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开展语文读写结合活动的探索

作者: 姜强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开展读写结合活动。读写结合活动的设计要基于学科要素,捕捉情境想象、托物言志、知人论世的落脚点;要结合文体特点,把握散文类、小说类、诗歌类作品创作的立足点;要聚集核心素养,抓住发力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语文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读写结合;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6-0007-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简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整合听说读写”,要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语言表达、形象塑造、情感抒发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表达自我,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应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找到读写结合的落脚点、立足点、发力点,构筑读写结合的初中语文课堂,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主动的阅读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一、基于学科要素,捕捉读写结合的落脚点

(一)情境想象,拓展思维时空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单元,围绕相应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设计单元教学活动。教师要将“语文要素”作为读写结合课堂的落脚点,据此设计单元教学活动。有的单元关涉想象,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单元内的课文,想象相应情境,并在自主创作中拓展思维时空。

比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包含《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等课文,关涉的“语文要素”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让他们试着展现自己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应该抓住“想象”这个落脚点,设计一系列读写结合活动。活动一: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入文本的想象空间。如教师先展示《皇帝的新装》中的插图,让学生想象画面中的人物在做什么、说什么,他们的内心想法是什么,他们关注的事情会如何发展。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测和作者所写是否符合。通过猜读、对比阅读这两项活动,学生能进入想象空间,并了解作者是如何想象的。活动二:拓展阅读,品读更多的童话,并总结归纳童话的特点。活动三:从展示的若干图片中选择一幅展开想象,自编童话。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想象类读写结合活动,以使学生激发自身的想象力。

(二)托物言志,懂得一语双关

托物言志指的是通过对物象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等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些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经典作品,但它们散落在各个单元中。教师可以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并组织重组单元读写活动。学生要结合阅读内容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并在自主创作中尝试运用,以深化对一语双关的认识。

教师可以整合教材中的《白杨礼赞》《爱莲说》等作品,以“托物言志”为落脚点,设计重组单元读写结合活动。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它在写作中能产生什么表达效果。如《白杨礼赞》中,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展现了北方军民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第二步,学生试着迁移运用,体会一语双关。教师可以选择若干具体物象和若干精神,让学生通过自主配对找到“物”和“志”的关联点。如想要展现不懈追求的精神,可以选择描写向日葵。第三步,学生试着描写相关物象,并将志向等融入描写中。如可以先描写向日葵始终围着太阳转的自然现象,然后点明“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而“向日葵”象征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人。托物言志不仅能让所状之“物”具体生动,而且能让所言之“志”更为深刻隽永,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教师可以结合写作手法设计读写结合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该手法。

(三)知人论世,生成人生哲思

知人论世强调学生要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充分了解作者本人的思想、经历,以更好地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分析其作品。在写作的时候,学生也要考虑到时代性,要试着写出自己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思考。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作品的创作年代较为久远,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读写结合的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解析作品,并参与相关创作活动。第一步,组织学生搜索背景信息。如在解读《桃花源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为何会走上隐居之路,当时的社会背景如何。这样学生能认识到该作品不只描写了作者想象中的美好生活场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控诉。第二步,组织学生在此认识基础上写作。他们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去写。第一个方向,结合作品的创作年代,评论该作品,说说作者的人生思考。第二个方向,模仿作者,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知人论世是读写结合的重要落脚点。通过分析相关信息,学生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能立足自己所在的时代,写下自己独特的想法。

二、结合文体特点,把握读写结合的立足点

要获得更好的读写结合效果,离不开对教材的精细研读。教师可以基于整合性思维,将教材中相同文体的作品整合在一起,确定读写结合的立足点,并设计相应活动。

(一)散文类,抒写丰富情感

对散文类作品,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其情感,并在写作中试着写出情感。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作品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景”为切入点,挖掘体会作者的“情”。第一步,学生先从这些作品中择其一阅读,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列出这一作品写了哪些景物,具体用了哪些词句,然后标注这些描写暗含了什么情感。如《春》通过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表达对春天的期盼和热爱之情。第二步,学生尝试进行自主创作,描写校园中的景物。他们要设定一个情感关键词,如“热爱”,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选择一系列景物来描写。在描写的时候要注意始终将热爱之情渗透其中。围绕“景”“情”设计读写结合活动,能让学生认识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懂得在阅读中把握情感主线,学会基于情感来创作。

(二)小说类,刻画人物形象

小说类作品的特点是具有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所以,设计读写结合活动时,可抓住“人物”这个立足点。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品味人物,刻画人物”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该如何阅读、创作小说。

《故乡》《孔乙己》《变色龙》等都是优秀的小说,教师可以整合它们,设计读写结合活动。在“品味人物”环节,学生可以采用综合对比的方式,了解人物特点。在横向对比中,学生可以对比孔乙己、奥楚蔑洛夫等人物形象,列出他们在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异同点,感受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在纵向对比中,学生可以通过列表格,对比细节描写,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前后的变化。通过整合归纳,他们可以认识到写人物要写出该人物与其他人物的不同,展现该人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在“刻画人物”环节,学生可以选择进行小说续写,也可以选择进行小说自主创作。他们要围绕一个人物,设想随着事件的发展,该人物会出现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外貌、言行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这些变化。他们要塑造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赋予主要人物独一无二的特点。在阅读中,学生品味了小说中各色人物的不同之处,了解了作者是如何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在写作中,学生则要模仿借鉴,尝试塑造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

(三)诗歌类,勾勒抽象意境

诗歌类作品的特点是常常包含丰富的意象,展现出抽象意境之美。故此,教师可将“意境”作为立足点,设计从读到写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试着在读中感受美,在写中创造美。

教师可以整合《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等作品,设计读写结合活动。在“感受美”的环节中,学生先挑出每首作品中的意象,说说作者用了什么形容词来描述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如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用“枯藤”展现衰败感,表达游子远离家乡的落寞。在“创造美”的环节中,教师给学生展示若干图片,让他们分别找出其中的物象,说说这些物象结合什么情感后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再将其整合起来,说说其整体构筑了怎样的意境。学生还要试着用文字描述图片,勾勒抽象意境。

教师要将文体方面的知识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进行指导和点拨。在读写结合活动中,学生能通过具体作品了解各个意象的典型特点,并通过实践创作加深理解。这样他们能更好地掌握诗歌的特征。

三、聚焦核心素养,抓住读写结合的发力点

(一)补充留白,提高语言能力

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聚焦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把握读写结合的发力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梳理、整合相关知识,形成语感。如通过补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补白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阅读《社戏》的时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孩子们偷豆的细节描写,从动作、语言入手,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发现,从语言描写“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动作描写“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中能看出人物阿发的无私、豁达。在补白的过程中,学生试着展现阿发的心理活动。他们要写出符合阿发性格的内容,即要写出阿发的大度。如有学生这样写:“阿发心想:豆子能卖钱,娘知道我偷豆子一定会骂我的,可是,我是在招待小伙伴啊。娘说过,招待客人的时候,可不能小气。”通过补白,学生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情感。

(二)对比差异,指导审美鉴赏

围绕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对比分析的读写结合活动。学生可以对比经典作品,体会作品之美,还可以对比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找到自己在审美表达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调整改进。

在阅读环节,学生对比分析同类型的作品,分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比如《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类的作品,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但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在描绘的内容方面,《春》结合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事物,描绘了五个画面,而《济南的冬天》则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山水图。此外,《春》侧重近景描写,而《济南的冬天》侧重远景描写。在语言运用方面,《春》用的是整句和散句结合的方法,而《济南的冬天》中整句更多。在对比阅读后,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创作,如写作鉴赏文说说哪种写作方法更吸引自己,或创作写景文。学生可以将自己写作的写景文和同伴分享,并对比相应课文,看看自己的不足之处。如通过对比,有一名学生发现自己的语言运用较为僵硬,不如《春》中的灵动。在对比鉴赏和创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初步形成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还能及时找到自己在审美表达上的问题,进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

(三)联系生活,传承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一些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读写结合活动。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并通过相关实践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安塞腰鼓》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主题,设计读写结合活动。在“节日锣鼓敲起来”主题读写结合活动中,学生开展拓展阅读,搜索有关腰鼓、花鼓、秧歌等的资料,探寻它们的特点。学生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除安塞腰鼓外的其他几种腰鼓及它们的特点。此后,学生探究生活问题:“如果要在学校艺术节上进行腰鼓表演,你会如何做呢?”学生要整合搜索到的资料,写一写自己的计划。如有一名学生认为《安塞腰鼓》展现了热闹的场景,这是安塞腰鼓表演的特点,因此在设计安塞腰鼓表演的时候要注意营造欢腾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活动过程,写一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学生会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认同感,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新课标认为语文学科要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读写结合活动,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让学生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玉艳.依托“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研究,2022(12):104-107.

[2]  缪玲蔷.释放潜能,打造初中语文新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4):78-79.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