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中英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作者: 黄金菊 杨银权[摘 要]文章以全球化背景下中英两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力图探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与英国同学段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课程目标上,两国都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中国更侧重贡献社会和服务社会,而英国更侧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幸福;在课程内容上,两国都注重本国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国更关注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而英国更强调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英国历史课程标准存在众多优点,能给我国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育教学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国历史课程标准;英国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0-0011-04
自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需要新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各国也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各国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诸多国家纷纷出台了全国性的历史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而中国和英国作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两个国家,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历史课程标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英国早在1991年就颁布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历史课程标准,此后不断颁布新的版本,分别为1995年版、1999年版、2007年版和2013年版。中国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虽晚于英国,但也在不断完善,2022年中国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最新版的历史课程标准。本文力图从中英人才培养目标和中英历史课程标准内容的差异入手,探究两国历史课程标准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我国历史课程标准改革提供启示。
一、中英人才培养目标
(一)中英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英国教育一直以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楷模,其强调“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尽量发挥个人潜能,并将这些潜能加以培训和发挥,进而贡献社会。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变得优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生活于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中”[1]。可见,英国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个性发展和幸福指数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英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
(二)中英人才培养目标差异
中英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教育目标强调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而英国的教育目标重视学生个人才能的培养和发挥,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第二,我国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团结集体和遵守秩序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为国家、社会和集体尽职尽责;而英国教育更强调个人需要,通过教育发展个人才能,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使所有学生的个人价值都能够充分实现。
可见,缘于社会历史和传统的差异,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侧重贡献社会和服务社会,而英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侧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幸福。
二、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中英历史课程标准内容分析
(一)中英历史课程标准概况
1.中国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我国目前最新版的历史课程标准。该版课程标准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凸显了新时代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要求,并且围绕国家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核心问题对历史学科进行思政化调整。该版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阐述了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和主要变化,目录部分包含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大板块。
2.英国历史课程标准(2013年版)
英国正在施行的是2013年版的历史课程标准。该版课程标准是对1999年版课程标准的精练。该版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构成,即课程目的、课程目标、成就目标和学科内容。其中,课程目的是历史课程目标的概述。课程目标包含六个方面,是对课程目的的解析。成就目标与不同阶段学科内容相对应,强调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既定任务以及能力要求。学科内容包括关键阶段1、关键阶段2和关键阶段3,是对各个阶段具体历史知识点的阐述。
(二)中英历史课程标准内容差异
1.课程目标差异
我国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将原来的三维目标修改为五大核心素养目标,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在阐述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后,对学生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具体目标要求如下: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初步学会有理有据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2]。因为该课程目标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所以在学生现阶段未能达到的目标要求前加了“初步”两字,这体现了中国历史教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注重初、高中教育的衔接。
英国2013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对课程目的的解析。课程目标包含六个方面。(1)认识和理解英伦三岛历史[3]。这方面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英国不仅重视对本国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与掌握,而且强调历史知识的连贯性。与此类似,我国在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时也十分注重中国史。(2)认识和理解世界史的重要方面[3]。(3)获取和发展对某些抽象术语的理解,比如“帝国”“文明”“议会”和“农民”等[3]。(4)理解历史概念,比如连贯性和变化,原因和结果,相似点、不同点和重要性,使用它们形成联系,进行对比、分析趋势、提出有效的历史问题、形成合理解释[3]。这三方面的课程目标凸显了英国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概念的关注,既要求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又注重概念间的融会贯通。同样,我国历史课程目标也十分重视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认知。(5)理解历史提问的方法,包括如何严格地使用证据提出历史的要求;认识不同的论据和解释是怎样创建、为何创建的[3]。这方面的课程目标不仅强调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而且强调了历史研究的依据。这与我国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相似,都指出学生认识历史需掌握一定方法,且讲究真实有效。(6)通过将不断增长的历史观放到不同背景中获取新的历史观,理解本地、地区、国家、世界历史的联系,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宗教和社会史的联系,以及短时段和长时段历史的联系[3]。这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让学生通过迁移运用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领悟历史学习的整体性与宏观性。
从历史课程目标来看,两国都非常注重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用历史思维去分析问题,得到有理有据的解释,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我国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强调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唯物史观即让学生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家国情怀是以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观为核心,提升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回答了我国历史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两大历史课程目标与我国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紧密联系。而英国的历史课程目标更突出知识与能力,知识即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的基础内容,能力则包括理解历史概念、提出和探究问题、把握历史知识间的联系等。这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致力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价值,追求个性解放的教育宗旨相吻合。
2.课程内容差异
我国针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整体历史叙述框架,设定的历史课程内容涵盖七个主要板块,中国历史部分包括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古代史;始于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近代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今的中国现代史。世界历史部分包括从早期人类的出现至15世纪的世界古代史,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世界近代史,及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世界现代史。最后还有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前六个板块除了教学内容阐述,还有相应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以供教师、学者等更好地理解,服务于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最后一个板块是为了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前六个板块的内容以及多学科知识,设计了10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说明了每个主题的设计思路、目标任务与方法、知识图谱和实施过程。总体而言,我国历史课程内容既包含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知识,又涵盖学生历史学习的拓展活动。
英国历史课程内容在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具体知识点又有法定和非法定之分。关键阶段1的学习对象是5~7岁的儿童,主要是让儿童大概了解本国史和世界史中的重要事件及人物。关键阶段2的学生年龄在7~11岁,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真正学习历史。关键阶段2的内容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英国史、世界史和地方史,另外还有一个主题史。关键阶段1和2的具体内容这里不作详细阐述,因为我国5~11岁的学生处于小学阶段,而在该阶段并未开设历史课程,这也是我国历史教育教学值得关注的地方。关键阶段3针对的是11~14岁的青少年,这与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关键阶段3一共包括7个专题:(1)中世纪英国的教会、国家和社会发展(1066—1509年);(2)英国的教会、国家和社会发展(1509—1745年);(3)思想、政权、工业和帝国:1745—1901年的英国;(4)英国、欧洲和世界的挑战(1901年至今);(5)地方史;(6)英国历史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的研究,以强化和扩展学生对1066年前的编年史知识;(7)至少学习一个世界史的社会或问题,及其与世界发展的联系[如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中国清朝(1644—1911年),俄罗斯的变迁(1800—1989年),20世纪美国][4]。由此可见,在英国义务教育关键阶段3强调学生对英国史、地方史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英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
首先,中英两国的历史课程内容不同。中英两国在历史学习的初始阶段都强调本国史和地方史的学习,而且两国都有主题史教学,我国的主题史教学是以跨学科形式呈现,其目的是增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而英国的主题史教学侧重英国史某一方面的探索。其次,中英两国的世界史内容不同。我国的世界史涉及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凸显历史学习的连续性与整体性;而英国的世界史内容是弹性的,没有统一规定。可以看出,中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都立足本国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全球发展观。最后,中英历史课程内容的确定方式不同。我国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先把七至九年级的历史知识总体分为中国史、世界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三个部分,再根据学生年级依次学习;而英国则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来确定相应的课程内容,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课程内容的难度相应增加。
三、最新版历史课程标准优化建议
中国和英国的政治体制虽然不同,但都拥有历史悠久的教育传统,在教育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当前中英人才培养目标都符合各自的国情和社会发展之需,中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英国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中英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导致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历史课程标准有所不同。总体而言,中英两国历史教育没有优劣之分,比较两国历史课程标准并非要争个高低,而是要为我国历史教育教学取长补短。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最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着许多亮点。例如,课程目标中的五大核心素养既注重历史知识、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内容上,把七至九年级的历史知识分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看出,我国非常重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另外,历史课程标准增添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将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上这些都与我国新时代要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相符,值得继续保持和发扬。
英国历史课程标准也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为我国吸收与借鉴。首先,与英国相比,我国历史课程标准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更侧重从知识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先学习中国史的内容,然后学习世界史的内容,而英国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要严格遵循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每个阶段的内容难度不同。这一点是我国今后在历史教材内容编写上值得参考的地方。其次,英国在学生5岁时就开始进行历史教育,而我国学生到初中阶段(12岁左右)才开始接触历史学科。显而易见,英国的历史教育早于我国。而在儿童成长早期,开展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历史教育,对其历史思维和价值观的形成是有一定帮助的。现如今,我国大力提倡在中小学阶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国学经典进课堂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根、民族魂。诚然,历史学科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是否提早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是我国今后历史课程改革应该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对中英两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继续发扬我国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优点并借鉴英国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优点,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历史教育教学有着积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卢建新.从人才观看中英教育目标差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2(33/34):8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蒋天虹.简论英国历史科课程标准之发展[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4] 郭燕飞.英国中小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2013)解读[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2):185-187,19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