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本土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作者: 卢华华 陈冰[摘 要]文章借助校本课程建设,以钦州市第二中学钦州本土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钦州地方本土代表性的坭兴陶、八扣拳、海歌、花扇舞等四个类型的非遗项目为研究实例,探索近年来学校将非遗纳入初中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途径:创设非遗双师课堂,建立非遗教学体系,编写非遗校本教材,开展非遗主题活动。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坭兴陶;八扣拳;海歌;花扇舞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0-0067-04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入中小学校园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措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钦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46项,市级非遗项目156项。钦州组建了非遗传承保护中心,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有效抓手。从2019年起,笔者所在的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钦州二中”)就开始有意识地将钦州本土非遗资源引入校园,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本文以具有钦州地方本土特色的坭兴陶、八扣拳、海歌、花扇舞等四个类型的非遗项目进校园为例,探索近6年来非遗进校园的条件与定位、特性与融合情况,并提出非遗进校园的策略,为中小学探索非遗进校园提供实践经验。
一、非遗进校园的条件与定位
非遗进校园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钦州二中依托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精准定位培养目标,为学生接触非遗、了解非遗提供平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一)钦州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明显的地理优势
钦州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沿海,北部湾北岸,是岭南文化重要延伸地。自古以来,钦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有历史悠久的古遗址和建筑群,有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有色味俱佳的钦州美食,还有独具匠心的传统技艺。钦州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明显的地理优势孕育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钦州坭兴陶具有1300年的历史,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海歌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由钦州沿海一带的渔民用地方方言传唱,是钦州沿海乡镇特有的民歌。
(二)钦州二中教学资源丰富
钦州二中是北部湾地区的优质学校,学校重视优化校园环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经典涵养、课外阅读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艺术熏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钦州二中初中部两任主管副校长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自2019年起探索课后服务教学,开发校本资源,引进钦州非遗中心、钦州群艺馆等非遗传承人与民间技艺大师入校为学生授课,并组建、创办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创中心”,将非遗与课堂结合、与文创结合,致力非遗传承进校园。
(三)搭乘政策扶持的“东风”
非遗传承进校园需要诸多条件的支持。钦州二中紧跟时代的步伐,搭乘政策的“东风”,促进非遗进校园的有效落地。一是课后服务的开展,满足了学生对课程多样化的需求,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稳定的课程平台。二是“双减”政策的实施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契机。作业负担减轻,教师与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非遗技艺学习。三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非遗传承,如直播课、网络课等丰富了非遗的传播路径,使非遗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四是国家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校的入选,坚定了钦州二中特色办学的思路。实验校的改革重点之一是加强校本教研,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并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以此作为学校办好义务教育的一张“名片”。
二、钦州本土非遗进校园的特性与融合情况
区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非遗进校园的过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传统技艺与学科规范在相互融合中互生有无,呈现新的生命活力。
(一)进校园的传承性
“传承”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解释为“继承和继续”,其更多是强调“继承”,多为后代对祖辈文化的延续。
钦州二中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歌、花扇舞,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扣拳等四个项目引入课堂。进校园的非遗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坭兴陶的塑形与雕刻、海歌的曲调与演唱方式、花扇舞的舞蹈主题动作与表演程序、八扣拳的脚法与拳法上,在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非遗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学校经过结合课堂和师生的参与,让非遗传承获得创新。
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传统技艺、美术、歌舞都体现出了非遗的传承性。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受授课教师专业性、学生群体不稳定性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等现实因素影响,非遗进校园遇到实际的困难。
(二)进校园中的流变性
流变性是非遗的一个重要特性。非遗在传承过程中受不同空间、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变化,这就是非遗的流变性。在钦州非遗项目进校园的过程中,流变性尤为突出。例如,花扇舞原本是采茶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出现在采茶戏的开台仪式上,被称为“开台茶舞”。舞蹈演员为3人,1人手持扇子矮步出场,2人手持帕花圆场,为一场采茶戏开了好头。花扇舞在进校园的过程中,舞蹈环境和舞蹈目的均发生了变化。在民间舞蹈中,现场气氛热烈,演员的动作随着音乐的强弱而变化,这种时候容易产生即兴表演,舞蹈的主要目的是活跃气氛,与观众互动。花扇舞在进校园过程中,为更好地教授学生,教师更多注意学生的手部、脚部动作,强调其规范性,花扇舞的运用性和灵活性得不到拓展。钦州八扣拳是以手为主、脚为辅,能灵活运用刀、棍、对练的拳法,在民间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内容主要包括拳法套路、刀、棍、三齿、对练、请师。八扣拳在进校园过程中,简化了拳法程序,只保留了手脚拳法,未使用刀、剑,只保留了“推”“勾”动作,并加入背景音乐,在强调强身健体的同时增加其观赏性。
由此可以看出,钦州本土非遗在进校园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有效、高效地传播,一般会采取简化流程、规范动作、增加观赏素材等措施,这也体现了非遗流变性的特点。
(三)进校园中的活态性
活态性一直是非遗传承中的重要特性。活态性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创造力,是非遗的“活着的灵魂”。钦州本土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体现了活态性。首先,非遗传承都以人作为主要媒介。师生之间的教授活动,在珍视非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引导下,不仅促进了非遗技艺的延续和发展,更在潜移化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例如,在钦州坭兴陶进校园的过程中,在塑形阶段,校园传承保留了“泥条盘筑成型法”“泥片成型法”“手捏成型法”;在镌刻阶段,摒弃了坭兴壶上常见的诗词、书画及印款,创造性地将能代表钦州二中办学理念的校徽、“耀垣杯”“耀文阐教怀北府,垣馆藏书饫英才”等字样印刻到坭兴壶中,赋予了坭兴陶新的生命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应重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适当与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相融合,这样才能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
三、非遗进校园的途径
将非遗引入校园教育,是当下最有效、最具有生命力的传承方式。
(一)创设非遗双师课堂
非遗进校园的一个关键是解决师资问题。美育教师一般毕业于相关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是美育正统性与规范性的代表。非遗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对非遗的技艺把控、表演呈现等更加地道,其教授形式更接近传统的师徒授课,更受学生欢迎。为此,钦州二中发挥二者特长,打造双师课堂。一是学校利用非遗中心和群艺馆资源,聘请非遗传承人为“文创中心”顾问,入校给学生面对面授课,学校教师承担课程辅教工作,在旁学习。二是学校美育教师积极参与钦州文艺的各项活动,如非遗中心、群众艺术馆的“进民间、融民间”采风活动,担任钦州非遗、群艺馆的文艺工作志愿者。此外,考虑到海歌涉及方言,学校聘请家乡讲“海察话”的语文教师参与海歌教授,逐字为歌词标音,为学生做方言“翻译”。在创设双师课堂的过程中,树立为非遗传承作奉献的共同目标,保持真诚沟通是最核心的一环。
(二)建立非遗教学体系
非遗进校园的另一个关键是处理好其与学校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一点是要升级非遗项目的纯技艺教育。民间非遗传承以口传心授、口口相传为主,这种内容单一的传统技艺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在传承过程中容易受到阻碍。为此,钦州二中以美术、音乐学科为主体,积极创建“文创中心”,打造以非遗传承为龙头的“耀垣”校本课程。一是将坭兴陶、海歌、花扇舞纳入学校美术、音乐课程。学校科研处、教务处、学生素质发展中心提前规划非遗教学任务。这3门课程打破原有的教材结构,每学期插入两项具有本土特色或教师擅长的专题美育素材,增加美术课程的灵活性、创造性。如七年级下册美术课程增加4个课时的坭兴陶课程,让学生了解坭兴陶的历史、美学价值及制作方式,并用两个课时让学生动手自制坭兴陶作品。二是构建“行政班+社团化”课后服务课堂模式。学校借助课后服务平台,组织校内相关专业教师开课,依据学生个人兴趣及特长组建指尖坭兴陶、悦音合唱团、巍巍八扣拳等非遗传承社团。与普通的学生社团或课后服务课程不同,“行政班+社团化”课后服务课堂模式规定了社团性质、目标、成员、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教师课酬等,最终搭建非遗进校园的完整载体,保证了非遗传承的持续性与规范性。
(三)编写非遗校本教材
编写校本教材是非遗进校园“有本可依、按纲授课”的最大保障和有效途径,是非遗进校园成果固化的直接体现。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遵循“来源可考、传承有序、部分吸收”的基本原则,同时更应得到非遗传承人的首肯。首先,钦州二中总结近年非遗进校园的经验,借助钦州市规划课题平台,聘请非遗传承人为课程素材内容指导,以课题组成员为主要编写成员,开展不少于3次的集体性非遗知识教材编写系统培训,保证教材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其次,在学校七年级范围内开展一学期的教材试用,总结教材中的缺漏、失误。最后,组织学校科研处、语文教研组、课题组共同展开两次教材的修订工作,综合意见,最终成册。
(四)开展非遗主题活动
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是非遗进校园最直观的手段,是校园文化的特色和校园课程建设的一张“名片”。钦州二中每年都会以民族特色为基准,开展“三月三”民族活动。活动设置与非遗相关的扎染、坭兴陶、铜鼓制作体验,师生共同参与,社团学生协助教师讲解非遗手工制作过程。活动的开展让更多学生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此外,每学期的课后服务课程分为展览和展演两部分,课题组成员及校“文创中心”美育教师牵头,展出学生坭兴陶、扎染、版画等非遗作品。八扣拳、海歌、花扇舞则是以展演的形式进行,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非遗。师生积极参与市级以上活动,如海歌参与“非遗之夜”传统文艺展演,花扇舞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广场舞展演活动。
四、结语
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保护现有传承人,而且应该将其引入校园,培养一代代新生力量,通过学校教育打造非遗课程,扩大非遗传承群体,让学生感受非遗的文化内涵。笔者希望本项目的专题研究能为地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非遗在中小学中的传承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季红.传统文化中胶东大鼓的校本化课程建设与探索[J].文化产业,2021(23):101-102.
[2] 杨群芳.烟台本土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教育中传承的研究[D]. 烟台:鲁东大学,2015.
[3] 裴齐容,张骁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及其与地方关系的重构[J].文化遗产,2023(4):31-39.
(责任编辑 陈 明)
[基金项目]本文系钦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钦州本土‘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ZX0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