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史料教学探究
作者: 戴斌[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实施,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史料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已成为许多教师关注的课题。文章在分析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的内涵与内在联系,以及实施史料教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视域下实施史料教学的策略,以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教学;史料实证;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6-0071-03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若想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目标,史料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的内涵及内在联系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师实施教学的目标和导向,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几项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其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
(二)史料教学的内涵
史料教学主要是指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严谨、细致地搜集相关史料,并且让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归纳以及论证,从而促使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各种历史事件的关键、有效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对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的内在联系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键能力,而史料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史料教学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史料,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剖析和推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并使学生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史料教学是提高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辨别、分析、判断和应用,然后得出自己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评价,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不断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史料教学停留在“用史料教”的层面,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无法真正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史料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的进一步升华,有力地助推了史料教学改革,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史料教学的不足,为今后史料教学的发展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二、实施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一)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学会从各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提到:“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
(二)新课改和中考命题趋势的要求
近年来,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课例,无一不体现了史料教学的强大生命力。换言之,要想使历史课既体现历史核心素养,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在选择、运用和分析史料上做足功课。教师史料教学水平的高低有时可以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各省实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从全国各地历史学科中考注重考查史料实证素养、知识迁移能力的命题特点来看,以后中考命题中史料阅读与分析的比重只会越来越大,借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辨别、理解、解释历史事物和采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合理地开展史料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中考命题趋势。
(三)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要求
史料的综合性很强,学生在分析史料时不仅能够获得历史知识,还能够学到史料中蕴含的诸如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知识。坚持开展史料教学,能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史料,使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史料研读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史料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在实施史料教学时需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适用性和趣味性,并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史料教学实施策略
(一)善于利用统编教材中原有的史料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材料研读”“人物扫描”“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栏目的增加,使得历史教材内容更丰富,赋予了历史教材活力,其中的史料是对教材正文内容的补充和解析,是围绕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选取的,具有典型性、情境性和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相应知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时,教师先给学生呈现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和重要报刊的史料,然后让学生对“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展开思考,从而使学生明白:这些报刊批判封建思想的糟粕,宣扬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维新变法的实现,并向民众传播了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教师还通过教材中的“谭嗣同殉难图”和旁边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体会维新派人士为变法图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二)精心选取课外史料
教材篇幅有限,有些内容理解难度大,仅靠教材中的史料很难讲透某一知识点,需要教师精心选取课外史料加以佐证。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时,教师可以选择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来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还可以找到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4枚邮票,借以说明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的使者,广受亚非各国人民的欢迎,从而加深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和意义的理解。
(三)从新闻中寻找恰如其分的史料
从新闻中寻找史料是提高学生信息辨析能力和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闻,并从中寻找恰如其分的史料。教师要注意新闻事件的背景信息,特别是地点、人物、历史事件等背景信息。这些背景信息可能与乡土史料有关,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进一步挖掘。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三月三”文化旅游主题宣传片《壮乡春正好,潮起三月三》的片段,让学生回答宣传片中出现的广西著名的丝织物是什么,然后给学生介绍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据传起源于宋代,最后引出授课课题——宋代经济的发展。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自己的身边,缩小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总的来说,从新闻中寻找史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一定的信息辨析能力,同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积累经验和不断学习,学生能够越来越快地发现新闻中的史料,提高自己的历史认知和理解能力。
(四)努力挖掘乡土史料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包括历史遗址遗存、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等在内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如笔者所在地的历史博物馆里有馆藏文物3385件(套),带领学生参观可让他们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通过观看展览、参观实物,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乡土历史,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例如,一级文物麒麟尊是战国时期贵族用的青铜酒器,是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的重要实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将军山出土的牛耕俑对研究中国南朝时期岭南的农耕文化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又如,革命文物对实施革命传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勉励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红七军在桂岭整编中留下的文物、民主人士在八步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时留下的文物等,都可以作为实施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实物。笔者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时,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搜集周边出土的宋元时期文物的信息,如出土于贺州市铺门镇的元紫釉陶瓷温酒壶、出土于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里太村的北宋“熙宁三年”款魂瓶、出土于贺州市贺街镇寿峰村的宋花瓣纹青釉瓷碗等历史文物,让学生通过宋元时期的文物了解历史,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善于从生活中选取合适的史料
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历史,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时,由于现在的学生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知之甚少,因此可以让学生从他们的祖辈或父辈那里,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通信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部分学生通过家中老人,找到改革开放前的粮票、布票与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银行卡、会员卡、公交车卡等。经过对比,学生认识到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电子支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这不仅仅是消费、支付方式的改变,更折射出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虽然教师无法带领学生置身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但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史料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史料教学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史料阅读,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核心素养深度融入史料教学,使史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进而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薇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1(5):106-1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袁 妮)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专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的大单元教学课例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3ZJY4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