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健身功法融入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
作者: 全婵兰
[摘 要]中医文化与学校健康教育的结合是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对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中医国粹五禽戏中“虎戏”的教学设计及实践,分析了如何通过“五禽戏”课程树立“大健康”理念。教学设计采用“实践体验为主,理论贯穿始终”的形式,将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观构建于五禽戏基本动作的教学中,把动作学习与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习得技能的同时加深理解中医健康观,进而提升健康素养。
[关键词]中医文化;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五禽戏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55-04
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民族文化。我国对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视,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应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医药文化事业,能加深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禽戏作为中医功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功法,近年来在社会上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以模仿五种动物(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神态编创而成。五禽戏趣味性强,且以肢体运动为主,辅以呼吸吐纳,能强身健体,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现有的五禽戏教学设计多将五禽戏融入体育课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视角开发的五禽戏课程较少。本文以上海中学开设的校本课程“走进国粹五禽戏”中“虎虎生威”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为例,阐述学校如何在高中健康教育中引入中医文化主题,以及如何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进行中医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开设的背景和学情分析
高中生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目前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大多与体育课程结合,这一现状容易导致学生从体育的视角理解健康,不利于“大健康观”的形成[1]。中医文化蕴含丰富的健康教育素材,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身心均衡发展,非常符合健康教育理念。
本课程面向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学习语文课程,对中国传统医学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通过生物学等课程的学习已掌握生物、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都为中医文化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大部分上海中学的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思维特点,体现为认知水平较高、喜欢独立思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兴趣浓厚。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有比较高的立意且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通过设置互动环节,持续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走进国粹五禽戏”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实践体验为主,理论贯穿始终”的形式,将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观构建于五禽戏基本动作的教学中,把动作学习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习得技能的同时加深对中医健康观念的理解,提升健康素养。
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走进国粹五禽戏”课程目标:通过深入体验五禽戏,学生亲身感受并理解中国传统医学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健康观;掌握五禽戏的基本动作要领,有意识地进行调身、调息、调心,神形合一,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课程目标,课程整体设计包括三个部分:(1)通过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健身功法的理解。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是“神奇”,学生为了揭开中医的神奇面纱而参加课堂活动。教师的专业讲授加上学生之间的充分讨论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开阔眼界,形成对中医的深刻理解。(2)通过基本动作的练习活动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明白五禽戏既是一种体育活动,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课程的一大特色是以实践为主,贯穿理论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五种动物进行分类,结合对动物特性的分析和动作练习,让学生体验身心结合、手脑并用,以获得持久的兴趣。(3)通过展示分享活动使学生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学生通过在大自然中体验五禽戏与展示、分享,更深刻地体会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相兼、刚柔并济。在相互交流中,逐步感受中医观念和“大健康观”。
“走进国粹五禽戏”课程包含七个课时。第一课时为通过资料分享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发展历史、名人名著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作用,并简单感知五禽戏。这对第二课时的开展起到铺垫作用。第二课时为“虎虎生威”,聚焦中医阴阳学说,学生在体验中能逐步掌握虎戏的动作要领以及五禽戏中调身、调息、调心的基本要素。第三课时为“呦呦鹿鸣”,聚焦中医经络学说,学生在体验中能逐步掌握鹿戏的动作要领,了解督脉中的重要穴位。第四课时为“熊罴之力”,聚焦中医藏象学说,学生在体验中能掌握熊戏的动作要领,了解人体中五脏六腑的主要机能与“意守丹田”中体现的身心合一。第五课时为“猿提月落”,聚焦中医精气神学说,学生在体验中能掌握猿戏的动作要领,了解精、气、神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六课时为“翩翩起舞”,聚焦中医五行学说,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掌握鸟戏的动作要领以及如何运用五行学说调节情志。第七课时为总结和展示,学生通过在大自然中展示五禽戏,分享对五禽戏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相兼、刚柔并济的体会,进一步理解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医健康观。
三、五禽戏“虎戏”教学设计
以第二课时“虎虎生威”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展示教学过程及教学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节课教学目标:(1)学生能以“取类比象”思维理解中医的阴阳学说,能辨识常见事物的阴阳属性。(2)学生能通过“调息”体验,理解五禽戏呼吸和功法中的阴阳平衡,体悟“调息”对身体的重要作用。(3)学生能通过“调身”练习,理解下颌微收、舌抵上腭等动作细节,掌握“虎举”和“虎扑”的动作要领,较为流畅地完成虎戏。(4)学生能在虎戏的“调心”讨论中,理解虎戏之威猛在于“目”“虎爪”,逐渐领悟以调身、调息、调心为一体的五禽戏功法思维,体验中医身心协调的健康观。
本节课教学重点:了解阴阳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自觉将调身、调息、调心运用于虎戏中,体会虎戏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本节课教学难点:掌握虎戏的动作要点,自觉将调身、调息、调心运用于虎戏中,领悟中医功法的思维与基础操作。
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关于五禽戏的体验部分采用了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作为引导者,由学生课下自学体验,课上深入体验与互动。课堂中关注演练过程中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体验。教学各环节如表1所示,板书如图1所示。
四、总结和反思
(一)总结
1.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平衡、和谐的健康观
调研显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五禽戏与健康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对身心平衡与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有学生认为,“模仿动物的动作以达到身体的平衡与和谐,这能让人放松”“五禽戏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达到了调和阴阳、天人合一的效果,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心、身与环境的和谐”“五禽戏通过调息体现了和谐”“通过动静与刚柔结合的动作以寻求自身内部的平衡,调整自己的身心”“五禽戏中呼吸与动作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与阳,阴阳平衡”。
2.学生有更多传播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意愿
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代表,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课程的学生均表示更愿意传播和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理解,如“我会尽我所能传播这种比较方便的养生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五禽戏十分合适,轻松有趣又不让人大汗淋漓,我想把它教给其他人”“我想教给长辈,让他们更好地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将来我可能会通过发短视频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大家介绍中医的独特美”“我们可以通过演绎生动有趣的话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向大众展示中医文化”。学生对系统地学习中医功法有了更强烈的愿望,很多学生希望继续选修这门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部分学生表示: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演练五禽戏,我不想让大家认为中医功法只是几个动作,希望大家都能参与专业学习。
(二)反思
1.五禽戏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宜采用翻转课堂,突出健康观主线
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学习,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知识生成,给课堂更多空间[2]。中医功法动作的背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动作技能的习得需要较长的时间。若在短短的几个课时里就要让学生对中医功法中蕴含的健康观念有深入的理解,可尝试采用翻转课堂。以本教学设计为例,课程开始前,教师为学生提供视频资料,学生可根据视频资料进行初步练习。课上则以动作规范引导和思辨性讨论为主,有更多时间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体验调身、调息和调心,并体会其中蕴含的健康观。
2.五禽戏课程作为健康教育的载体,兼具德育功能
目前的一些课程将五禽戏、八段锦等归属到体育课程的范围,忽略了其独特之处[3]。五禽戏作为一种中医功法,其中蕴含大量的中医哲学思想,而“医者仁心、德术合一”是中医医德思想的集中体现[4]。以五禽戏为载体的健康教育课程,在每个课时都结合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将中医主要学说和中医传统医德精神贯穿其中。例如,教材在介绍中医阴阳学说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医学蕴含的唯物主义观和辩证法思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对立统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等辩证唯物观去理解中医学的内容[5]。
3.从中医健康观的角度进行大单元设计,为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中医学课程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如果能从中医健康观的高度去设计,可以很好地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这个中医健康观的根基,对学生形成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意义。而大单元设计能够改变碎片化教学,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6]。学生通过亲身演练五禽戏,更容易理解中医的健康观,为后续学习进行了铺垫。例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当问及学生常见的中草药时,学生很快可以分辨出哪些药属阳、哪些药属阴。通过五禽戏让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后,为后期继续开设其他中药学课程和针灸学课程奠定了基础。
中医文化与学校健康教育的结合是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对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具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树立“大健康观”,领略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观,在习得技能的同时加深对中医健康观的理解,进而提升健康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肖龙海,叶德伟.中美日高中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21(11):85-89.
[2] 吕晓娟.基于学生学习力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98-102.
[3] 张继,沈澍农.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导引五禽戏发展探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29.
[4] 王洪龙,黎红梅,肖敏.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德育传承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4):303-306.
[5] 文黛薇,皮至明.在中医学教学中融会德育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8):489-503.
[6]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