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黑衣壮文化进中学校园的路径研究与思考

作者: 陈红利

[摘 要]文章探究大新县本土黑衣壮文化进中学校园的路径和方法,将本土黑衣壮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从中探索一条符合本地学校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之路。

[关键词]黑衣壮文化;路径;方法;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6-0034-0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出了通过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这为“非遗黑衣壮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法律依据。笔者以“大新本土黑衣壮文化进中学校园”作为切入点,梳理“大新本土黑衣壮文化进中学校园”的实践思路,探讨“非遗”文化进中学校园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需要引发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传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灿若星河,崇左市壮族文化的研究成果也不计其数。但从中学生入手研究大新县壮族分支文化传承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空缺。因此,对中学生学习和传承大新本土壮族文化的现状进行研究,能为壮族传统文化进中学校园提供借鉴。

一、研究本土黑衣壮文化的内涵、历史文化价值及意义

大新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全县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聚集着壮、汉、瑶、苗等15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8%。大新县古属骆越地,始治于秦,八大土司管治延续千年,历史人文资源底蕴深厚,物产资源富饶。大新县是桂西南区域传统民俗文化形态得到较完整保存的地方,“短衣壮”是壮族黑衣壮的细分支系。大新县本土短衣壮文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语言、服饰、美食以及民俗等文化的发展、变迁及传承,并将这些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中。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但被称为壮族文化“活化石”的黑衣壮优秀传统文化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现有针对黑衣壮文化的研究中,主要是对黑衣壮文化的传承、黑衣壮文化进中职和高校等方面的研究。国内专门对黑衣壮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校园的研究较少,国外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即布嗷、布敏两族,主要集中在广西与云南接壤的那坡县。目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百色那坡县和靖西市的黑衣壮文化为主, 针对大新县本土短衣壮文化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大新县本土短衣壮文化进中学校园的研究,可以增强本地人对本土黑衣壮文化的了解以及传承。通过研究文献、整合编撰的《大新县本土黑衣壮文化集锦》专著,可以作为校本课程教材存档,初步促成本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库,有助于本校校本课程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教育教学实践的开展,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实践之路,填补崇左市研究本土黑衣壮传统文化这一领域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力求培养一批研究崇左市本土黑衣壮文化的传承人。黑衣壮优秀传统文化进大新县中小学校园,促使学生了解本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凝聚和维系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双减”背景下,还能推动大新县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校本教学内容,丰富学生课余和校园文化生活,符合“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实现文化铸人。

此外,本校于2021年12月28日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大新县本土短衣壮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本课题的研究契合以上要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本土黑衣壮文化进中学校园的实践路径及方法

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掌握学生对本土黑衣壮文化的了解程度。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本地方言、风俗、美食制作、服饰变迁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以本校学生(大多数是本地农村中学生)为例,调查结果发现部分本地学生不会讲本地方言,学生对本土民风民俗不甚了解。课题组结合本地黑衣壮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选项百分比,探讨、总结主要原因,并制订课程计划,研发校本选修课课程,利用校本选修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2.教师通过查阅和搜集各种文献材料,并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短衣壮的民风民俗进行记录。通过参观当地著名的文化风俗博物馆,以及对当地生活群众、 相关文化管理部门人员、山歌传承人进行访谈,了解大新县短衣壮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搜集第一手资料,整合编撰成《大新县本土黑衣壮文化集锦》专著,把它作为校本课程教材存档,对选修课的教材进行补充。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多种方式加强对本土短衣壮文化的宣传。首先,在第二课堂的校本选修课堂上开展语言、服饰等校本课程教学。具体做法:(1)在学生学习本地短衣壮语言方面,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以此观察学习效果与进度。例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讲土话、唱本地山歌等活动,感受本地语言的魅力;在教学当中加入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2)使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开展以“上好每一节”为前提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本民族服装,在每周一次的“大舞台活动”中展示,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成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制订一节日一方案,加大短衣壮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在重要的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三月三做“五色糯米饭”、举行唱山歌对垒赛、做“猪灌肠”、做“积劳”,美食技艺比拼,五月初五做“凉粽”和“卷筒粉”,八月十五做月饼和“酸粥鱼”,把本地的特色美食文化传递给学生。寓教于乐,在游戏和比赛的快乐教学过程中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同时也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4)组织传承人或具备相关“非遗”知识的教师,每到传统节日进校园演讲和教授。搞好校内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横幅、国旗下讲话等形式,介绍本土黑衣壮的基本知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中学校园的活动意义。

其次,在第二课堂社会活动实践时实施。寒暑假学生放假在家,布置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民间,学习制作当地美食,了解本村民风民俗,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等形式分享成果。这样,原本散落在民间的一些传统技艺和面临失传的小吃制作方法无形中得到传承,并通过文字记录下来。

最后,在每周的“大舞台”活动以及每年12月份本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期间,安排学生进行才艺展示。通过表演、竞赛、画展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学习成果。例如,开展时装晚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民族服装,穿上自己设计的黑衣壮服装走T台。以晚会的形式来展现,既可以让黑衣壮文化得以传承,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画展,让学生把本土短衣壮的服饰、制作美食的画面画下来,既可以增强学生画画的功底,又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在校运会开幕式上聘请当地著名山歌传承人、民间山歌手到学校进行表演。如本地著名的“木棉组合”乐队,每年校运会都到学校表演。他们深入宝圩、桃城、下雷、那岭、恩城等山歌文化浓厚的村屯,积极收集、采写,经充分发掘、整合,以传统山歌与现代流行元素的融合为创作导向,探索适合本地生态的音乐特点,运用现代电子声乐或民族铜鼓等乐器演奏,巧妙地运用和声,与原生态的演唱风格完美结合,全新演绎大新壮族山歌文化的精髓,体现壮族音乐特色,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别具风格的壮族山歌的魅力。“木棉组合”乐队在山歌挖掘、传承和发展中真正唱响了边陲大新壮乡山歌新风格。又如,本地著名的山歌手、传承人进校园表演高腔诗蕾,并且当面传授唱法,使学生能够现场感受本地短衣壮文化的魅力,加深他们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创新之处

1.研究基地的创新:充分挖掘本土壮族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不同于众多学者选取那坡县为研究基地,我们充分利用大新县本土资源进行研究。大新县壮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民居文化、山歌文化、土司文化、节庆文化等,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此外,本校于2021年12月28日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研究条件充分。

2.研究方式的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愿学肯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同于以往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壮族文化的魅力,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在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壮族文化兴趣的基础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项目中。大新县有越来越多的本土音乐创作人,他们将本土壮话融入流行歌曲,使新时代学生更容易接受。本校与本土音乐创作团队和高腔诗蕾传承团队均有合作,并有计划成立高腔诗蕾工作室,以增加学生接触本土文化、领略本土风采的机会。学生在学习壮话、欣赏传统黑衣壮服饰的同时,激起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基于此,本校开展研学活动时,将民族文化体验项目纳入研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

3.研究对象的创新:“双减”政策之下的普通高中学生与中职学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传承和弘扬本土壮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巨大的力量。不同于大多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职学生,我们选取普通高中学生进行研究。“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减负”政策的落地,要求普通高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使普通高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脱身去接触其他感兴趣的知识。普通高中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对壮族文化的内涵理解得更加全面和透彻;视野较为开阔,对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自己的见解,能够融入新元素使壮族文化活起来。普通高中学生经过高考,有更多的可能走向全国各地,在高中阶段学习壮族文化,未来就有可能成为壮族文化大使,传播和弘扬本土壮族特色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普通高中学生未来还可能在家乡的号召下学成归来,带来更先进的文化元素,培养下一代壮族文化传承人。

四、教学反思

本土黑衣壮文化进校园在教育部门、学校、传承人等各方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对“非遗”进校园的作用认识不足,课余时间都花在做题上。其实,课外时间多参加有益的活动,能够减轻焦虑和压力,缓解高考综合征,特别是在高压环境备考氛围压抑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因此,首先应从政策上引导和宣传;其次要建立配套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提高“非遗”进校园的规范性和效益性。

2.缺乏合格的“非遗”师资力量。我们的教师多是本班的语文教师或当地民间有名的“非遗”传承人。教师对本土黑衣壮的了解大都是通过自己查资料或跟本地人交流,不够全面翔实。民间人士来开展“非遗”教学,缺乏相应的教学技能,存在内容表述不清、教学方式枯燥等问题。因此,教师和传承人之间应加强互相学习,使自己成为合格的“非遗”传播者。

3.缺少与校本课程匹配的教材和读本。本校的“非遗”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可以施教的教材。现在实施的教材是教师将通过查阅资料和采风获取的信息编成的教材,编排不够规范,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非遗”进校园深层意义上的认知。这就需要加强本校语文教师与民间传承人的合作,完善我们现有的校本课程教材和读本。

综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传承和弘扬本土“非遗”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双减”政策下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运用创新理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利用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探讨本土黑衣壮传统文化进中学校园的路径和方法,解决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能适应学生素养发展的因素,初步形成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校本课程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评价和指导,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之路。

[   参   考   文   献   ]

[1]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2]  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3]  蒋秋萍. “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以“广绣进校园”为例[J].艺海,2019(3):107-109.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