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柳州乡土资源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
作者: 黄雪梅
[摘 要]“三新”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承载着国家意志,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形势下,运用乡土资源有利于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文章以柳州乡土资源为例,论述将乡土资源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乡土资源;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0-0059-04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的前言部分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并且“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1]。
《课标》的“学业质量水平”内容中,关于家国情怀的每一个层级的水平都提及对家乡的认同,如第一、第二层级中“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国家的事例”[1]。第三、第四层级中“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1]。
这些认同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填鸭式的,否则容易产生逆反效果。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学生身边的家乡着手会让学生感到亲切。乡土历史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帮手。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融入乡土史,不再是由教师直接讲授,而是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而涵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同时,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重要补充。《课标》提到:“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又包括人力资源,如社会各方面的人员。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1]
广西高中阶段在2021年正式使用新教材,并在2024年实行新高考。在高考命题中,除了语数英三大学科由教育部命题,其余学科由各省市自主命题。历史学科就属于自主命题的学科,也会更关注地方史的内容。因此,广西考生在高考备考中应该关注乡土史的内容。本文以柳州乡土资源为例,探讨乡土资源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一、丰富的柳州乡土资源
柳州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有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之一的柳江人遗址,有当下走向世界的螺蛳粉产业,更拥有着五十多家博物馆,基本可以满足中国史教学对乡土资源的需要。
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的相关课题时基本可以找到对应的柳州乡土资源(见表1)。
如果从博物馆的视角切入,可以直接利用的柳州博物馆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见表2)。
在这些博物馆中,最具综合性的就是柳州博物馆。柳州博物馆不仅拥有历史馆、民族馆、青铜馆、古生物化石馆等,而且开发了许多研学教育栏目,如“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石器时代的柳州古人类”。这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第1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的内容紧密相关。学生在柳州博物馆内带着问题,边听讲解边参观,沉浸式学习,对柳州地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切身的感受,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柳州博物馆内还举办“诸侯的礼乐”“唐贞观八年 我的名字叫柳州”等展览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柳州。此外,柳州博物馆开发了数字化博物馆,包括数字化全景展厅、博物馆视频、文物数字化展示,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
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中有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统编教材中的《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虽然在柳州方位作了标注,但并未写出“柳江人”或“白莲洞”字样。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指明这一点,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发生在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而对中华文化起源的特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也更强烈。
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要内容。教材在讲述南方经济开发时侧重于东南地区,叙述民族交融内容时主要着眼于北方、西南的少数民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述柳宗元在柳州为政期间,坚持民族平等、释放奴婢、破除迷信、带领柳州人民发展生产等史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唐朝时期以柳州为代表的南方经济的开发,和汉、壮民族交融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柳州还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柳州目前有两个民族品牌:五菱汽车和螺蛳粉。两个品牌都开展了工业旅游项目,也开设了相关的企业博物馆。五菱汽车的发展体现着新中国重工业的发展,螺蛳粉产业则代表着新时代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距离参观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五菱从独资到中外合资这一经济全球化过程,从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历史眼光,激发爱国之情。而著名的螺蛳粉企业螺霸王所打造的螺蛳粉文化展览馆则可以展现新时代中国轻工业的发展活力。
若要从整体上了解柳州近代工业的发展,则要到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工业博物馆展出自1902年以来柳州生产和使用过的各种工业设备、产品等。通过梳理柳州工业从萌芽到兴起再到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工业重镇的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柳州工业博物馆中还有企业展示区,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五菱汽车、两面针牙膏和生产重型机械的柳工集团,都见证着柳州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制造到创造再到智造的过程。学生通过参观能认识到这些企业是柳州工业的代表,更是民族品牌的骄傲,民族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而离学生最近的乡土资源就是校史馆。笔者所在的柳州高中成立于1907年,是柳州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所在地,与中国共产党共成长。从校史馆整理的学校发展史资料中,可以窥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学生通过校史馆,可以体会大历史下学校的发展,增强对学校与家乡的认同,对国家道路和制度的认同也就能更上一层楼。
柳州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十分多元,涉及各行各业,如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的柳州军事博物园、体现农业发展的中国战时农都博物馆、记载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的柳州市票证博物馆、介绍钱币文化的柳州市柳银钱币馆等。此外,柳州素有桥梁博物馆之称,因柳江穿城而过,柳州现有大型桥梁21座,从最简单的铁桥到如今风格各异的大桥,可以称为现代交通发展的活历史。学生在生活中就可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见证柳州以及中国的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感受时代下的城市发展,对城市和国家的认同也就更强烈。
二、乡土资源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柳州乡土资源众多,下面结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课堂教学进行阐述。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基础知识,小组合作探究“柳州发展中的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实地探访,并完成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
【导入环节】
[材料呈现]央视新闻《蜿蜒柳江穿城而过 生态宜居工业城》。
[问题设计]工业城市柳州是如何实现生态宜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根据切身体会、生活经历谈柳州的发展变化,感受科技、绿色赋予的美好生活,增加课堂的鲜活度,由此更容易进入课堂。
【学习任务一】认识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关键问题]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问题设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小组展示,并在其他小组进行展示的过程中认真倾听,结合本组探究内容形成对知识的连贯性认知;对其他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柳州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进行探究,能够提取文献史料、图像、影片和生活中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强化历史信息的获取能力;用生活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运用柳州乡土历史资源,引起学生共鸣,并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学习任务二】探究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下的高质量发展战略。
[关键问题]现代科技进步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呈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
柳州巩固和厚植原有发展优势,持续推进汽车、机械、钢铁三大支柱产业优化发展,转型升级。值得一提的是,柳州以工业化思维推动柳州螺蛳粉由小米粉发展成为大产业。
从“酸雨之城”到如今的碧水蓝天,工业重镇柳州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柳州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43天,优良天数比例94%,2020年、2021年柳州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中排名第一。2021年柳州市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51,连续5年保持广西第一。柳州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获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摘编自柳轩《广西柳州:非凡十年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从乡土资源的角度分析现代科技进步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探究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材料,从乡土资源的角度分析,得出现代科技进步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同时,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运用柳州乡土资源,从乡土到国家、从现实到历史的迁移,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历史教育教学入耳入脑,既实现知识的迁移又实现学科育人。
三、乡土资源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优势明显。乡土资源是设置情境、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帮手。乡土资源基于生活,基于现实,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具体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从历史的视角主动、深入了解乡土文化,有利于促进对历史文物的重视和保护。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家乡的变化发展结合起来,与祖国的变化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爱家乡、爱祖国的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
历史教师在运用乡土资源时,要注意乡土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高中历史课堂容量有限且主题性明显,而乡土资源相对零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法对应的情况。因此,教师在使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慎重,不应该牵强附会,更不能盲目扩大课堂容量,导致课堂臃肿。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