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周坚锋[摘 要]“读思达”教学法以阅读、思考、表达为核心环节,对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读思达”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道德与法治教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精准表达与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读思达”教学法;应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59-0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读思达”教学法应运而生。它以阅读、思考、表达为核心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本文将详细探讨“读思达”教学法及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途径。
一、“读思达”教学法概述
(一)概念
“读思达”教学法是余文森教授精心创立并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法。“读思达”是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的简称,这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三个环节。“读思达”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环节获取和整理信息,通过思考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表达环节将所学知识以清晰、准确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作用
“读思达”教学法在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作用。在阅读方面,“读思达”教学法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并消化文本的内涵,从而培养扎实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思考层面,“读思达”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而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表达上,“读思达”教学法着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同时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总之,“读思达”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清晰表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
“读思达”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环节中,学生都扮演着主体角色,需要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清晰表达来建构知识和提升能力。这种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能力培养
“读思达”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阅读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通过思考环节,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表达环节,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强调完整的学习过程
“读思达”教学法强调学生亲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即从阅读开始,通过思考深化理解,最后将学习成果表达出来。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学生通过不断重复这个闭环,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途径
下面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创新改变生活”为例,阐述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读思达”教学方法。
(一)确立教学目标
在应用“读思达”教学法时,教师需要确立精准且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的目标
①学生能够流畅阅读教材文本,理解并掌握文本的基本信息和内涵。
②学生能够从教材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创新的定义、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等。
③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认识到创新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对此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思考方面的目标
①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列举在生活中遇到的创新实例,分析创新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
②学生能够思考创新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创新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而且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③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创新的态度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表达方面的目标
①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教材文本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创新的理解。
②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或班级辩论中,就创新的相关话题发表观点,并能够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
③学生能够通过写作或演讲的方式,向他人介绍创新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的创新实践,传达自己对创新的热情和追求。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创新的内涵和价值,并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二)教学实施步骤
1.引导深入阅读
在这一步骤,教师需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并通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阅读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指导他们从教材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为后续的思考和表达奠定基础。具体教学活动如下。
(1)阅读前的引导
选择阅读文本:选择与创新、废旧物品再利用、环保等相关的文本,确保文本内容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
设计问题: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认为创新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是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阅读中的指导
提取关键信息: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创新的定义、创新的实例、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
鼓励提问: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可以是关于文本内容的问题,也可以是由文本引发的更广泛的问题。
(3)阅读后的讨论、分享与拓展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阅读文本进行小组讨论,组内分享自己从文本中提取的关键信息和提出的问题。
班级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级中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补充。
拓展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三个点:一是创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废旧物品的创新性利用;二是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如激发个人潜能、超越自我、推动社会进步等;三是创新有多种形式,包括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通过深入挖掘以上三个点,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激发创新的灵感。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中的信息,还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从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思辨能力
在这一步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所读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包括对文本主题和内容的理解、作者观点的剖析等。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具体教学活动如下。
(1)小组讨论
让学生围绕“创新改变生活”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创新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你认为创新的背后有哪些推动因素?创新对社会和环境有何积极影响?
(2)案例分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创新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例如,选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的案例进行分析:这种创新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这种创新对个人和社会有何意义?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精准表达与交流
在这一步骤,教师需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精准的表达和交流,指导学生有逻辑地组织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并培养其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通过这一步骤,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在交流中汲取他人的智慧。
以下是课堂教学结束后开展的演讲和辩论活动的示例。
示例1:演讲。
教师在班级内举办“创新与生活”主题演讲比赛,某位学生满怀激情地演讲,具体内容如下。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创新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它如同神奇的魔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和生活。
想想看,就在几年前,我们还在为寻找目的地而在陌生的街道徘徊,而如今,有了智能手机中的导航软件,我们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轻松找到方向。这就是创新带给我们的便利。
同样的,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的出现,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提升自我。这就是创新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在医疗领域,创新更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让我们有可能从根本上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远程诊断和手术成为可能。这些创新拯救了无数生命。
总的来说,创新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让我们拥抱创新,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点评:这位学生的演讲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清晰地表达了创新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示例2:辩论。
在一次辩论会上,正反双方就“创新是否总是能改善生活”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辩手首先发言:“创新无疑是改善生活的重要推动力。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从在线购物到虚拟货币,哪一样不是创新带来的便利。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反方辩手则反驳道:“虽然创新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它的负面影响。比如,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隐私泄露等问题日益严重。再者,过度依赖科技创新可能会导致我们失去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创新。”
在这场辩论中,正反双方通过有力的论证和精彩的交锋,充分展示了创新的双面性和复杂性。其他学生也在这场辩论中对创新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综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读思达”教学法,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实践证明,“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和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詹光明.“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教师作用探究: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亚太教育,2021(1):100-101.
[2] 出润苍.“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1(50):111-112.
[3] 刘巧莺.“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11):62-64.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