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在家人间”体验式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 冯辉
[摘 要]体验式教学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文章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爱在家人间”一课为例,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促使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学习动力,主动建构知识,把“爱”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心里。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0-0056-03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单方面地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无法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本文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爱在家人间”一课为例,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以期为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启示。
一、设计目标,指向学生成长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体验式教学目标应立足学生主体地位、聚焦核心素养及坚持价值引领。
(一)立足学生主体地位
体验式教学目标应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探究中的核心作用。初中生的思维呈现出以下特征: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但是容易出现表象性;求异思维增强,但是缺乏深刻性;抽象思维提升,但是无法摆脱对形象思维的依赖。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全面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
(二)聚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在“爱在家人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活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感悟家庭亲情,理解父母无私的爱,能够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培养学生孝亲敬长、感恩父母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而这些正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
(三)坚持价值引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意识,将学科教学逐渐转向课程育人,从培养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觉醒,不再盲从父母或他人。这个阶段,他们有时候可能会不理解甚至看不惯父母的一些做法。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家庭亲情,感受父母的无私和伟大,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认识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意义,为建构和谐的、充满亲情的家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树立和谐家庭意识,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培养家庭责任意识,认识到家庭和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点。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①了解家庭中自己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明白亲子冲突需要通过双方有效沟通来解决;②提高对亲子冲突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掌握处理亲子冲突的正确方法;③体味家庭的亲情之爱,理解父母无私的爱,通过有效沟通增进与父母的感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为构建和谐家庭贡献力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孝亲敬长、感恩父母的责任意识。
二、展开探究,注重学生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具有时代背景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围绕设定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爱在家人间”一课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体味亲情”“爱的碰撞”“沟通传递爱”。为了增强教学的整体性,笔者以“爱”为主线,将本课内容分为“爱的体味”“爱的表达”“爱的碰撞”“爱的沟通”“爱的践行”五个体验板块。
(一)整合问题设计,促进体验深入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有较强层次性和梯度性的问题,从而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爱的体味”板块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你了解爸爸和妈妈的生日、身高、体重、鞋码以及喜欢的食物、喜欢的颜色、喜欢的运动项目吗?请你尽量多地写出来。②父母在生活、学习上是如何关心你的?他们做过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情?请与同学们分享那些让你感动的瞬间。③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关爱、孝敬父母的?请与同学们分享。④请简要地评价你的家庭。
以上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能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回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引发学生对当前家庭关系的深度思考。
又如,在“爱的碰撞”板块中,笔者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①我们与父母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爱的碰撞”?②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何表现?③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三个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习质量。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体验品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论知识是相对复杂和抽象的。对此,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融入生动的情境,以便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
1.激发兴趣,促进理解
无论是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还是启迪智慧,都离不开情境。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加学习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直观,进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比如,在“爱的体味”板块中,笔者为学生展示一张经过特殊设计的车票(如图1)。
师:这是一张往返于“我”和“家”之间的车票。在车票中,“520次”和“05∶20开”有什么含义呢?
生:我爱你,我爱我家!
师:13车14号又代表什么呢?
生:代表一生一世,我们一生一世不能离开家人的爱。
师:家是温暖心灵的港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割舍不断的亲情之爱。
不难发现,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学生的感情,学生的脑海中很快会浮现出家的样子,进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意。
又如,在“爱的表达”板块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以下情境。
师:既然家人之间充满了浓浓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表达我们的爱意呢?现在,我的手上有一封信,这是一个女儿写给在外地工作的爸爸的信(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信件内容)。爸爸收到女儿的来信后,感受到女儿的乖巧懂事,也感受到女儿对他的思念。随后,爸爸给女儿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并通过快递邮寄给女儿。女儿想念爸爸,所以给爸爸写信;爸爸为了让女儿开心,给她买新裙子。这些都是家庭亲子之间表达爱的方式。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和父母之间是如何表达爱意的。
(学生打开了话匣子)
生1:爸爸的工作非常累,所以每当爸爸下班回到家,我就会给爸爸倒上一杯水。
生2:有一次妈妈生病,为了不让妈妈操心,我主动承担了做饭的任务,吃完饭后还把锅、碗刷得干干净净。妈妈可开心了,病也好了很多。
生3:有一次我把爸爸的紫砂壶打碎了,为了不让爸爸生气,我主动向爸爸承认错误,爸爸看到我的态度诚恳,气也消了一大半,没有责骂我。
生4:去年过年的时候,妈妈为了让我开心,一向节俭的她带我走进电影院观看我喜欢的电影,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
师: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家庭成员的性格也不同,因此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也有所差异。
在教学中,笔者以“一封信”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向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表达亲情的方式是多样的,学会表达爱。
2.引发冲突,促进探讨
情境创设不仅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理解,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在“爱的碰撞”和“爱的沟通”板块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呈现。
生1(演妈妈):儿子,现在已经快九点了,你还在玩手机,作业写完了吗?
生2(演儿子):还没有,我想再玩会儿游戏。
生1:不行!你必须马上停止玩游戏,去写作业。
生2:我的事情不要你管,你真啰唆!
(生1夺过生2的手机,生气地关上了门。生2也生气了,跑回自己的房间狠狠地关上了门。)
师:请大家想一想,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好不好?为什么?
生3:不好。两个人的态度都很强硬,这样会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冲突加剧。
师:面对亲子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4:正确的沟通很重要。
这个时候,笔者为学生播放关于如何进行沟通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沟通应该是听大于说,并非说大于听,而且这里的“听”应该是互相倾听,即孩子要虚心倾听父母的教诲,父母也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
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学生对亲情之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不能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做到换位思考,亲子之间的爱和理解应该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基于教材内容,为学生归纳亲子沟通的五个技巧:关注事实、把握时机、留意态度、选择方式、考虑环境。
教学中,笔者通过情境引出“亲子冲突”这一话题,并顺势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亲子沟通技巧的探讨上,这样的教学有铺垫、有回味,水到渠成。
(三)升华情感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恰当的契机,将亲情之爱与实践行动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在“爱的践行”板块中,笔者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短视频《遇见二十年后的父母》。学生通过该短视频也仿佛看到了20年后自己的父母,他们白发苍苍、背影佝偻……学生思考、沉默,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情感达到高潮。教师以此为契机,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生对着爸爸妈妈把爱说出来。亲情之爱未必那么容易说出口,亲情之爱也并非说说就可以了,它更需要体现在行动上。通过这样的作业,将“爱”的主线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更让学生把“爱”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心里。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在“爱在家人间”的教学结束后,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反思。
从教学目标上看,笔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聚焦核心素养,坚持价值引领,设计了体验式教学目标。
从教学内容上看,围绕“爱”这一主线,笔者重新整合“爱在家人间”一课的内容,将其分为五个体验板块,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效避免了知识碎片化,使学生在层层体验中完成知识建构和情感升华。
从教学方式上看,笔者尤为重视情境创设,利用情境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促使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学习动力,主动建构知识。
[ 参 考 文 献 ]
[1] 邵帅.从情感体验走向情感育人:以“爱在家人间”为例谈情感育人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3):32-35.
[2] 杨超斌,陈志勇.“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7):52-54.
[3] 戴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应用研究:以“爱在家人间”框题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