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

作者: 罗彩 谢小妮

[摘 要]学校作为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结合学校文化创建、学科教学建设和区域学情特点,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载体,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探索促进民族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与深度融合的教育实践新路径,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树立并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03-0083-04

学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何制定和完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具体执行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寻得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概念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以来,其重要性在十九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强调,不仅要求深化教育,而且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核心在于构建各民族间团结和谐的关系,推动各民族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取得共同发展与进步,它是新时代教育不断深化的体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直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使其共同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作贡献。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而且是一种深入思想意识领域的实践活动。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强调团结,还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真正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有利于民族团结与进步的行为。

在学校教育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不局限于某一门课程。这种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全民性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进步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

二、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原因

(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基础性事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及日常生活中紧密联系,以广西贺州市为例,20多个民族之间呈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分布。为隔断贫困代际传递,当地政府多措并举,顺利推进移民搬迁、办企业、新建移民学校和民族学校等项目。各民族贫困户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搬迁到各自县区的安置点,如八步和平桂的瑶族居民分别举家落户到文化社区、夏岛小区等移民搬迁安置点;贺州市新建了移民学校和民族学校,实现了移民搬迁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目标。贺州市只是全国各地各民族大流动、大交融的一个缩影,这一状况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带来了新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促进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包容性和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二)在义务教育阶段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意志、时代使命

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决定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战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做了顶层设计。为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成为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科学准确地阐明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育目标、主要任务、各学段主要教育内容、实施途径、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1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补充通知》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供初中使用)》。遵循《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初中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指导方针,自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广西各地市在初中二年级推行一门民族团结进步的特定课程,课程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2课时。关于民族团结进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彰显了国家意志,也赋予学校时代使命。

当今世界面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各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上彰显了中国胸怀,积极奉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近年来,西方个别国家和集团仍干涉我国内政,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动荡不安的局面和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的任务告诉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担当教育使命,加深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就必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确保学校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路径

2022年之前,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没有列入学校的周课程计划,而是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路径丰富,教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立足学科教学特点,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如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凭借强大的思政功能,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等。语文学科通过“中国”“中央”“民族”等一系列民族元素丰富的汉字识字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字理文化;通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愚公移山》等一系列饱含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文本阅读,让学生汲取丰富的中华文化营养,理解并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数学学科通过介绍祖冲之等人物的学术贡献,让学生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地理学科通过地球的窗口,帮助学生了解多样的民族文化,增进民族理解和文化认同。此外,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也是如此。通过学科实践,建构将民族团结融入学科教学的课程实践网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基。

(二)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校本化

贺州具有多民族杂居的地域特色,当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各校根据教师资源配置和地域特点开设书法、绘画、长鼓舞等校本课程,以校本专题教学的形式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例如,贺州市民族学校为瑶族学生开设了瑶绣手工作坊、贺州市平桂区黄田镇新村小学打造了陶瓷手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此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呈现出校本化的特点。如贺州市民族学校基于部分瑶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学情,根据其生活个性和兴趣爱好,将瑶族趣味性习俗融入语文和数学及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为中高年级的瑶族学生开发了一套语文、数学校本教材,有效激发了瑶族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师教学六年级数学关于“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创设了瑶族学生跳长鼓舞为规范队形画大圆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画圆,创设瑶族爷爷围鸡舍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圆周率。贺州市民族学校还通过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帮助瑶族学生融入汉族学生。平桂区大平瑶族乡开设了非遗传承课程瑶绣,每周定期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水口镇初级中学开设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每周外聘民间传承人到校授课。贺州地区多个学校根据地域特色开设民族团结校本课程,推动当地师生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基。

(三)用好语言文字教育平台,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民族团结,而语言文字工作是促进民族团结政策落地的重要因素,只有沟通顺畅,才能有相互促进的交往交融。贺州处于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是一个天然的语言博物馆,有瑶话、壮话及标话三种少数民族语言。此外,中国的十大方言中,贺州有六种,客家话、桂柳话、湘语、粤语、闽语及平话,几乎每个贺州人都会使用其中三种语言。复杂的语言环境之所以没有阻碍贺州的发展,得益于长期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推动了各民族交融发展。一是以梁力等语言文字专家为首的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群体,在语言文字推广方面起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专家通过开展专业教师普通话水平测前培训工作,全面推动语言文字示范校的发展,以及利用“推普周”深入各村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工作,提升贺州语言文字规范水平。二是市县级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积极创设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诗教中国等语言文字应用情境,推动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是借助道德与法治、历史、语文三个科目国家统编教材,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环境,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扫清语言文字障碍,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四)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助推师生铸牢“我是中国人”的意识。

1.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

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结合区域教育资源,借助社团、社区等平台,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共同参加的社会实践。如,芳林三烈士纪念园是周边的贺州市实验中学、芳林初级中学等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步区客家围屋、昭平县黄姚古镇、平桂区龙井村寨等民族特色浓郁的场所也是其周边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

2.利用重大纪念日,引领学生感知民族文化

教师要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民族文化活动为主线,开展壮族“三月三”、“五四”同唱一首民族歌、“六一”舞动一支长鼓舞等活动。同时,还可通过讲述民族英雄故事,开展民族知识竞赛,举行绘画、手抄报、征文等创作比赛,使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民族文化育人。另外,定期组织师生观看民族团结进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片,开展以“民族历史知识”“民族人物”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全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优良传统和广西各族群众亲历的光辉历史,让各族青少年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及深刻内涵。

3.开展民间传统节日及文化实践活动

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地域民风习俗等传统文化活动载体,感知民族文化,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一些全民自发参与的活动能生动展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画面。富川瑶族自治县每年正月的炸龙、八步区信都区端午节的赛龙舟等民俗活动,方圆十里全民参与,展示了各地各民族团结奋进、共享美好生活的幸福场景。

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的加持。通过文明校园的建设,规范各族学生的行为;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创建(如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有民族文化底蕴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团结、进取、乐观、向上的班级文化等),搭建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学习和生活平台。通过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师生爱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汲取人类进步的精神养分,加深文化认同。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营造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氛围。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化扎根到外显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奠基阶段。学生要埋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通过大量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将其内化为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

[   参   考   文   献   ]

[1]  青觉,吴鹏.使命、困境与超越: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的理论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5):1-7.

[2]  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08-11-26)[2024-11-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s3081/200811/t20081126_77787.html.

[3]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等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1-04-20)[2024-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s3081/202205/t20220517_628242.html.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2015-08-17)[2024-10-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ztzl_xyncs/ztzl_xy_zcfg/201701/t20170117_295044.html.

[5]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1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补充通知[EB/OL].(2021-12-28)[2024-09-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1/t20220106_592727.html.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