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对比 促理性思辨

作者: 韦倩楠

以精准对比   促理性思辨0

[摘 要]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两个非常重要的板块,也是不少学生的痛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对比论证是教学《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重难点。同时,对比论证也是学生作文写作中的痛点。通过教学对比论证的方法,可指导学生将课内的阅读输入和课外的写作输出连接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教考衔接;对比论证;理性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6-0004-03

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两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其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建立材料间的有机联系,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不同对象沟通交流,自觉完成语言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如何将课内文言文阅读延伸到课外写作运用,如何落实读写结合,以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研究高考命题,重视读写结合

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其中的“四层”指向高考考查的内容,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2]。值得注意的是学科关键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这表明要注重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而“四翼”中的“应用性”“创新性”,更加直观地体现了高考试题命制对读写结合的创新性、灵活性要求。

2023年教育部命制了四省(安徽、黑龙江、吉林、云南)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在作文写作板块,安徽、云南考生首次接触到了作文材料关联现代文阅读的作文命题。这一作文题独辟蹊径,将写作任务放在具体阅读情境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体验为触发点,基于学生生成的独特审美体验,强调了文本阅读和写作的紧密结合,有效避免了传统写作的套路化。同年的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中的语文作文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延续了四省适应性考试试题作文命题的读写结合考法,其作文材料是从“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中衍生出来的。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读写结合,并将其落实到位,以真正实现学生的有效生成。

二、分析学生学情,寻找解决方案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开展读写训练?如何解决学生“平时学不透、考试写不出”的痛点?对此,教师必须明晰学生的学情。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就要系统地学习议论文写作。从接触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开始,学生就要培养议论文评价的意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议论要有针对性”、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学会审题立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如何论证”要求学生学习议论文主体论证的方法。由此不难发现,在教材编写中,编者已经把文本阅读与议论文写作有机融合了。在此背景下,有学生还是没有能够将课内讲授的写作技法迁移到课外写作之中,原因有三:第一,学生对议论文这一文体的特征的把握不到位,从界定议论文的概念到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课内均有相关参考,但学生未能有效利用。第二,学生在进行主体论证时存在困难,大多停留在举例子的浅层说理,还不能有效运用正反对比、因果分析等论证方法。第三,学生所用的作文素材单一,没有挖掘课内阅读素材,不能将相关素材迁移到作文写作中。

综合以上情况,笔者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的《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应用的对比论证手法为切入口,尝试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论证的对比点和对比效果,让学生理解这一手法,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作文写作、修改中,以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品质。

三、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价值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而文言文学习与其中的一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息息相关。这一学习任务群有这样的要求——“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3]。因此,学生既要读懂读透文言文,把握文言文的字词和文化价值,还要将文言文中的写作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以致用,实现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写作的联结,构建课内外互动的体系。《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而《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它们文体不同,写作风格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但都展现了对比论证手法的精妙。学生通过阅读,应学习借鉴说理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区分文中的论述方式,感悟作品的表达艺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巧用表格对比

表格以其直观、可视化的特点,在理工学科的数据整理对比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将其迁移到语文学科的阅读信息整理中同样适用。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系统地了解这两篇文言文中对比论证的使用特点,明晰对比点,探究对比效果,并进一步学会运用,笔者运用导学表格(见表1、表2)引导学生于课前分析整理作品内容,于课中补充完善疏漏信息,于课后运用所得写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完善表格之前,教师务必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意义,因为在理解基础上的分析才最有效果。在分析对比点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理解情况。很多学生都知道对比论证的基本概念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进而使结论映衬而出[4]。但是对他们来说,有时很难确定对比点,所以在写作中就会出现即使运用了正面与反面两个例子,也达不到对比效果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重点指出以下内容。

《过秦论》中,统一前的秦国和统一后的秦国的对比点就是前后期的对民政策,前期“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后期“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后期施行这样的对民政策才导致秦国虽居“雍州之地,崤函之固”,但却被“瓮牖绳枢之子”陈涉的起义影响,继而迅速衰亡,可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样鲜明的对比就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的对比,使作品气势磅礴,论说有力,观点更加鲜明。

《五代史伶官传序》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其将“盛”“衰”二字贯穿始终,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解析了庄宗历史悲剧的缘由“皆自于人欤”的道理,令人信服[5]。

五、落实读写结合

然而,只有思辨性阅读是不够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强调,“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6]。本节课阅读的内容为课内的论说名篇,而学生的习得要应用于口头的讨论、辩论和书面的议论文写作之中。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准作品中的对比点,探析对比能产生的论说效果之后,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实践运用对比论证这一方法。为此,在学生完成了相应的写作任务后,笔者创设了“教师阅卷”的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站在阅卷教师的视角去点评同学的习作,并给出具体分数和修改意见。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将理论概念应用到文段修改中,加深对对比论证的理解,在实践中把必备知识转换成关键能力,有效培养自身的理性思辨能力。

六、课后总结反思

本节课中,笔者能够根据具体学情,选择对比论证这一切入口去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这一类理解难度较高的作品,且有效做到读写结合。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由此,笔者思考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将读写结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挖掘教材亮点,紧扣单元学习任务。高考命题的情境化、反套路化已经告诉一线教师,靠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考的发展。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价》进一步明确了“教考衔接”的重要性。其指出试题应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7]。由此,笔者认为回归教材教学,深挖教材中的知识和技法十分重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均有针对本单元课文学习的单元学习任务。以本节课为例,《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在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的课文均为文言文,文体多样,因此可挖掘的写作技法也很多。单元学习要求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鉴赏作品的说理艺术,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这正好贴合针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要求。所以,笔者紧抓每篇课文的亮点和技法指导学生写作,较好地落实了读写结合的要求。

向课文要素材,丰富写作内容。邓志刚、张新彦在《向课文学作文》中提出要以教材为基础,从见识提升、构段谋篇、语言表达、情感激发这四个方面挖掘每篇课文的闪光点。笔者认为可以挖掘每一篇课文的情感主旨、好词佳句、人物事例,甚至是作者的生平事迹。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以《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可以明白对比论证这一手法,还可以总结文中庄宗失天下的教训,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观点触发思辨思维,基于“得与失”这一主题,进一步考虑强与弱的转化。这一素材既与2021年高考浙江卷的语文作文题“得与失是终点,是起点还是过程”贴合,又与2021年高考新高考Ⅰ卷的语文作文题“体育之效,强弱之变”有关。

由此观之,重视课内文本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读写转换能力,还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样常抓不放,扎实推进,不仅可以在读写结合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   参   考   文   献   ]

[1][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富文辉. 为时而著,对比论证:“追寻先贤足迹学习论证技巧”作文微专题教学设计[C]//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论文集(教学设计).[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22:5.

[5]  宋京艳.回到历史现场  品读史家经典: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写作拓展[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46):48-57.

[7]  何颖琳. 高中文言文“向课文学作文”教学研究[D].岳阳:湖南理工学院,2022.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