶设计、制作,以及进行材料改良等方面的创新。

润心融合——拓展性美育综合大课程:以基础性美育入门课程为中心,以“知识探究—合作创演—角色体验—分享交流”为主线,以“全员参与、惠及各科、人人受益”为要求,探究其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相融之道,力求“五育”融通,涵养学生精神世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

2.从教学任务到集体行动。一开始,课程实施多局限于课堂,常占用音乐、美术课及周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课时数为12课时。授课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泰兴杖头木偶戏历史探寻,第二部分为泰兴杖头木偶戏造型(设计制作)之美,第三部分为泰兴杖头木偶戏编演之美,第四部分为泰兴杖头木偶戏传承融合。课程教学按照“了解泰兴杖头木偶戏发展历史—学习制作方法流程、如何编演—进行实践操作—学会传承融合—表达内化”的程序进行。上课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学生先学—教师导学—当堂练习—交流展示”四个基本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在学生最初的体验性学习分享交流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调整分工与组合,再让学生开展制作实践。每次课程学习结束后,各小组都要提交2~3个作品进行展评。

随着研究的深入,课程实施的落脚点从教学任务完成扩展到课堂教学与集体行动同步进行、同频共振。

“非遗”传承人进校传艺表演、经典名著人物形象木偶设计制作大赛、木偶戏联合展演、“我是‘非遗’传承人”评比等精彩纷呈的活动点燃了全体师生的参与热情,使得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研究成为师生内心的追求。

3.从点上研究到面上推进。学校精心统筹,完成了制订课程纲要、优化课程内容、编制教材微课、建立评价体系等工作,并以“6+”为抓手,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6+”的具体内容如下。“教师+”:倡导教师人人学习泰兴杖头木偶戏(音乐、美术教师必学),为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师资保证。“音、美+”:通过基础性课程中的音乐课和美术课,开展泰兴杖头木偶戏教学,向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普及泰兴杖头木偶戏,拓展泰兴杖头木偶戏艺术传承广度。“拓展+”:通过拓展性美育综合大课程的实施,实现泰兴杖头木偶戏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合,达成“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目标。“活动+”:通过与泰兴杖头木偶戏有关的访、学、做、展、编、演、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课程在校园中流行并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将泰兴杖头木偶戏元素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将泰兴杖头木偶戏元素内化于心。“基地+”:借助江苏省“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传承基地(包括校外基地和学校筹措资金建设的校内“非遗馆”)优化课程实施。

三、因材施教:优化“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实施

1.布置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任务。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艺术基础与题材偏好开展教学活动。大体按照学生“认识泰兴杖头木偶戏—走进泰兴杖头木偶戏—探索泰兴杖头木偶戏技法—创作演出泰兴杖头木偶戏”的思路层层推进,基于学情差异分配或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任务,以充分挖掘不同特长、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潜力,让他们都能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

2.开展以生为本的课程教学。凸显“三让助学”授课理念,“三让”即“让看、让做、让评”;“助学”指帮助、扶助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欣赏、多动手创作、多亲身演出、多做出自己的分析和价值判断。对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以生带生,师徒结对,实现互助共进。另外,为方便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在课程手册中增加了二维码,以使学生可以随时扫码观看教学视频。

3.实施从基础到拓展的分层教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基础学生的教学模式为:了解泰兴杖头木偶戏的发展历史、内容范围及制作工序,初步掌握其制作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创作表演,在“学中做、做中学”,进行巩固、改进,并积极呈现自己的创意想法。传承学生的教学模式为:了解非遗文化内涵,掌握泰兴杖头木偶戏制作、剧本创作及演出过程中的高级技巧,能够以传承人的心态和责任感自发地在“学中做、做中创”,尝试在主题、题材、风格、形式上进行创新,树立对泰兴杖头木偶戏的传播推广观念和更新升级意识。

四、实现自我:让学生站在课程的高处进行评价

1.让学生在“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中学有所乐。学校定期举办木偶设计制作比赛和木偶戏联合展演,给学生提供展示他们作品的机会。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泰兴杖头木偶戏的兴趣和创作、演出的信心。学校还把学生创作的作品悬挂在廊道上或陈列在学校的“非遗馆”中,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学生沉浸在用自己“非遗”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其乐无穷。

2.让学生在“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中学有所获。泰兴杖头木偶戏美育课程是“五育”并举、与各学科相融合的综合育人课程。我们以让学生自制木偶,并自编自导、自演精彩纷呈的木偶戏再现经典名著故事、实现英语场景对话、演绎科学原理、重现历史事件等。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玩乐中成长、在合作中共进,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让学生在“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上学有所用。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泰兴杖头木偶戏文创义卖、泰兴杖头木偶戏义演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义卖、义演所得的收入全部回馈社会,如捐献给慈善机构,这种做法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劳动所得回馈大众的幸福感。同时,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并爱上了“非遗”泰兴杖头木偶戏。

“非遗”传承之路,漫漫修远,道阻且长,但美育润心课程,前景美好。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永不止步,就一定能让泰兴杖头木偶戏这颗璀璨的“非遗”明珠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让它在更广阔的原野遍地开花,让更多的学生沐浴在乡土文化之中,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淑明,孙华.以教育戏剧涵养儿童的精神世界: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小学“教育戏剧”课程探索[J].江苏教育,2024(6):80-84.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