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增值评价实践初探

作者: 罗雅文

[摘 要]增值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促进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合理化。将增值评价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从评价体系建设的角度入手,首先要更新评价观念,其次要改变评价现状,最后要突破改革困境。

[关键词]增值评价;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改;教学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0-0053-03

增值评价的核心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程度进行差异性价值判断,即以一定的学习时间为限,评估学生在学习后智力、情感、社会技能等方面相对于原有基础水平的进步值。增值评价对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对思政课与增值评价融合的探索,大多集中于高校层级。本文试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探讨增值评价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增值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一)增值评价的内涵

“增值”概念最初出现于经济学领域,指相对价格的提高,或投入与产出的差额。20世纪60年代,英美有学者指出,仅凭学生单次学业成绩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方法是不科学的。随后欧美国家将增值概念引入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诸多领域。增值评价可以理解为对有关增值变化的全过程的价值判断,其中包含对增值前的基础情况的评估、对增值中的变化走向的把握和发展趋势的预估、对增值后实际结果的鉴定。

(二)增值评价的特点

增值评价和结果评价相比,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关注基础。在我国现行的学生评价体制下,升学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并未将学生的起点、平时表现纳入考查范围。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结果评价,虽然在一定时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具有偶然性和不公平性。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初始水平。第二,强调过程。相比于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看重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过程,重视对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第三,尊重差异。传统的结果评价忽视个体的差异,用单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对学生的进步置之不理。增值评价认为,“好学生”不仅仅是某次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更是持续进步的学生。

二、增值评价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值评价蕴含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业进步程度视为评价参考的重要因素,这弥补了传统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不足,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观念,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值评价通过对学生“进步值”的评估,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为学生及时提供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反馈,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不再“以成绩论英雄”,不再过于计较单次考试成绩的得失。增值评价也让学生看到了自身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特别体现出对后进生的关照,彰显出教育的温度和人文关怀。

(二)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建议“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体现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这与增值评价“立足人本身发展”的意蕴相契合。将增值评价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方式,为探寻和研究富有学科特色的评价模式和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推动了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评价方式,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加深对平等教育观的理解,更加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促进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合理化

将增值评价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除了有利于客观、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能促进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合理化。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通过增值评价收集有关学生学习及身心成长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加强家校合作;同时,增值评价可以减少因学校生源、班级生源差异而引起的评价不公,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增值评价的运用体现出社会对薄弱学校和后进生的关注,其背后的支撑是辩证性的评价思维和对“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思考。从长远来看,增值评价能够为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培养出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

三、增值评价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挑战

(一)评价观念:重结果而轻过程

尽管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教育的整体环境来看,教育评价的功利化现象依然存在。教育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表现为:在评价内容上,单一地强调知识本位、追求分数至上,忽视了柔性情感价值和社会能力;在评价标准上,过于强调整齐划一,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价值导向上,过度强调效率而忽略公平,忽视对后进生和中等生的培养。这样的评价观念对将增值评价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构成了阻碍,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扭转。

(二)评价现状:重形式而轻内容

当前的教学评价存在形式突出、内容弱化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法,它们被广泛地接受并使用,然而许多教育者缺乏对它们的深入思考、适用性分析和使用效果反思,使得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此外,很少有教育者将增值评价与具体学科结合起来研究。教学评价重形式轻内容的现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表现为:为了展现课堂的丰富性而强行植入多种评价方式,不考虑评价方式与使用时机、使用环节的适切性,“为了评价而评价”;缺乏对评价方法使用后的概括总结和成效反思;偏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开展评价;缺乏全面的评价设计,没有对适合使用增值评价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

(三)改革困境:重理念而轻保障

虽然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增值评价进行了研究和学习,但是在教学评价改革上缺乏行动力,对增值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缺乏贯彻落实教学评价方案、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决心和毅力。教育评价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反对的声音,进而对改革形成阻力,这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毅力提出了挑战。二是缺乏进行改革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增值评价的意义和价值,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而选择墨守成规,同时缺乏把增值评价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条件。

四、增值评价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

(一)更新评价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课程设计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增值评价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将增值评价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发展,兼顾教育的公平和效率。

(二)改变评价现状:明确增值评价内容

1.围绕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水平越来越高,对其进行增值测量也就成为可能。因此,增值评价的开展应该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最高标准,注重对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难点进行评价。

2.面向高考要求的关键能力

高考是一项终结性评价,尽管在高考的影响下,教育中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现象,然而高考本身与增值评价并不矛盾。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内容愈加开放灵活,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趋势逐渐增强,如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增值评价的培养目标是相符的,贯穿于人的终身发展。因此,增值评价应该面向高考要求的关键能力,发挥兼顾起点、过程和结果评价的优势,以学生纵向评价拉动学生整体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3.依托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的开展必须依托一定的教学情境,结合一定的教学内容,借助一定的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否则教学评价是空洞、抽象、无效的。例如,在讲解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3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如果脱离教材内容,直接将评价问题设计为“你的法治意识和政治认同增强了多少”,显然,这样的评价问题是不具体的,学生很难回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增值评价时,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其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根据教材知识体系设计评价问题,测量学生的水平,并将其与此前的测量结果相比较。

(三)突破改革困境:发挥多主体的能动性

1.发挥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带头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在充分领会教学评价改革精神和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地方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依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制定增值评价进入具体学科教学的办法和指导意见,有效发挥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统筹协调各种资源、督促落实教学评价改革的积极作用。在制度保障上,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落实教师每学期进行述评和家访的制度;在宣传教育上,聘请专家对教师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教师改革教学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投入支持上,设置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对增值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2.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改革的中坚力量和“第一责任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使用增值评价时应创新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让增值评价的应用搭上科技发展的快车。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便捷、高效、永久保存等优势,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数据化、可视化处理。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定量分析时,教师要注意及时、全面地收集考试数据;构建合理的分析模型,使用高效的分析工具;设置合理的权限,让学生可以查看数据,适度参与分析和补充。在对品德、习惯、能力进行定性评价时,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业、心得和反思,记录师生谈话内容,制作学生成长档案,用以呈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3.开展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

随着教学评价改革的深化和思想政治课活动化的发展,教师不应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家长和社会也应参与进来。增值评价的关键作用是要唤起学生的自省意识,发掘其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因,因此评价主体既要突出多元,又要突出多元中的“首位”。多主体参与的增值评价适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使用。例如,笔者根据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内容和地方旅游资源设计了“走进三苏祠,感受苏东坡的诗意人生”综合实践活动,并搭建了一个以学生为首位,教师、小组成员、家长、三苏祠讲解员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的进步与变化。

当前我国对增值评价的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仍需要加强对增值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增值评价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应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我国基础教学评价改革现状、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及学生发展实际进行评价设计,以全面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亮.普通高中学生增值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