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妙课堂”的构建:是何、为何与何为
作者: 徐正伟[摘 要] “美妙课堂”以“美妙”为境界追求,以求真、至善、达美为价值取向,植根于学校和地域文化之中,在立德树人的任务驱动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美妙课堂”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以“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变革“教”的设计,突出情、理、趣等要素,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来保障。
[关键词]美妙课堂;源起;内涵;特征;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6-0023-04
新课改实施以来,以构建“美妙课堂”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江苏不少地方尤其是苏州的一些学校开展起来。关于“美妙课堂”的追问也越来越多:什么是“美妙课堂”?为何要构建“美妙课堂”?“美妙课堂”应当如何构建和实施?在目前的文章中,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回答。很显然,关于“美妙课堂”的探索还有很多可以深入讨论的空间。
一、名与实——“美妙课堂”的内涵解读
(一)“美妙”是境界追求
所谓“美妙课堂”,意即美好奇妙的课堂。用“美妙”一词为课堂冠名,旨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以带给学生美好奇妙的学习体验。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二是发掘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让学生获得求知的快乐。这里的知识既指事物的奥秘,又指发现奥秘的方法和过程,其核心是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三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即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人)以及人与自己(反思性的)的对话[1]。可见,“美妙课堂”是将知识、能力和素养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是建立在有效教学基础上的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的高品质课堂。
(二)“美妙”是价值导向
“美妙课堂”的核心是“美妙”。“美妙”不仅是过程体验,而且是价值引领,其核心是生命个体对真、善、美的渴望,即求真、至善、达美。
“真”指真知、真理、事物的真相,即符合规律。求真的课堂要遵循教育规律,包括知识自身的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师的教学规律以及这些规律的有机统一。此外,求真的课堂讲究真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没有真实,学习便不能真正发生,学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发展。
“善”是爱心、美德,在行为上指发善心、行善事。至善,指最崇高的善,也指达到至善、恢复人类善良天性的行为、方式。因此,至善的课堂是注重心灵对话的课堂。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注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与精神沟通?是否多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知识讲授?
“美”的本义指漂亮、好看,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美的课堂必须符合规律,达到和谐的状态,即真和善的统一。从表现形式上看,美的课堂在教学氛围、语言、节奏、过程和结尾上要美,在构思、互动、生成、评价上要妙。在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过程和结果中,只要学生有美的感悟、触动,就可以称得上是美妙的享受。
柏拉图把人的心灵划分为理智、意志和情感三个部分,而真、善、美便是与这三个部分相对应的精神价值。其中,真是理智的对象,体现为科学活动;善是意志的对象,体现为道德活动;美是情感的对象,体现为艺术活动[2]。“美妙课堂”由此形成三重价值导向,即求科学之真(指向智育),至品德之善(指向德育),达艺术之美(指向美育),三者之间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美妙课堂”就是让学生在三重价值体验中,感受生命的茁壮成长。
二、源与流——“美妙课堂”的源起分析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堂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育人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命脉。过去,只看重分数、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化教学比较盛行。这种课堂教学大多停留或局限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层面,遗忘了课堂教学的原本意义。显而易见,“美妙课堂”的构建旨在使课堂教学回归育人为本的正常状态,促使课堂教学从学科知识传授向利用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转型[3],从以训练测试为手段、漠视过程体验和情感升华的“功利追逐的学习”,向以熏染生活为途径、以素养提升和人格健全为旨归的“价值引领的学习”[4]转型。简而言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价值、有意义,应该鼓励学生在追求崇高的精神、灵活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死板的知识和进行重复简单的技艺训练。
(二)促进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为解决问题敢于冒险、善于创新的精神品质。问题是,如何呈现一种美妙的教学境界,让学生乐学、会学,善思、深思,并在学思并进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构建“美妙课堂”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通过合理变构学习过程、重组实施路径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思维灵活度和学习自信心,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升。“美妙课堂”倡导以“学”为中心,特别关注学习过程的生动有效,注重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加工中来,并将知识转化为精神成长的能量,转变为自己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心,学习因此真正发生,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能力最终升华为素养。当然,学习过程的变构和路径的重组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及其结构有整体的把握,对学生现有水平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实现路径有清晰的认识。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水平及课堂组织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学校文化的内在诉求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学校”)以“求真、至善、达美”为校训,注重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润泽,让师生双方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好,从而激发生命活力。可见,构建“美妙课堂”是基于学校文化的内在诉求和回归课堂教学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学校地处苏州工业园区,深受吴文化的熏陶,吴文化对和谐与美韵、精致与卓越的追求,已经深入苏州人的骨髓,铸就了苏州教育者的匠心意识,成为打造“美妙课堂”的不竭动力。苏州的古典园林、小桥流水、昆曲评弹等美的元素及其蕴含的教育价值也为构建“美妙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范仲淹办府学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再到朱永新的新教育理论,苏州人的教育探索从未止步。学校以构建“美妙课堂”来推动教学改革,无疑是彰显苏州特色、顺应时代要求的又一次探索。
三、纵与横——“美妙课堂”的路径构建
(一)立足“学”为中心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要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通过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学大于教。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起点,因学而导,以导促学。如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自学后提出疑难和困惑,再根据学生存在的疑难和困惑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保证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提供微课,将那些全体学生自学就能掌握、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理解的知识与技能“移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自学,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学大于教,指的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学,教学生学”[5]。课堂上要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通过“限讲”确保“让学”于学生,力争实现“少教多学”。如规定5~8分钟的课堂练习,保证学生当堂消化巩固;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能力、展示自我;建立新的“学大于教”的评价标准,通过硬性的教学规定来调适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提高教师促进“学”的要求,确保以“学”为中心。
(二)变革“教”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向教师习惯的教学设计方式提出了挑战。过去单纯知识本位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为活动导向和灌输式教学设计)必须要向学习者本位转变,向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发展转变,以切实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即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此,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这意味着教师要对习惯的做法进行“翻转”,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这一学习目标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这一目标达成的过程,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来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样的设计思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教师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避免活动导向和灌输式教学设计中的定式思维。
教学设计是教学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究竟该如何设计自己的“教”才能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和“学”得有意义?这是个大问题,需要教师回归育人的根本宗旨,持续不断地思考、探索。
(三)突出美妙要素
教与学的美妙依赖于情感和理性的参与,丰富的情感、严谨的理性能带给学生美好奇妙的学习体验。当然,情感与理性之间要实现交融、和谐,还需要趣的加入,这就好像美食离不开调料一样。因而,课堂教学如能以情为铺垫、以理为支撑、以趣为调剂,可以让学生在情美、理妙、趣浓的诸多体验中,感受到知识的逻辑美、过程的趣味美和情感的愉悦美,并通过情与理的交融、教与学的和谐,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情”是情感、情绪、情境等感性因素(也叫非智力因素),指向学习者的情绪状态,如喜欢、厌恶、同情和信任以及是否拥有稳定、持久的内心体验等,是学习的情感与动力层[6],强调有意愿且有投入地学。“理”是学理、道理、规律等智力因素,揭示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或按客观规律处理问题,是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层,强调有联系且有规划地学。“趣”是趣味、情趣、爱好等,属于课堂学习的过程与潜力层,强调有互动且有反思地学,指向互动生成中探究兴致的持续保持,对学习过程的不断挖掘与反思。苏霍姆林斯基就明确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区”,使学生一直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运用情感铺垫、充盈理性思维、保持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血肉和生机活力,就能够情理交融、情理共生,给学生以美妙的学习体验。如在“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中,教师可抓住情、理、趣三个要素,分步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步,由境生“情”,借问激“趣”。
播放视频《雍正行乐图》,展示康熙帝诉苦和爱新觉罗·昭梿追记雍正帝的两段材料,然后提问:你认为哪段材料是真实的?为什么这两位高高在上的皇帝会陷入“日夜忧勤”的工作状态?真的是因为“无人怜恤”导致的吗?
上述情境的设计,呈现了皇帝想过闲暇行乐的生活和只能日夜理政、辛苦劳累的两难境地,打破了学生对皇帝高高在上、极尽享乐的惯常印象,引发学生共鸣,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第二步,思而明“理”,情理交融。
据乾隆皇帝所说的“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这一段话,锁定“家法”这一概念设问:什么是康雍乾的“家法”?其实质是什么?康雍乾三位帝王制定了哪些“家法”来“乾纲独断”?
这三个问题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以“家法”为核心,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探究,既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进阶,又升华了情感,实现了情理交融。在此过程中,问题或议题是导向,情感是通道,真正要实现的是对“理”的追寻。
第三步,存疑生“情”,温故知新。
课程结束前,据两段史料发问让学生课后思考:为什么说康乾盛世是“晚秋晴日”?为什么康雍乾的“家法”挽救不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国运?这些问题对于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来说尤其必要,能引导学生进行新的质疑和探究。而这恰恰又是教师深入研究和教学的契机,是教师设计新教学的源头。这样学从“疑”始,课因“疑”开,一个新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又会展开。以上三步设计,紧扣情、理、趣三个要素,瞄准有价值的情境创设、足够积极的学习情绪、比较充分的思考交流、能超越的发展空间等教学要求,推动课堂一步步走向情与理的交融、教与学的和谐、学习与发展的统一。
(四)和谐教育关系
特级教师李希贵认为,教育学就是关系学,教育应从研究关系开始。在学校教育的诸多关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师生关系。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美妙课堂”的内在重要特征。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学生,倾听学生诉说,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一系列教学举措。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师与学生整体的关系,更是教师与每一位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而恰当的教育,真正帮助每位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结束语
课堂是由人、物、境构成的复杂系统,拥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程序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妙课堂”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学校培育美的文化环境和人际关系,构建美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需要教师用爱心、智慧和学识,在课堂教学的形式美、知识本身的逻辑美、学习认知的规律美、师生互动的生成美等方面不断探索、深化与提升。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勇于实践,更需要潜心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成为曼妙而深刻的人生旅程,让学生获得丰满的智慧启迪和真善美的精神润泽?如何用人类优秀文化唤醒并滋润学生的灵魂,打开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挑战而又意义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精神家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 陈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3):96-105.
[4] 陈杰.高中教学:求生在“人民满意”与突围应试之间[J].上海教育科研,2013(6):60-62.
[5]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 宗锦莲.深度学习理论观照下的课堂转向:结构与路径[J].教育学报,2021(1):59-72.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