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思政发展路径: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 徐宁静

[摘 要]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全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课程思政虽然开创了思政教育新格局,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一定的发展问题。文章依据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思政理论,厘清当前课程思政发展困境,提出基于信息技术,探索构建以课程建设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以课程评价为主抓手的发展路径,以期通过教育信息化驱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信息化;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10-04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不仅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主要阶段,思政教育对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就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建设“大思政课”的重要举措之一,强调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学科课程教学,积极推动跨学科综合育人的深入实施,从而形成强大的思政育人合力与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课程教学全过程,为课程思政发展提供全新路径,进而拓宽育人途径,提升思政育人能力。教育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可有效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破解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更好地引领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

一、课程思政与教育信息化理论探讨

(一)课程思政理论概述

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课程思政源于2014年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全新教育理念,主张将思政元素(包括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传统各学科课程教学,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从本质上来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协同增效,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主张教学中将相应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相融合,凸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即知识教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育人与育才的统一。课程思政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一方面,它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所有课程,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广度。另一方面,它推动课程改革,主张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为科学思维的体现,课程思政将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此外,课程思政还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家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二)教育信息化概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到教学与科研中,以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其核心理念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近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教育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代表的环境资源建设水平提升的1.0阶段和以“互联网+教育”为代表的加快融合创新应用的2.0阶段。从微观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能有效推动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从宏观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是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均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不断地升级与变化。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是当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新目标。

(三)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思政彼此影响、相互促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内容提出新要求,强调数字素养和技能的重要性。立足时代背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全新要求。深化思政课程改革、提升课程思政水平等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融合既是一种外在发展趋势,又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育信息化对课程思政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变革学习、教学、管理和研究方式。从学生角度来看,以信息化方式推进课程思政不仅可以为学习提供个性化支持,还可以丰富学习内容与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从教师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可以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名人访谈视频等数字化,以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升课程教学实效。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也有促进作用。课程思政有效拓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了信息技术进步与完善。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升级,而且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创新。这种融合形成了良性互动,推动了教育的创新、均衡和优质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支持。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思政发展困境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这为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加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课程思政发展面临以下困境。

(一)设施配套支撑不足

“十三五”时期,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积极成效,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增强,但还存在短板。一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滞后。从硬设施来看,部分设施设备老旧、配置较低、承载力不足,无法满足当前教育需求,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从软设施来看,部分地区缺乏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软件,限制了信息化课堂的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二是数字鸿沟加剧,部分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不足、计算机设备数量与性能不足、网络连接不稳定等问题未被有效解决,这加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三是缺乏专业的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特别是缺乏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监管,以致学校师生面临信息泄露、重要数据丢失或被非法利用等多重风险。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课程思政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在推动课程思政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不足。课程思政需要实现跨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整合与交叉利用,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单一,难以达到课程思政的要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二是缺乏学习动力。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等任务较多,部分教师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课程思政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一些学校不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未能充分开展与信息化教育有关的专业培训,存在缺乏专业教师或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如年龄结构不合理等。

(三)课程评价不足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优化发展的起点。课程思政起步较晚,相应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尚未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因为缺乏标准,所以无法科学量化课程思政成效,难以全面客观评价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成效。二是评价方法单一,缺乏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评价方法,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现有课程评价方法注重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如课程参与度、实践能力、作业质量等。三是缺乏持续改进机制。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地完善,但当前一方面缺乏反馈机制和监测机制,另一方面无法充分利用有限的信息,构建持续改进的方案,导致难以促进实践的优化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深度不足

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从而提升育人效果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但当前存在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深度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系统性认识,难以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仅仅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以简单的形式融合;二是课程设计不完善,缺乏对思政教育目标的充分考量,仍将重点放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无法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

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同样阻碍课程思政的发展,部分地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依旧存在。教育信息化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工具,但这些工具似乎更多地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较少用于价值观念培育等。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思政发展路径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思政的发展要紧紧围绕课程建设这一主阵地、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教师队伍这一主力军、课程评价这一主抓手,推动育人过程智能化,教育管理智能化、精准化。具体路径如下。

(一)以课程建设为主阵地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发展,课程建设是主阵地。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育人的基础和开展活动的基本依据,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信息技术,对课程建设进行完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调研分析与信息评估,了解学生个人需求,为课程发展创新提供基础参考数据。可通过信息技术收集数据,从而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施教,满足教育发展需求。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搭建区域集约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利用平台整合课程思政优质教育资源,让任课教师和学生可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三是打造课程思政信息化样本,通过构建教育信息化典型示范区、典型标杆学校、优秀课程案例等,推广典型经验,为同类区域的课程思政发展提供参照,引领课程提质升级。此外,推进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相加”或“堆砌”,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产出为导向,注重教学实践性,结合学科特点分类施策,以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壁垒,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间的壁垒,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课程的具体体现,是立德树人、人才创新培养的主阵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VR等技术,通过模拟视觉、听觉等,创设教学情境。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入教学情境,开展生动多样的课程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提升课程吸引力。此外,采用情境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组建在线学习小组,开展课前合作探究、课后交流讨论,并以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如纪录片、主题访谈视频等,增强学生的团队观念与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利用互动教学软件,增加虚拟实验、虚拟操作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这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