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覃飞翔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0

[摘 要]文章以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帮助组织者更好地构建课程体系,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进过程管理,开展多样化的结果评价,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体系构建;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0-0070-0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得以迅速发展,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目前,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被誉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开端。

在教育领域,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需要更早、更多地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从认知视野、思维方式上给予学生更多体验人工智能的机会。本文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对其在课程中的主要应用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构建、过程完善、总结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为其他课程领域应用提供思考。

一、制订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体系

普通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由社区服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组成,其中大部分课程需要学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开展学习研究,而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在校外获得的课程资源是不一样的。在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时,以往只能制订一个大的方向,难以做到具有针对性。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方案制订,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快速制订与纲目相适合、内容重点不同的个性化课程实践方案。

1.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整体构建课程方案主体纲目,完善方案思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知从哪些方面入手制订个性化课程方案,因为不同的课程涉及不同的内容。如何构建适合的纲目来组织课程方案需要较丰富的经验,这恰恰是学生不具备的,而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提供的参考、咨询能很好地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借助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学生可以实现不同课程方案主体纲目的筛选,完成方案的思路构建。如借助百度AI模型“文心一言”系统,输入“制订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得到如下回复。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宗旨,即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能够获得哪些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期望他们在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怎样的提升。

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合的实践活动内容。内容可以涵盖多个领域,如社区服务、科研探索、技术制作、艺术表现等,确保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活动形式: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调查研究、项目制作、展示交流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资源和时间安排、评价与反馈、安全性考虑、课程拓展与衔接、师资培训、持续改进(略)。

从上述回复内容中,学生可以结合选定的课程主题确定适合的纲目来组建方案,并参照纲目的说明来完成个性化课程方案框架构建。

2.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程方案项目进行细化,提供适合课程主题的各模块参考内容。根据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项目的回复,结合学生选择的主题,选定、调整并具体化方案的主要模块。如以“开展地方性非遗保护的社会实践课程”为例,选定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时间安排、课程活动形式、资源安排、安全性考虑、课程评价与反馈、课程拓展等方面作为方案模块,再次输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制订更适合的模块化方案,方案如下(部分)。

“开展地方性非遗保护的社会实践课程”方案

(1)课程内容。地方性非遗项目的调查与研究,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与学习,了解他们的技艺传承与生活故事。非遗项目的宣传与推广,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2)课程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非遗保护活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3)时间安排(略)。

通过系统提供的模块内容介绍,学生可以结合课程实际进行判断其是否适用。这大大降低了制订个性化实践课程方案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完成活动课程方案。

3.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课程的实践者结合课程主题,完善个性化课程方案的实际内容。结合具体的课程模块通过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的针对性回答,对方案项目内容进行适当修改,最终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的课程方案制订。如在上述“开展地方性非遗保护的社会实践课程”方案的制订中,对课程目标的落实上升到素养目标层面,将要求输入到人工智能模型系统,可将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对地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课程实践活动,学生应能够深入了解地方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传承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类似的操作引导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参与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这样能为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具体的实施路径及指导,促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的基本使用技巧,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的实践性、参与性目标。

二、构建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记录体系

利用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可以帮助组织者构建完善的课程过程记录体系,有利于学生清晰对照项目做好过程记录,更好地把握课程重点,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

1.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课程过程记录体系。结合已制订的课程方案运用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可以辅助学生制订课程主要过程步骤和项目,引导学生形成过程记录,关注课程重点内容,更好地反馈课程的开展情况。如将课程主题“开展地方性非遗保护的社会实践”记录过程的要求输入到“文心一言”系统,回复如下(部分)。

(1)前期准备。了解非遗知识:学生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非遗以及非遗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选择非遗项目:从当地或国家级的非遗名录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制订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方法和时间表。

(2)实地调研(略)。

(3)资料整理与分析(略)。

(4)提出保护建议(略)。

(5)方案实施与跟踪(略)。

(6)总结与汇报(略)。

系统提供的记录过程主要项目,为学生开展的课程过程性记录项目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项目该如何准备、如何进行提供了可参考的操作思路。

2.组织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筛选,形成记录课程学习、研究过程的主要项目,为学生提供项目参考表(见表1)。

借助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可以得到较全面的系统性过程记录框架,这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拓宽了思路。组织者结合工作经验和学生课程实际,制订出更适用的过程步骤记录,更好地反馈课程开展情况,助力学生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记录体系。结合过程项目的考核,组织者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情况,落实课程管理目标要求。

三、辅助形成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在课程组织、实施环节给组织者带来极大的便利,还能给学生的学习反馈、展示环节带来便利。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为今后的活动提供经验;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学生的课程项目作品、研究报告等生成智能推荐清单或智能课件报告,便于教师和学生直观了解活动的整体情况、成果。

1.利用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辅助收集研究内容,有利于完成文本形式的成果总结。例如在学生学习时,可及时将体会、收获用录音的形式保留下来,以语音的方式表述总结,再将这些音频文件通过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如通义大模型中的“通义听悟”或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等进行语音识别,将语音转换成文稿,最后整理形成文本式成果总结。当缺少总结思路时,也可以将主要课程的内容输入“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系统,结合其提供的思路完成总结报告。

2.通过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辅助生成汇报式成果资源,便于汇报介绍。学生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主要观点、问题探讨等内容输入“百度文库”系统,选定适合的模板,生成PPT汇报文件,这样能大大减少制作汇报文件的工作量。

3.通过视频生成、图片生成等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制作展现式成果,便于直观展示。学生将需要直观展示的数据类、统计类、分板块类信息、流程图,通过“boardmix”等网络人工智能服务系统实现数据到图表的转换,得到直观的图表。也可将文稿内容处理后,采用“剪映”等人工智能服务系统生成数字人汇报视频。例如,可以将总结文本内容分成适合的段落输入系统,选择适合的语言模式、数字人形象;也可以拍摄上传个人照片、制作个人形象的数字人视频,选定适合的背景、图片,生成新闻播报型的视频成果。如果需要更有吸引力的展现方式,学生还可以通过对文稿内容进行影片剧本化处理,利用“剪映”等专业视频生成系统,将文本、图片、小视频等转化合成为内容相关的主题影片视频资源,以影视化的方式呈现研究学习成果。这些途径可以大大提高总结展示处理的效率,生成更高端的课程学习数字化成果,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学习收获。

在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摸索、尝试,进而理解、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逻辑,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未来可能应用的领域,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发展、形成数字化时代需要的创新思维。

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中的应用体会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辅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一是极大地提高了常规化工作效率,使个性化学习更容易实现。例如,在活动课程策划阶段,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可以协助课程组织者进行框架模块分析,为其提供样板,这样课程组织者更容易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制订出更合理的活动方案。在活动执行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可以协助课程组织者进行任务分配、进度管理等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二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为决策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增强决策的支持。在实践活动中,决策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进行步骤建议、风险评估、效果预测等工作,为决策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特性能够解放人们的双手,让人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思考和创新上。利用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协助进行项目设计、分析以及相关环节的构建工作,能让人们更专注于创新和设计,激发课程组织的创新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进行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时,需要理解掌握好其问答逻辑,如输入的提问比较宽泛,得到的回复往往是普遍性的框架内容;问题问得越详细,得到的回复就越专业。要善于构建问题思路进行提问,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获得更专业化的回答。提问者应将需要了解的内容转换成问题,并用符合人工智能服务平台逻辑的语言习惯输入,这是关键。有时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的数据输入和算法设计可能会存在误差,这就需要进行人为的判断和调整。使用者需对工作的方向及思路有整体的认知和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能保持警觉和独立思考,对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提供的内容进行判断、甄别使用。在运用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生成的视频时,可能会含有不符合要求的画面片段,这时候就需要使用者结合视频剪辑软件进行处理,以得到更优质的视频资源。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尝试,能给组织者、学习者带来更多的便利,给其他课程学习提供参考,这也扩大了运用人工智能实践的领域。未来,相信人工智能将会在更多领域、更多课程中得到应用,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   参   考   文   献   ]

[1]  于浩,张文兰,杨雪琼.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问题与展望[J].中国成人教育,2023(7):30-36.

[2]  陈玉琨.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7):103-116.

[3]  杨晓哲,王晴晴,王若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有限能力与教育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23(6):3-12.

(责任编辑    陈    明)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广西高考综合改革专项课题“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与实践”(2021ZJY1816)的研究成果。